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情感

什麽是執念?如何破除?

2024-01-06情感

前言

語言文字,作為人類對於自然現象以及思想與心理狀態的描述和理解方式,有著極大的局限性。

從人類群體這個層面來看,縱使我們已經無法脫離語言文字去理解世界,卻仍然受制於我們的思維認知,也就是說,我們只會相信我們能夠理解的事物,超出理解範圍的內容,要麽不相信,要麽不接受。

當視角落到個體身上時,這種情況尤為明顯。

這種固執的行為,通常表現為「自認為很聰明」或「無所不知」。

而這種表現又會帶來一個偏執的心態:難以接受新事物,無法突破認知,看到的永遠只是表面現象。

殊不知,我們現在取得的任何文明成果,在幾千年前的人類眼中,同樣是不可思議、不可想像、無法理解的東西。

對於這種現象,我們與幾千年前的先人並無二致。甚至於還不如他們的思想開闊,畢竟,他們還有時間仰望星空思考人生的意義,反觀我們,除了滿天霧霾,只能在追求和滿足金錢權利的欲望中迷失自己……

什麽是執念?

執念,作為修行過程中極為重要的內容,是修者必須面對的問題之一。

破除執念,是所有修行教材中不可缺少的部份。

受制於文字,就是佛經所說的「文字相」,雖然「文字相」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對於修行而言,以及探究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先打破這個束縛,否則修行就難以精進。

就如我們常說的「厚德載物」。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載物是厚德的目的,如果不能載物,德厚不厚也就沒有那麽重要了。這好比別人給你講道理,無論這個道理是否正確,「能讓我掙錢嗎」立刻就會將所有的道理推翻。

如此一來,「厚德載物」就不會對人生產生積極的作用,更無法對理解生命產生啟迪。

那麽,如何理解這四個字才能體現上面的作用呢?

厚德能夠載物,是一個可以無需他證的事實,但是厚德卻不是為了載物。

物,是個隨機的過程,無論你將其視為物質財富還是精神享受,它們都不是僅憑個人意誌可以左右的。

因為不確定,所以當它們到來時,體現出正面效果還是負作用,就要看你的德行厚不厚重了。

德行就好比打一個地基,如果這個地基足夠堅實穩固,那麽無論將來在其上建設別墅還是摩天大樓,都能確保整體的穩定性。

你看,同樣四個字,不同的理解方向就會帶來不同的心理感受。因此,老子說: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這句話其實可以這樣理解:上德無所求,下德有所想,亦是無為與有為的區別。

同理,「執念」一詞也可以按照這個模式去理解。

很多人對於修行的最高境界理解成「無念」。也就是說,如果大腦中沒有任何念頭出現,那麽就可以達到無我灑脫的境界。

因此,對於這類人來說,執念一詞中的主語就是「念」,統稱「妄念」,為了破除這些妄念不得不采取很多措施。

這種境界不能說沒有,但是極其罕見。

只是,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無念是做不到的,退一步講,如果真能做到無念,豈不等同於石頭瓦礫?從科學角度來看,縱使石頭瓦礫也存在某種意識,否則它們就不會形成特定的形狀。

因此,試圖消除念頭的修行方向是不妥當的。

那麽,執念一詞中的主語就可以轉向「執」了。

執是什麽意思?

偏執、固執、執著、揪住不放。

執念就可以理解為:揪住自己的念頭不放、在念頭中反復徘徊、被念頭支配言行。

執念不是一個名詞,而是一個動詞組合。

因此,破除執念的意思並不是讓念頭消失,而是不被念頭左右。

任何一個有思想的人都不可能沒有念頭,更不可能只有好的念頭而沒有不好的念頭。包括「執著」在內,無論賦與它什麽正面的意義,它仍然屬於執念的範疇。

無論是什麽樣的念頭,如果它無法左右你的情緒,你也不會沈迷其中,那麽它與不存在就沒有太大區別了。

因此,那些「正念」練習之所以一旦松懈就會恢復常態,就是因為試圖消除「妄念」,失之毫厘,差以千裏。

這裏引申出一個關鍵問題——為什麽我們總會被念頭左右呢?

首先要了解什麽是「念頭」。

通俗地說,「念頭」就是「想法」,一個自己給自己講的故事。「執念」就是相信這個「自己給自己講的故事」。

為什麽我們會相信這個故事呢?

是因為這個故事確有其事,還是它非常的有道理?

讓我例舉幾個場景:比如戒煙。

抽煙有害健康,這個觀點人盡皆知。那麽想抽煙時產生的念頭就是負作用的,可是對於有煙癮的人來說,總是忍不住點上一支。知道抽煙有害健康的念頭總是敗在想抽煙的念頭上。

有人會說這是上癮,其實只是一種借口。

真相是,這是一種習慣。

真正的上癮類似吸毒狀態,一但切斷會生不如死,戒掉煙草斷然不會如此。

再比如暴飲暴食。

當你想抽煙的念頭升起時,就會習慣性地放棄不應該抽的念頭,轉而深陷前者之中。

可見,所謂的「執念」,就是一種習慣性陷在念頭中的行為,它與念頭的好壞以及念頭本身並無直接關系。

就像一件衣服,心情好的時候,怎麽穿怎麽好看;心情不好的時候,怎麽穿怎麽難看。

衣服還是那件衣服,好不好看並不取決於它,而是取決於你的心情。

念頭也是如此,想抽煙的念頭和不應該抽的念頭都是一種東西,區別僅僅在於你習慣認同哪一個而已。

所以說,試圖消除所有的念頭是毫無意義的。

如何破除執念?

綜上所述,所謂的破除「執」念,其實就是改變習慣性掉入念頭的過程。

這個過程又可稱之為「修行」!

允許念頭的存在,但是不被念頭左右,不被念頭束縛,不被念頭影響情緒,才是對「無念」的理性認知。

為什麽要允許念頭存在呢?

如果沒有念頭不更好嗎?

第一,我們生活在一個二元對立的現實世界,沒有事物可以讓自己以單一的狀態存在。

第二,試圖消除念頭,本身就是在創造另外一個念頭,它只會讓你在不同的念頭之間徘徊。

第三,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就像你不能因為刀會割傷手就放棄使用它一樣。

允許和接受已經發生的一切,這種狀態用我們的語言來說,叫做「尊重事實」;用西方的心理學語言來講,叫做「臣服」,或者叫「接納」。

這種狀態給你帶來的改變,以及體驗到的感受,現代靈修大師將其稱之為「當下的力量」。

解釋一下就是:你只能在此刻才能解決問題,你只能解決此刻發生的問題,所有的問題只有一個解決辦法,那就是你在此時此刻所做的選擇。

破除執念具體的方法是什麽?

首先,你要能夠發現自己已經掉進念頭之中。

如果沒有這一步的達成,即使你想改變,也不過是在各種念頭中迴圈往復。

能夠發現自己已經掉進念頭之中,就是一個偉大的改變,佛家將這種能力稱之為「覺悟」,現代語境稱之為「覺知」。

絕大多數人的修行都會在這一步之前戛然而止,因為他們始終意識不到自己已經深陷其中。

而一旦邁出這一步,你就會發現一個神奇的現象:念頭停止了!

它並不會消失,但卻在你觀察它的時候停止運作了,你現在就可以試試。或許這個過程很短暫,一分鐘、十幾秒、甚至轉瞬即逝……

但它的確發生了,你會發現,停止念頭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因此,有人又將「覺悟」、「覺知」的狀態擬人化,把它稱作「觀察者」。

這個觀察者位於哪裏?

它就在你的身體內、二元對立之間、想法與感受之間、情緒與念頭之間、現實與理想之間、物質和精神之間、人生與生命之間,在中間坐陣,不偏不倚,調和平衡。

我們東方哲學將這種狀態稱之為「中庸」!

將這種方法稱作「內觀」!

它又是讓我們保持「正念」的法門。

其次…

先達成第一步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