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情感

【淡定的人生不生氣】淡定面對人生,讓你的心靈得到層層昇華?

2023-07-24情感

第二章 淡定才能消氣,把壞情緒拋棄

很多人也許沒有經歷過憤怒到極點的體驗,那恰似火山爆發的急劇噴發感,人自身無法阻擋,但他們事後總會後悔。有時候生氣傷害的不僅僅是你自己的身心、你的家庭,還會破壞更多人的生活。當你的生氣破壞與傷害足夠嚴重的時候,我們說,那就是你的罪。

你沒有理由著急生氣,你卻任意使性子,你就是在犯罪;如果你破口罵人,動手打人,那罪就更嚴重了。你應當尊重別人的人格,就如同自己願意別人尊重你一樣。沒有正當理由,你就沒有權力向人動怒。如果是有權位的人,那你就是利用權威,犯瀆職之罪。

罪過是不可饒恕的,因此我們有必要時時勸誡自己。清人石成金的【莫惱歌】對於你來說也許再合適不過:「莫要惱,莫要惱,煩惱之人容易老。世間萬事怎能全,可嘆癡人愁不了。任何富貴與王侯,年年處處埋荒草。放著快活不會享,何苦自己尋煩惱。莫要惱,莫要惱,明日陰陽尚難保。雙親膝下俱承歡,一家大小都和好。粗布衣,菜飯飽,這個快活哪裏討。富貴榮華眼前花,何苦自己討煩惱。」

不要用憤怒來折磨自己

人只要自尊自重,拒絕受別人控制,便不會再用憤怒來折磨自己。

憤怒,是人們情緒的激烈爆發。經常憤怒的人,不應當看成是性格使然,而是一種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憤怒情緒對人的心理沒有任何好處。它使人情緒低沈,陷入惰性。從病理學的角度來看,憤怒可導致高血壓、潰瘍、皮疹、心悸、失眠、困乏,甚至心臟病;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憤怒可能破壞情感關系、阻礙情感交流、導致內疚與沮喪情緒。你可能不相信這種觀點,因為你或許聽說過發火要比生悶氣更有助於身心健康。是的,生氣時把火氣發出去比把氣憋在心裏要好得多;但是,還有一種比發火更好的辦法——根本不動怒,為什麽不采用這種辦法呢?這樣,你便不會為決定是發火還是生悶氣而自尋煩惱了。

同其他所有情感一樣,憤怒是大腦思維後產生的一種結果。它不會無緣無故地產生。當你遇到不合意願的事情時,就告訴自己:事情不應該這樣或那樣,於是你感到沮喪、灰心;然後,你便會作出自己所熟悉的憤怒反應,因為你認為這樣會解決問題。只要你認為憤怒是人的本性之一,就總有理由接受憤怒情緒而不去改正。

如果你仍然決定保留自己心中憤怒的火種,你可以透過不造成重大損害的方式來發泄憤怒。你不妨想一想,是否可以在沮喪時以新的思維支配自己,用一種更為健康的情感來取代使你產生惰性的憤怒。既然世界絕不會像你所期望的那樣,你很可能會繼續厭煩、生氣或者失望,但無論如何,你完全可以消除那種不利於精神健康的有害情感——憤怒。

每當你以憤怒來對他人的行為作出反饋時,你會在心裏說:「你為什麽不跟我一樣呢?這樣我就不會動怒,而且會喜歡你。」然而,別人不會永遠像你希望的那樣說話、辦事;實際上,他們在大多數情況下不會按照你的意願行事。世界就是如此,我們不可能期望別人永遠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這一現實永遠不會改變。所以,每當你因為自己不喜歡的人或事動怒時,你其實是不敢正視現實,讓自己經受感情的折磨,從而使自己陷入一種惰性。為根本不可能改變的事物自尋煩惱真是太愚蠢了。其實,你大可不必動怒,只要你想想,別人有權以不同於你所希望的方式說話、行事,你就會對世事采取更為寬容的態度。對於別人的言行,你或許不喜歡,但絕不應動怒。動怒會使別人繼續氣你並導致上述種種生理和心理病癥。所以,要以新的態度對待世事,從而最終消除憤怒這一誤區。

也許你認為自己屬於這樣一類人,即對某人某事有許多憤憤不平之處,但從不敢有所表示。你積怨在胸,敢怒不敢言,成天憂心忡忡,最後積怨成疾。在你心裏,同樣有這樣一句話:「要是你跟我一樣就好了。」你以為,別人要是和你一樣,你就不會動怒了。這是一個錯誤的推理,只有消除這一推理,你才能消除心中的怨憤。雖然有怒便發要比積怨在胸好得多,但你會慢慢懂得,以新的思維方式看待世事,以至根本不動怒,這才是最可取的。你可以這樣安慰自己:「他要是想搗亂,就隨他去,我可不會為此自尋煩惱。對他這種愚蠢行為負責的,是他不是我。」你也可以這樣想:「我盡管真不喜歡這件事,卻不會因此陷入惰性。」

總之,為了消除這一誤區,首先你要用上面論述的一種方法勇敢地表示你的憤怒;然後,以新的思維方式讓自己保持精神愉快,將外界控制轉為內在控制;最後,不再對任何人的行為負責,不因為別人的言行影響自己的精神狀態,這樣你就可以不讓別人的言行攪亂自己的心境。

憤怒要理智和適可而止

適當的憤怒是必要的,但最好理性地適可而止,並將憤怒按轉化為前進的動力。

以前看過幾次成人在街頭打架,印象最深刻的是兩個人剛動手,就聽見有東西掉在地上的聲音,尋聲望去,原來是兩只斷了表帶的手表。也碰到過人們在餐館一言不和,大打出手,妙的是,這個狠狠給那個一拳,那人倒在椅子上,椅子哢嚓一聲,就斷成了三截。後來我常盯著自己的手表和椅子想:看起來這表帶挺結實,我丟球、做體操,它都不會掉。還有這椅子,200磅的大胖子坐上去,也不會垮,為什麽打架的時候,就那麽不經用呢?我想出的答案是:它們都是為理性的人做的。理性時再結實的東西,碰到不理性的動作,都將變得脆弱無比。

問題是,人畢竟是人,是人就有情緒,有情緒就可能發怒。挪威首都的「維格蘭雕刻公園」有數百尊雄偉壯觀的雕塑,佇立在中央走道的兩側。公園的中心點,則是聳入天際的名作——「生命之柱」。奇怪的是,旅客大多卻圍在一個不過三尺高的小銅像前。那是一個跺腳捶胸、號啕大哭的娃娃,公園裏最著名的「怒嬰像」。高舉著雙手,提起一只腳,仿佛正要狠狠踢下去。雖然只是個銅像,卻生動得好像能聽到他的聲音、感覺到他的顫抖。他是在發怒啊!為什麽還這麽可愛呢?大概因為他是個小娃娃吧!被激發了本能,點燃了人類最原始的怒火。誰能說自己絕不會發怒?只是誰在發怒的時候,能像這個娃娃,既宣泄了自己的情緒,又不造成傷害?

最近看了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和張藝謀導演的【活著】。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卻都是發怒的情節。在【霸王別姬】裏,兩個不成名的徒弟去看師父,師父很客氣地招呼。但是當二人請師父教誨的時候,那原來笑容滿面的老先生,居然立刻發怒,拿出「家法」,好好修理了兩個聽話的徒弟。在【活著】這部電影中,當葛優飾演的敗家子,把家產輸光,債主找上門,要敗家子的老父簽字,把房子讓出來抵債時,老先生很冷靜地看著借據說:「本來嘛!欠債還錢。」然後冷靜地簽了字,把偌大的產業讓給了債主。事情辦完,一轉身,臉色突然變了,渾身顫抖地追打自己的不肖之子。兩部電影裏的老人,都發了怒。但都是在該發怒的時候動怒,也沒有對外人發怒。那種克制與冷靜,讓人感覺到「劇力萬鈞」。

這世上有幾人,能把發怒的原則、物件和時間,分得如此清楚呢?

記得小時候,常聽大人說,在聯合國會議上,蘇聯的赫魯曉夫會用皮鞋敲桌子。後來,一位外交人員談到這件事時說:「有沒有脫鞋,我是不知道。只知道做外交雖然可以發怒,但一定是先想好,決定發怒,再發怒。也可以發表憤怒的文告,但是哪一篇文告不是在冷靜的情況下寫成的呢?所以辦外交,正如古人所說‘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君子有所怒,有所不怒’。」這倒使我想起一篇有關20世紀最偉大指揮家托斯卡尼尼的報道。托斯卡尼尼脾氣非常大,經常為一點點小毛病而暴跳咆哮,甚至把樂譜丟進垃圾桶。但是,報道中說,有一次他指揮樂團演奏一位意大利作曲家的新作,樂隊表現不好。托斯卡尼尼氣得暴跳如雷,臉孔漲成豬肝色,舉起樂譜要扔出去。只是,手舉起,又放下了。他知道那是全美國唯一的一份「總譜」,如果毀損,麻煩就大了。托斯卡尼尼居然把樂譜好好地放回譜架,再繼續咆哮。請問,托斯卡尼尼真在發怒,還是以「理性的怒」作了「表示」?

淡定的人生不生氣

陳南

成功勵誌

免費閱讀

(點選上方卡片可閱讀全文哦↑↑↑)

感謝大家的閱讀,如果感覺小編推薦的書符合你的口味,歡迎給我們評論留言哦!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關註小編為你持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