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時尚

藏族同胞的衣服為什麽要露出半個胳膊?

2023-08-20時尚

拉薩藏族低調路過。

先說總結

①露出胳膊,不是藏族獨有的;

②而在藏區,露出胳膊又不是普遍(必須)的;

  • 先說第一點,露出胳膊不是藏族獨有的。
  • 實際上,你能看到亞洲很多民族都有穿袍子的時候露一只胳膊的情況,廠字盤扣的袍子都可以這麽穿,交襟大袍這麽穿的可操作性是很強的。別說近的,遠在海對岸的琉球服飾裏面就能看到這麽穿的。

    琉球舞蹈 https://www.zhihu.com/video/1766900455631007744

    這其實很好理解,因為在進行勞動生產的時候,不管出於防止袖子礙事還是散熱等需求,在不方便整個兒脫掉袍子的情況下,脫一只袖子、兩只袖子(但不解袍子)就是最佳解。只是藏區,由於氣候環境的獨特性,溫差比較大,增大了這種需求。

  • 在藏區的非普遍性
  • 根據上敘,其實我們可以發現脫袖子就是為了方便生活生產,換句話說也表明了這本來不是「正規」的穿法。

    實際上,作為一種交襟大袍,規規矩矩穿好兩只袖子是「出廠設定」,否則你多做一支袖子做甚呢?在不丹等喜馬拉雅東南麓地區,由於氣候偏溫濕,且明滅以後與北麓往來變少,至今保留了穿好兩只袖子的傳統,這在也一直被視為存古的情況。

    而在國內,實際上脫一只袖子和兩只都穿好,是並存不悖的。 比如一個老農可能早上是兩只袖子都穿好的,中午忙起來的時候開始拖了一支,隨後又脫了一只。這種切換,在溫差大的地區又比溫差小的地方更常見。由此可見,兩只都穿好是一種理論化的預設狀態,而結合了勞動人民的生活需求,脫一只、脫兩只從偶爾到經常,根據地域和群體差異,成為了一種趨向常態化的景觀。

    並且,脫衣一只袖子的穿法也長期被認為是更生活化的、更隨意的和更不莊重的。 如果你去過農牧區,你會發現:平常脫一支袖子的老一輩牧民在拜神佛、見士僧的時候,會把袖子穿上,或者把脫下的袖子繞一圈搭到肩上,而不是耷拉著;平常穿著粗布袍子,脫一只袖子幹活的老一輩農民,在參加開耕節、旺果節等活動的時候也會把脫下來的袖子穿上。(請註意我這裏用的「老一輩」)

    而拉薩城區的男子,更是保留著穿好兩只袖子的傳統。( 註意這裏指的不是貴族服飾的那種及踝長袍,那種自然是很難脫袖的。這裏指的就是普通的是從事商賈、裁縫、繪畫、園林等市井職業的拉薩市民所穿的,下擺提至膝蓋附近的藏袍。)背後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拉薩河谷的小氣候相對溫潤(比起高寒地區),且市民階級從事的高強度體力勞動比農牧區少,即便是木匠也不如農牧民辛苦。所以他較少有這個需要,而能夠保持一種更加趨近「預設態」的和更加遠離勞作的狀態。由而,規規矩矩地穿好兩只袖子,並且適當的拉長下擺的長度(略過膝而不及踝)成為了一種體面,甚至是市民身份的標誌。這種穿法一直到五六十年代都是見得著的,讀書人群體中最為典型。

    直到五六十年代,拉薩市民還是以穿好兩只袖子為端莊的裝扮,而農牧民群眾在比較嚴肅的場合,也是會穿上袖子的。

    但是隨後不久,全國都轟轟烈烈地開始了「少數民族服飾2.0版本」的這麽一個情況 ,大家也是知道的,貴乎很多回答有提到。部份少數民族甚至是被創造了全新的「民族服飾」,乃至是第一次擁有了「民族服飾」。在這個過程當中,藏族雖然不是從無到有地被賦予了新的傳統,但是對傳統服飾的改造、改動和重新定義是比較多的。

    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很多內地的文藝工作者比起市民服飾和禮儀服飾,對於農牧民日常的穿搭,接觸更多,印象更深,潛移默化地成為了一種初印象;此外,比起市民服侍和禮儀服侍,農牧民群體在日常生活中的裝扮被認為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甚至是可以直接扶正為「禮服」的。於是,袍子的下擺被整體性地提高,脫一只袖子從非常態的、生活化的穿法兒轉正,成為了正規場合的穿法。由此兩只都穿好的穿法,就反而成為了稀有的、少見的。

    時至今日,越是年輕的群體,越會將脫一只袖子的穿法視作一種民族傳統,可能也算是一種自我東方主義吧。但是,也有部份年輕人則開始恢復都穿的樣式。

    此外,我上面也提到了,即便是農牧區,很多老一輩至今保留著兩只都穿好更莊重的觀念。而在拉薩市區,很多老一輩的知識分子藝術家更是在在比較嚴肅的場合會穿好兩只袖子。

    拉薩囊瑪【孔雀】 https://www.zhihu.com/video/1766914550807728128

    這是我去年夏天為了參加表姐婚禮定做的夏禮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