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既可以陪伴,又不被侵犯;有事是一起幹,沒事立馬散。
當我們想做一件事的時候,找朋友,擔心他沒時間;找伴侶,人家沒興趣不想陪,而且很容易吵起來,怎麽辦?——找搭子呀~
這其實是一個90後(未婚)同事Cecilia給我的啟發,她很待不住,總喜歡往外跑,去看電影、遊泳、運動、爬山等,或者跟其他歐美國家的朋友玩,所以她經常不在住處,我們即使住一起也差不多是只有上班時間見的那種。
有一次周末,她出奇地在家,我問她不出去嗎?她說今天是去遊泳,時間沒到。我問她哪來這麽多朋友啊?她說沒有,這些都是在社交網上附近人約的,就是特意找的搭子。說她剛來越南人生地不熟,自己渾渾噩噩勉勉強強玩了一段時間,後來玩facebook,就在上面尋找附近的人,問問周邊有哪裏好玩的,有沒有喜歡一起去的,慢慢就這樣找搭子了。有時候也不找了,直接發貼文,比如:有沒有人喜歡爬山的,有的話幾月幾日幾點,在哪裏集合,這樣聊聊真聊出有興趣的,一拍即合。
又有一次周末,她試著問我要不要一起去遊泳?我也沒事,就一起去了。遊到一半的時候,她說:
「姐姐,我好像看到熟人了?」
「哪個?」
「坐邊上那個,我遊過去看看哦」
我順著她說的方向望去,看見一位女子,分辨不出是哪裏人,很漂亮。她也邊說邊遊過去了,
後來見她招手叫我過去,原來這是一位馬來西亞人,在這邊工作生活很多年了,跟Cecilia認識其實是在一次找搭子遊泳的時候。因為她跟她男朋友去遊泳的時,她男朋友老說她姿勢不對,換氣不對,特別不開心,後來一次在網上看到Cecilia發的貼文,就過來了,後來兩人也偶爾約遊幾次,就成了朋友,還經常交流心得。
那次回來路上我想想,其實,當我們把一件事兒,從期待朋友、伴侶跟我們一起做,變成找個搭子一起做,效果真的是不一樣的。這裏面很大程度是因為它既能讓我們感到陪伴,但又不會感到被侵犯。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對任何關系的了解越多。 我們都很清楚,成年人的需求其實是不可能在同一個身上得到全部滿足的。 所謂親密關系的拉近,從來不意味著說大家所有喜歡的事,都必須是一同樣的。如果一方勉強對方去做很多他可能也沒那麽喜歡做的事,那麽這段關系對另一方來說可能就會變成一種束縛。可是有時候還是希望有人陪的,比如:在同一件事兒上有共同的愛好,你一句話投擲去,對方能接得住,還能跟自己深入探討,互相分享的那種快樂。會讓自己有一種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但同時呢,自己跟對方又是有距離的,他不像好朋友那樣出於對你的關心,會對你事無巨細的詢問,然後反復試探,你會感受到壓力,他們是在你需要的時候出現,陪你上天入地,在你不需要的時候,在你的生活中沈寂,毫不過問,查無此人。這時候你會發現,原來在那些緊密的關系之外,自己是可以喘口氣的。
齊美爾在【大都市與精神生活】中說:
人們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像一個個獨立的圓子,在某一個核心中抱團,但對團外的人們疏離與冷漠。
我們每個人終將走向孤獨,就像小時候,我們連上廁所都找人陪,可現在有多少人連續做手術都是一個人。或許在這樣的時刻,搭子式的陪伴就越發的重要了,他會幫我們伸出更多觸角,突破個人主義的軀殼,擁抱周邊的人和事,畢竟彼時彼刻,我們實實在在的互相需要著,真真切切的互相陪伴著,春光大好,找個搭子去玩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