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地亞曾在故宮辦過一場主題為「有界之外·工藝與修復特展」的珠寶展覽,那場展覽中的珠寶首飾我都很喜歡~
本次展覽展出超過800件藝術珍寶,以「技藝」為主線,透過3個展廳多元解讀3個主題——「靈感中國」「風範見證」與「時間技藝」,追溯卡地亞與中國的情緣,呈現中西方文化藝術的靈感與交融。
「有界之外: 卡地亞·故宮博物院工藝與修復特展「現場,「靈感中國」單元
「有界之外: 卡地亞·故宮博物院工藝與修復特展「現場,「風範見證」單元
「有界之外: 卡地亞·故宮博物院工藝與修復特展「現場,「時間技藝」單元
大部份參展作品來自卡地亞典藏與故宮博物院藏品,亦匯聚了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澳洲國家美術館、卡塔爾博物館、瑞士拉夏德芳國際鐘表博物館在內的多家國際博物館、藝術機構、王室及個人收藏。
風範見證 · 午門正廳
在三大各具特色的展廳中,最具高定珠寶特色和借鑒意義的展廳,就是「風範見證·午門正廳」了。20世紀初期,卡地亞逐漸受到王室與歐洲貴族階層青睞,獲得大量委任狀,並享有王室供應商的授權。「風範見證」主題展館集中展示了卡地亞為歐洲皇室與貴族階層訂制的珠寶與冠冕。
回溯時間和歷史的脈絡,歐洲以及世界各地的王室都與卡地亞保持著牢固的關系。每一個展示櫥窗上都貼著擁有者的國徽和姓名,那些華麗的物件雖近在咫尺,在歷史中,卻坐上了權利的寶座。
從設計上來看:
卡地亞從不是一個保守的珠寶品牌,從第三代掌門人路易·卡地亞給品牌設定全新創意辦法——「打造一種具體而標誌性的設計語言」開始,卡地亞的設計創新思維就得到了放飛。
這顆藍寶石曾為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的妻子、沙皇尼古拉二世(1868-1918)的母親瑪利亞·費奧多羅夫娜皇後(Tsarina Maria Feodorovna,1847-1928)所有。
材質:鉑金、鉆石、玫瑰式切割枕形斯裏蘭卡藍寶石(重197.80克拉)
設計:手鐲上的藍寶石可以取下,替換為1顆雕刻無色水晶佩戴
卡地亞的創新思維在選擇一位家族以外的女性——貞·杜桑,來介入品牌的營運上可見一斑。作為一名極具傳奇色彩的女性,貞·杜桑還打造出了直至今日仍對卡地亞品牌具有深遠影響的「獵豹主題系列」。特立獨行的靈魂、無可挑剔的品位、對創新的執著,令她成為了卡地亞品牌價值觀的象征。
此吊墜為1921年羅馬尼亞國王費迪南一世為他的王後瑪麗的46歲生日,所準備的一份驚喜——一條鉆石長項鏈,美麗的搭扣上懸掛著這顆重達478克拉的藍寶石吊墜。一年後,君主夫婦舉行加冕典禮,這顆象征著智慧與忠貞的寶石,在典禮上大放異彩。
材質:鉑金、重達478克拉的藍寶石
設計:簡潔而大方,完美突出藍寶石的美麗
卡地亞一直在中西融合的設計道路上積極探索,此次展覽的主題也進一步詮釋了其設計理念:「有界之外,無限可能」。卡地亞風格與傳承總監皮埃爾•雷諾因此大贊漢字的博大精深。此展覽主題的確定也彰顯了卡地亞在文化、價值觀等領域,連結中國市場的決心。
從工藝上來看:
在西方,冠冕是權力的象征,這次展覽集中了二十九頂冠冕,代表了卡地亞冠冕不同時期的風格,件件美輪美奐,其中以英國和比利時的王室冠冕最醒目。
這頂卷軸式冠冕由卡地亞於1902年授予埃塞克斯侯爵夫人,它能夠得以留存於世,十分不易。1990年,這頂冠冕被一位寶石商人從倫敦佳士得拍賣公司購得,原本他想將冠冕上的寶石拆下。在卡地亞的請求下,商人同意將之轉售給卡地亞典藏。因此善舉,卡地亞檔案中收錄了一封埃塞克斯侯爵夫人的孫女的感謝函,成為一個跨越世紀的佳話。
材質:銀、金、枕形切割及圓形舊式切割和玫瑰式切割鉆石
設計:采取種子式鑲嵌,在實作華美視覺效果的同時,全方位襯托出鉆石不同角度的繽紛火彩
隨著上世紀初的財富更叠和新貴階級崛起,西方上流社會的新精英們也對客製珠寶具有了特殊需求,卡地亞在設計及工藝環節,更多地參考客戶的想法與理念,有的珠寶甚至由設計師與客戶共同完成,這與當下的國內市場不謀而合。
享譽世界的巴提亞拉項鏈,卡地亞於1928年為印度巴提亞拉邦王公布品德拉·塞恩勛爵(Sir Bhupindra Singh)客製。在1998年卡地亞回購這條項鏈時,最大的幾顆寶石已經遺失。在無法尋回包括234.65克拉戴比爾斯黃鉆在內的原石寶石的情況下,決定采用合成鉆石來完成復原。
材質:鉑金、舊式切割及玫瑰式切割鉆石(鏈條及搭扣)、1顆枕形黃色合成立方氧化鋯、四顆白色合成立方氧化鋯、13顆白色托帕石、2顆合成紅寶石、1顆茶晶、1顆黃水晶
設計:多種寶石的搭配與色彩碰撞顯得和諧而統一,富於層次感的穿搭設計,能夠更符合客製者的穿衣風格
在卡地亞172年的營運歷史中,經歷了為世界秩序帶來永久改變的兩次世界大戰。這些創作於戰爭歲月的鉆石胸針,盡管體量小巧,但往往成為抒發愛國情懷,表達軍事主題或傳遞特殊資訊的載體。
來自行業內外的觀展反饋
從一張張在展覽上拍攝的精美照片,我們不難看出此次展覽匯聚了卡地亞運用多個種類寶石的眾多藝術珍品。其中大克拉、高質素的鉆石、祖母綠、紅藍寶更是得到了大量的運用,吸引了不少珠寶從業人員、愛好者、時尚從業者等前來參觀學習。
安進珠寶創始人 安進
作為一家百年珠寶企業,卡地亞豐富的積澱令人驚訝。其對高定珠寶設計風格的把控,對制作工藝的精益求精,以及對成品效果的完美呈現,都值得國內珠寶人借鑒。這也是我特地來觀看此次展覽的原因,在展覽上,我也看到了很多以往只在雜誌上才能看到的高級珠寶。
當我看到體量較大的克什米爾藍寶石豹子胸針時,感受到了很強的視覺沖擊和震撼。盡管它的主石不是非常完美,但是大克拉的主石搭配上巧妙的設計,給人以強烈的感官刺激。除此之外,卡地亞的皇冠設計,也非常漂亮,每一款皇冠在表達奢華、權威等精神內核的同時,也傳達出不同的設計理念和美觀感受,足見設計者巧妙的用心。
除此之外,我對那些被卡地亞巧妙運用的藍寶石和祖母綠印象深刻。在卡地亞眾多經典高定珠寶中,這兩種寶石的顆粒非常大,而且顏色和凈度也非常不錯。給我印象特別深的是,卡地亞對大顆粒鉆石/彩寶產品的設計把控能力。不管多豪華的項鏈/胸針,都能把細節設計的特別好。
我自己也非常喜歡不同時期的珠寶風格,包括花環風格,埃及風格,裝飾藝術風格等等。卡地亞在不同的時期風格都不一樣,他們會用到大量的撞色,不同的搭配等等。我相信國內市場也會慢慢地接受這樣具有視覺沖擊力的設計和搭配。
國內消費者的個人化消費意識正在覺醒,他們都開始追求與眾不同的珠寶產品。這就要求我們在設計上要花更多的心思,以彌補相關欠缺。好的寶石+好的設計+好的工藝,是我的追求。
珠寶愛好者小C
從2009年到2019年,卡地亞兩次聯合故宮博物館的展覽,我都有參與。在我的印象中,這次展覽增加了很多以前從未見過的大顆粒寶石,以及很豪華的款式設計。此次展覽最讓我感興趣的地方就是「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中國元素和卡地亞設計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令我眼前一亮。
對於中西方文化融合的設計,我在這次展覽中印象最深的是一件極具中西融合之美的翡翠項鏈。它的主體是高質素的翡翠,扣子由紅寶石、鉆石、K金打造,精巧而富有趣味。
這款翡翠項鏈由直徑在15.4至19.2毫米之間的27顆翡翠珠串連而成,由卡地亞在1934年售予伍爾沃斯零售連鎖店創始人之孫女芭芭拉·赫頓(Barbara Hutton)。芭芭拉·赫頓鐘愛富麗堂皇的珠寶,是卡地亞最為忠實的顧客之一。
佩戴此翡翠項鏈的芭芭拉·赫頓
對我來說,購買一件珠寶考慮最多的因素就是設計能否達到精致而個性的美感。因此我自己購買珠寶時,也會更傾向於買裸石,然後去客製,希望能做的更精致、設計感更強一些。
筆者手記:
作為歷史最悠久的百年品牌之一,卡地亞有很多令人瞠目結舌的積澱。在參觀其美輪美奐的經典高定珠寶時,我們同樣不該忽略的是卡地亞在這172年發展中的不斷變化。在「有界之外:卡地亞·故宮博物院工藝與修復特展」的三個展廳中,風格多變、寶石品種豐富的展品也告訴了我們,對一個珠寶品牌來說,唯一不變的是突破和變革。
寶石之於我們,不僅僅是貴重珍品,它還承載了更多。它可以被烙上「歷史」的銘印,以紀念其被創作、銷售或佩戴的不同時代背景下重大歷史事件,成為時代風雲變幻的見證。在學習卡地亞高定珠寶的獨到設計與工藝的同時,我們更應該認識的是其求新求變的品牌核心。有界之外,無限可能,我們能做的還有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