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釣魚

專題|垂釣江湖「鯽魚」習性秘籍大揭底

2024-04-13釣魚

● 郭鳴 文/ 李春奎 圖

【孫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對於釣魚人來說,了解所釣物件魚的習性知識,這對於釣技提高,無疑必不可少;有道是「高手識魚性」,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本文僅從釣友們常釣的十種物件魚來淺談其習性,希望能對釣友們有所幫助。

鯽魚是廣大釣友最常釣的淡水魚之一,尤其是新釣友剛開始學習釣魚,往往都是從釣鯽魚開始的。

鯽魚幾乎遍布中國所有江河水域,生存能力強,不論是渾水、清水、含鹽量相對較高的淡水,甚至有些汙染較重的水體,鯽魚都能生存。

鯽魚屬於中小型魚類,純野生鯽魚超過2斤的並不常見,多年生可長到1斤上下;野生鯽魚生長緩慢,半斤野生鯽魚在東北地區起碼需要5年的生長時間。

鯽魚性成熟早,2冬齡即可達到性成熟,其最小個體也就20克上下。經過科學改良的鯽魚生長快,個體大,2年可長到1斤以上。目前,中國科研人員已經成功培育出無肌尖刺鯽魚。

一、棲息習性

鯽魚屬於常年棲息在底層的魚類,多在水底覓食,所以,釣鯽魚要釣底;但有時受水溫影響,也會到水體中下層、中上層尋找食物,特別喜歡在有水草的地方生活。

筆者30多年前開始釣鯽魚時,由於不知其習性,也常在岸邊較為幹凈的無水草水域打窩,結果每次都釣得很少;而有水草的水域釣得就很多。就是一片水域哪怕只有稀疏的少量水草,這一水域的鯽魚就會在這一水草區域附近活動。

需特別指出的是,夜間和高溫悶熱陰雨天鯽魚會離開水草較厚水域,來到離水草較近的較為空曠明水區域。 鯽魚喜歡在水底坑窪不平糊水底有亂石堆處生活。

也願意在較為肥沃水底覓食或棲息,可常出現在溝渠、池塘的進水口或出水口以及過橋涵洞兩側水草區域。

二、攝食習性

鯽魚是典型的雜食性魚類,對食物並不十分挑剔,葷素皆吃:葷餌就是動物性餌料,如水中各種蟲卵以及軟體小動物、小蝦、蚯蚓、紅蟲、蛆芽、螞蚱、麪包蟲、稭稈蟲等等,大鯽魚也會攝食小魚。

植物性餌料如飄落在水中各種植物種子顆粒,水中藻類、水草嫩芽、有機碎屑、腐殖質等等。 人工飼養的鯽魚攝食的主要餌料有麥麩、米糠、各種餅類、各種粉質物(如豆粉、面粉所制的面團)、米飯以及合成飼料顆粒等等。

不過,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水溫條件下,對食物有不同的偏愛。如早春、深秋、甚至冬季,冰下水溫較低就以動物性質的餌料攝食為主;水溫較高的熱天時又以植物性的餌料為主,高溫季節尤其對酒香味道的餌料感興趣。

鯽魚在產卵期食欲會受到影響,但仍可攝食,主要是鯽魚產卵是在能附著魚卵的水草、枯枝等物體上,故不在底層,這時釣底是不易釣到的。

三、趨溫又耐低溫

所謂趨溫就是指鯽魚總能找到適合自己體溫的水域。淡水魚都有這個特性。鯽魚屬於變溫動物,其體溫會隨著水溫而變化,其體溫和水溫相差不會超過1℃。

比如早春、深秋和整個冬季,岸邊水溫較低,鯽魚就會遊向水溫相對較高深水區活動;而仲暮春隨著岸邊水溫的逐步升高,鯽魚又會從深水區遊向岸邊的淺水區活動覓食。

這期間如果岸邊水體較深,鯽魚就不會來到岸邊而是原地逐步遊向水體的中上層活動,因為中上層水溫要高於底層水溫。與絕大多數淡水魚相比,鯽魚是屬於不耐高溫但特耐低溫的魚種,因為在冰下水溫低時,還可攝食。

水溫15℃~25℃,是其最活躍的攝食期, 但水溫一旦超過25℃,攝食能力就會減弱,所以盛夏釣鯽魚要釣有陰涼或相對深水區,因為這樣的水域水溫相對較低。從時間上來說,也要釣水溫低的時段,那就是早晚和夜間。

四、群居性

鯽魚屬於群居性魚類,大小差不多的鯽魚會聚集在一起,略呈金字塔狀:也就是說一群鯽魚,最大的個體不多,但都是相對小一號的或更小一些的。

其主要原因是鯽魚處於水中生態食物鏈的相對末端,群居是為了更好地躲避敵害來保證物種的延續。所以,如果所釣的鯽魚越來越小,說明這群鯽魚就釣得差不多了。

五、既耐低氧,又趨氧

鯽魚是最耐低氧的魚種之一, 一個最好的證明就是同樣釣來的魚,其他魚都死了,只有鯽魚還活著。相比來講,靜水水體的含氧量要比流水區域低,同一水體底層含氧量要比中上層低。由於鯽魚耐低氧,因此,鯽魚可以在靜水水域生存,而成為底層魚類。

但這並不是說鯽魚不喜歡在溶氧質素充足的水域生活,如水體中的水草區域,白天透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故鯽魚喜歡在水草水域生活。

夜晚和悶熱陰雨天由於缺乏光合作用非但不能釋放氧氣還會吸收氧氣,使水草區域水體溶氧量降低,也會導致鯽魚暫時離開水草區域而到明水區域。所以白天的晴天要釣水草區域,但夜間和悶熱陰雨天要釣離水草較厚的區域。

六、「玩」流

「玩」流只在特定時期特定水域出現,比如春季鯽魚會沿著新水逆流而上;池塘溝渠有外來新水註入時,鯽魚又會來到新水處逆流而上,一旦找到有大片水草區域,鯽魚便會停留很長時間。■

部份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廣告

請掃碼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