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身

警惕運動中的隱形殺手 正確認識與預防運動性猝死

2024-07-09健身

2024年6月30日,體壇發生了一件令人心痛的事件:17歲的國羽選手張誌傑在亞洲青年羽毛球錦標賽混合團體賽決賽中突發暈厥、抽搐、意識喪失,送至醫院搶救無效後死亡。運動競技場上,運動員心臟驟停的情況此前也多次出現,2021年6月13日,歐洲杯小組賽丹麥與芬蘭的比賽中,艾歷森在無身體對抗的情況下心臟驟停、昏厥倒地。在現場醫護人員及時的心肺復蘇及AED(自動體外除顫器)救治下,艾歷森從「死神」手裏被拉了回來。之後他接受了植入心臟復律除顫器手術。手術後9月,艾歷森重回球場,繼續職業生涯。2023年7月25日,NBA球星占士的大兒子布朗尼在訓練時遭遇心臟驟停,經過醫護團隊和醫院的緊急救護後脫離了危險。經治療後逐漸恢復,經醫生批準可以重回賽場。這些運動員同樣在運動競技場上發生猝死,為什麽卻有不同的結局,這與他們是否及時救治,是否把握住運動性猝死急救的黃金「4分鐘」密切相關。為了避免這樣的悲劇再次發生,為周圍的人帶來生的希望,我們一起來學習運動性猝死的知識和相關的急救步驟吧!

一、定義

運動性猝死(Exercise-related Sudden Death, ESD)是指在運動過程中或運動後即刻發生的、非創傷性的意外死亡。根據醫學界的一般定義,運動性猝死多發生在運動後24小時內,但具體的時間範圍在國內外研究中尚未有統一界定,時間可由30秒至24小時不等。

二、主要原因

1.過度勞累:長時間負荷運動可能導致心肌耗氧量增加,進而引發心肌嚴重缺血,增加運動性猝死的風險。

2.心律不整:心臟電訊號傳導異常可能導致心臟驟停,其中室顫是一種嚴重的心律不整,可能導致心臟無法有效泵血,從而觸發運動性猝死。

3.藥物或興奮劑濫用:濫用某些藥物或興奮劑可能導致心臟負荷過重,引發心律不整或急性心肌梗死,最終導致運動性猝死。

4.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可能引發急性心肌梗死,從而觸發運動性猝死。

三、癥狀

運動性猝死的發生前可能有一些前兆癥狀,包括但不限於:

1.心慌、胸悶、氣短:這些可能是心臟供血不足或心律不整的表現。

2.心跳加快或心跳驟停:這是心臟電生理異常的明顯表現,需要立即進行幹預。

3.暈眩、肢體麻木:可能是腦部供血不足或心臟泵血功能異常的訊號。

四、預防

1.保持良好的心態:避免長期壓力過大、焦慮等情緒,保持良好的心態有助於預防運動猝死。

2.註意飲食健康:避免攝入油膩、辛辣的食物,戒煙戒酒,以維護身體健康。

3.適量運動:根據個人情況選擇適合的運動專案和運動強度,避免過度勞累。

4定期體檢:及時發現並治療潛在的心臟問題,以降低運動性猝死的風險。

五、急救處理

對於運動性猝死的患者,應立即進行急救處理。包括呼救、撥打急救電話、檢查呼吸和心跳、進行心肺復蘇和使用AED進行電擊除顫等。最新的CPR按C(胸外按壓)→A(開放氣道)→B(人工呼吸)順序進行。

心肺復蘇(CPR)操作步驟

①評估現場環境安全:確保急救措施,應在安全的環境下進行,不造成二次傷害。

②判斷意識:雙手輕拍病人雙肩,呼喚:「同誌同誌快醒醒!同誌同誌你怎麽了?」看是否有反應。請求周圍的人員撥打120及拿取AED。

③判斷呼吸:觀察病人胸部是否有起伏,判斷時間不超過10秒。

④檢查頸動脈搏動:僅限於醫務人員,非專業人員可以直接在無意識和呼吸前提下,開始胸外心臟按壓操作。

⑤胸外按壓(C):

患者體位:平臥位,硬板床或地上,撤出頭和身下的一切物品。

按壓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處。正常體型男性位於兩乳頭連線中點。

按壓要點:一手掌根部放於按壓部位,另一只手與之重疊、指尖擡起,不接觸胸壁,肩肘腕關節與地面垂直。建議胸外按壓頻率是100-120次/分,按壓深度是5-6cm,並保證每次按壓後胸廓完全回彈,盡可能減少按壓中斷。

⑥開放氣道(A):先去除口腔內的雜物和假氣。再采用仰頭舉頦法:一手掌根部置於患者前額,手掌向後方用力,另一手的食指和種子拖住下頦並舉起,使下頜尖、耳垂連線與地面垂直。

⑦人工通氣(B):院外采用口對口人工通氣,捏緊患者鼻孔,自然吸氣後完全包住患者的口,將氣吹入患者肺內,使患者胸廓擡舉,吹起完畢後,松開捏緊鼻孔的手指,看到患者胸部回彈。院內可采用球囊面罩通氣。胸外按壓與人工呼吸的次數之比為30:2。

⑧持續心肺復蘇:30次胸外按壓和2次人工呼吸為一組,操作5組後判斷復蘇是否有效。觀察意識、呼吸、脈搏是否恢復,觀察口唇、皮膚、甲床是否恢復紅潤等。心肺復蘇成功,安撫病人情緒,等待專業急救人員到達現場。

AED操作:任何時刻除顫器到達現場,都應即刻進行心律檢查,如果是室顫等惡性心律不整,應當立即除顫。

總之,運動性猝死是一種需要大家知曉的疾病,了解其定義、原因、前兆癥狀以及預防和急救措施對於保護我們的生命安全至關重要,透過科學合理的運動方式和健康的生活習慣,我們可以有效降低運動性猝死的發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