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身

手腕上這條肌肉你有嗎?沒有是我前進演化啦?

2024-06-04健身

互聯網上總有一些「人在前進演化」的傳說,其中關於 「掌長肌」 的說法最讓人願意伸出手看看自己是不是已經前進演化了——將手腕伸直或微屈,拇指和小指對齊,手腕處是否會「拱」出來一根筋。

我試了,我還有

圖源:小紅書@eachcandy_xs

這是手臂淺層一塊肌肉的肌腱,現在14%的人沒有它是因為它沒啥用嗎?還是14%的人前進演化了?

少這根筋,我少啥了?

掌長肌屬於前臂屈肌肌群 ,這塊肌肉看起來很長,橫跨肘關節和腕關節,而且在手腕上也非常顯眼,但其實並沒有很重要的功能,最多只是輔助屈腕 ,可能只是在造型上有個作用。

也許因為作用不大,有的人天生沒長這塊肉也並不影響日常生活,也並不影響握力。而且由於它位置表淺容易獲取,當身體上的其他肌腱出現損傷,掌長肌肌腱也是很好的自體移植的材料。

天生缺失掌長肌的人很多,解剖學教材上通常認為掌長肌缺失或發育不全,在人口中的占比在15%左右。然而現有的一些統計表明,這個比例很可能達到20%以上,中東地區的人群更是達到40%以上 ,而土耳其能達到63.9%。

這個東西還分地域?

考慮到開啟本文閱讀的絕大部份都是中國觀眾,那很可能都有這根「筋」。在2005年,新加坡對男女各329名,共658名中國 人做了研究,他們發現這其中單側掌長肌缺失僅占3.3%,而雙側缺失更是僅占1.2%,遠遠低於估計的平均水平。 實際上,就目前的研究而言,東亞(如中國、南韓)、東非和南非(如津巴布韋和剛果)人群,這一特征的比例都很低,都低於5%。

除了缺失,這塊肌肉還能產生很多變異 。通常情況下,掌長肌起源於肱骨內上髁(kē),也就是胳膊拐那,終於手掌筋膜,但有時候,它的肌腱末端會分叉,終點會變化,肌腹的位置也會發生改變,甚至還有可能倒著長,也就是肌腱連在胳膊拐,而手腕是肌腹。這些變異大部份時候都沒啥影響,不過有時候會壓迫神經和血管,引起腕管症候群,這時候就要去看大夫了。

掌長肌是身體最容易變異的肌肉,如這個人左手的掌長肌肌腱就分了個叉。圖源:參考資料[8]

沒掌長肌是我前進演化了嗎?

雖然掌長肌在人身上徹底「躺平」,在其他動物身上可不一定。如四足動物的掌長肌,包括老鼠、獅子老虎等,通常非常發達 ,而在鯨魚和蝙蝠裏則不太能見到。所以科學家們猜測這塊肌肉和下肢的腓腸肌(也就是小腿肚那塊肉)一樣,都有承重的功能。

慎滑。貓的掌長肌就非常發達

在和人類較親近的靈長類動物裏,掌長肌缺失或變異的概率各不相同 。如在樹棲的紅毛猩猩中,普遍存在發育充分的掌長肌,在黑猩猩當中則偶見缺失,而與人親緣最接近的大猩猩中,每5只就可能出現單側掌長肌缺失或發育不全。

掌長肌出現或缺失的規律,也讓科學家們在19世紀末就提出了假設:這塊肌肉是隨著抓握動作發展而逐漸退化的,即需要手分化出其他的肌肉,來獨立地控制手運動的力量,完成更精細的動作 ,從而取代了掌長肌原本的作用。佐證就是,在那些掌長肌更發達的動物中,指淺屈肌(人身上負責手指屈曲動作的重要肌肉)發育不充分或出現變異。

相對於前臂大部份肌肉都有很大的肌腹,掌長肌的肌腹未免太短了,所以產生的力量也不大。圖源:參考資料[10]

然而,掌長肌是「從樹上下來的時候退化的」這種觀點,也遭到了一些人質疑,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掌長肌缺失在各個種族間的差異,顯然要退化應該是大家一起退化,怎麽會有人有有人沒有呢?所以一些觀點猜測,這種差異與歷史上會高強度使用雙臂勞作有關。

幹農活需要強有力的上肢力量,也許讓掌長肌在古代以農耕為主的中國保留了下來。圖源:challenge.

這和我們熟知的自然選擇略有差別,這更像一種非適應力演化,比如遺傳漂變(genetic drift),即群體的基因頻率在幾代之間出現了波動,演化的結果也不知道有害或有益。 當然,由於某個區域內人類群體數量十分龐大,所以這個變化持續了很長時間。

因為沒啥用,以演化的觀點來看,也許再過上幾百年或上千年,所有的人就都沒有掌長肌了。

胳膊上少的肉可不光掌長肌

人能夠直立行走後,由於解放了上肢 ,這裏的肌肉群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還有其他的肌肉變得可有可無,只不過掌長肌由於位置關系表現得更明顯。

在胳膊拐這裏,還有一塊兒小肌肉叫滑車上肘肌 ,解剖學家認為這塊小小的肌肉能夠維持尺神經的位置,或者和肘關節伸直有關。然而,這塊肌肉僅在11%~23%的人群中出現,沒這塊肉的人是透過叫做Osborne韌帶的結構維持尺神經位置的。

解剖圖慎滑。(黑色箭頭處就是滑車上肘肌,黑色星號處是尺神經。圖源:參考資料[10])

其實,對大部份哺乳動物,這塊肌肉對肘關節的功能都十分重要,在人類中如此大規模的缺失,也許是因為我們演化上的行程更晚。

滑車上肘肌和掌長肌都被認為是返祖肌肉(Atavistic muscles) ,它們用處不大,但好像只有人才經常沒有,所以猜測是前進演化過程中曾經有用但後來沒用又退化了。 和長得太怪的掌長肌一樣,有這塊肌肉反而會增加尺神經病變或肘管症候群等疾病的風險。

這種肌肉在胳膊肘那還有肘肌,也是很小的一塊,它倒是沒退化,雖然電生理證實它在前臂旋前時有作用,功能仍然存在一定爭議。但我們都知道,除了在減肥的時候,身體是不可能平白無故長坨肉的。

有一種理論是這樣推測的:一些對古爬行動物的肱骨尺關節——也就是它的胳膊肘——的研究發現,相較人似乎受力不均而更易扭傷,所以第一只哺乳動物出現時,這個關節開始演化得更穩定。

肱肌連線了肱骨和橈骨,可以粗略理解成大臂和小臂的骨頭,使關節更穩定。圖源:vectormine.com

如果肱骨尺關節遵循這樣的演化軌跡,那顯然四足動物需要一塊肌肉來穩定它,否則就太容易脫臼了,而肱肌 的行徑讓它恰好可以起到這樣的作用。

假設這個理論是真的,那肘肌在人身上變得沒啥用也情有可原了,畢竟我們都不用手走路了。至於為啥沒有幹脆變沒,科學家們猜測人剛生下來沒多久只會爬的那時候,肱肌還可以幫助雙手支撐。

如果你想讓零件們全陪著你的話或特許以試試倒立行走

這些演化導致身體器官或結構退化的現象還有很多,然而都僅僅是一種假設,沒有辦法去真的證實,沒有人能活了幾萬年證明它們真的在變化,軟組織也不太能保存這麽久。不過至少它們暗示著人的過去,也提示著人的未來。

參考文獻

[1]. Cooper DW, Burns B. Anatomy, Shoulder and Upper Limb, Hand Palmaris Tendon. [Updated 2023 Aug 28]. In: StatPearls [Internet].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4 Jan-.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19516/

[2]. Sadeghifar A, Kahani AK, Saied A, Rasayi E. Interobserver and intraobserver reliability of different methods of examination for presence of palmaris longus and examination of fifth superficial flexor function. Anat Cell Biol. 2018 Jun;51(2):79-84.

[3]. Ioannis, D., Anastasios, K., Konstantinos, N., Lazaros, K., & Georgios, N. (2015). Palmaris Longus Muscle's Prevalence in Different Nations and Interesting Anatomical Variations: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research, 7(11), 825–830. https://doi.org/10.14740/jocmr2243w

[4]. Yammine K. (2013). Clinical prevalence of palmaris longus agenes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linical anatomy (New York, N.Y.), 26(6), 709–718. https://doi.org/10.1002/ca.22289

[5]. Fidan, Nurdan & Cagliyan Turk, Ayla & Yetis, Esra & Yucesoy, Cuneyt. (2021). Determination of congenital absence of palmaris longus tendon with clinical examination and ultrasonography. Surgical and Radiologic Anatomy. 43. 1-8. 10.1007/s00276-020-02597-2.

[6]. Sebastin, S. J., Puhaindran, M. E., Lim, A. Y., Lim, I. J., & Bee, W. H. (2005). The prevalence of absence of the palmaris longus--a study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and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ournal of hand surgery (Edinburgh, Scotland), 30(5), 525–527. https://doi.org/10.1016/j.jhsb.2005.05.003

[7]. Behiery, A., Bakir, M., Dawalibi, A., & Elhossiny, A. H. (2023). Reversed Palmaris Longus: A Rare Anatomical Phenomenon Discovered. Cureus, 15(5), e38424. https://doi.org/10.7759/cureus.38424

[8]. Abu-Hijleh, Marwan. (2020). The Prevalence of Absence of the Palmaris Longus Muscle in the Bahraini Population. Clinical Anatomy 2010, 23(8): 956-961..

[9]. Reimann, Arthur & Daseler, Edward & Anson, Barry & Beaton, Lindsay. (2005). The palmaris longus muscle and tendon. A study of 1600 extremities. The Anatomical Record. 89. 495 - 505. 10.1002/ar.1090890408.

[10]. Capdarest-Arest, N., Gonzalez, J. P., & Türker, T. (2014). Hypotheses for ongoing evolution of muscles of the upper extremity. Medical hypotheses, 82(4), 452–456. https://doi.org/10.1016/j.mehy.2014.01.021

[11]. Throckmorton, Z. , Forth, N. , & Thomas, N. . (2015). Non-adaptive evolution of the m. palmaris longus in the homininae.

撰文 | 蕭旭

部份圖片 | 圖蟲創意

微信編輯 | 趙之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