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中國最懷舊的「三角」美食,哪一種是你的童年?

2023-12-11美食

盡管如今的面點花樣繁多,大有一種要登上滿漢全席的架勢,我卻總會懷念起兒時吃的 饅頭、豆包、糖三角。

它們沒有精致的外表,樸素得」泯然眾人「,卻用一種實在的、溫厚的滋味打動人心。

圖片|bonjour-ocean ©

至今難忘的是,第一次吃糖三角的那天。

當姥姥將最後一個白胖厚實的大饅頭,放在熱氣騰騰的「饅頭堆」上,我就腳底抹油,準備朝飯桌沖刺了。 誰知她又像變戲法一樣,從蒸籠裏拿出了幾個三角糖包來。

這對於只見過圓饅頭、豆包花卷的我,可算是新鮮玩意兒,於是我堪堪停下腳步,雙眼緊盯那鼓胖的糖包。

圖片|bonjour-ocean ©

這一盯可好,大約也有熱氣的鼓勁兒,糖包中間滲出的糖漿好像更多了,饞得我雙眼迷蒙,口水直流,只覺得連空氣都彌漫著面與糖的香甜。 而我就像那熱鍋上的螞蟻,吃不上這一口只能急急的跳腳。

還沒待我「饞貓上爪」,姥姥便笑著拍開我的手,拿出我的「禦用小碟」,剛好裝下一個遞給我。於是我美滋滋的捧著糖包, 品嘗著暄乎的甜香,連手指上黏黏的糖漿都嗦幹凈,快活了整個下午。

圖片1| 七月 ©

圖片2| 米木子 ©

長大後離家升學、外地工作,不光吃不到姥姥的手藝,就連走遍街頭巷尾,也找不到熟悉的味道了。

兒時又香又軟的糖包,只能在回憶中散發著熱氣, 而我就像隔著玻璃,閉上眼就望得見,睜開眼卻吃不到。

圖片| 叮叮笑笑生 ©

人到了一定的年紀,就開始懷念過去。

我們聽著老歌、看著老電影,也懷念著過去的味道。食物的香氣是我們與家鄉的臍帶,即使是「棱角鋒利」的三角形,也藏得下最溫柔動人的回憶。

今天就和極物君一起,坐上時光機,去看看 中國最懷舊的「三角」美食 ,回味那些樸素又珍貴的童年老味道。

圖片| 銘仔 ©

· 童 年 回 憶 ,從 小 吃 到 大 ·

對於不少川渝娃兒來說,三角粑配一杯豆漿,能照亮整個清晨。

在80、90年代,常能見到大爺或嬢嬢推著小推車,在學生上學路上,賣三角粑。只見老板將白白的米漿,倒入一個被分成八個三角形的正方形模具,利落的蓋上鍋蓋,鮮香便開始等待指引。

圖片 |市井散人 ©

因著碳爐火燒得紅旺,不過幾分鐘掀開,八個焦黃金燦的三角粑便新鮮出爐。

米漿化為鼓鼓胖胖的小米糕,被冒著熱氣遞給排隊的學生和食客。 當香氣在空中起舞,就連路過的人也要踮起腳尖,看看究竟是何方神聖。

圖片1 |蛋霸天 ©

圖片2 |我是崗崗醬吖 ©

因為烘烤得當,又提前抹了菜油。 三角粑不但有大米的清香軟糯,還帶著油煎的酥脆焦香。

捧在手裏輕輕一捏,能感受到綿軟和回彈;送入口中一咬,滾燙的熱氣從撕裂處竄出,那香甜也像是尋到了出口,直直纏繞在唇齒舌畔,讓人回味無窮。

世人皆知川渝嗜辣,卻少有人知道, 那些藏於味蕾的糯米甜香,反而最能代表川渝人心底的柔軟,和對過往年歲的想念。

圖片 |市井散人 ©

· 正 月 初 一 ,甜 上 心 頭 ·

「一群鵝,飛下河,漂的漂,落的落」。

如果我不告訴你,你一定猜不到,這個謎語說的是湯圓。

在雲南昭通,一種鮮為人知的三角湯圓,在滾水裏浮浮沈沈,如小肥鵝般靈活,是 鎮雄男女老少最熟悉不過的味道。

圖片1|語言資源快訊 ©

圖片2|昭通文旅 ©

相傳古時資源匱乏,身處山地的鎮雄人,靠山吃山,更尊山敬山。在開年第一天, 會制作山形的湯圓,供奉山神 ,寄托祝福與期待。

有著圓鼓鼓肚子,卻形似小山的三角湯圓,表皮由高粱或糯米 (當地俗稱「九米」) 在浸泡後,舂搗成手指可以碾碎的粉子面,再經晾曬後制作,滑嫩又Q彈。

包心則更為講究,一種是用 核桃仁、桔皮、酥麻 磨成粉,倒入熬好的紅糖漿;另一種則是用 花生、冰糖、豬油、芝麻 拌成「富油包心」,香甜可口透著油香。當地人會將包心填入,再用指尖輕捏成型。煮熟後撈出一咬,能一下甜到心裏去。

圖片1、2|昭通文旅 ©

隨著時代發展,越來越多的機器代替了人工。然而每逢正月初一,講究的鎮雄人,仍舊會延續著古老的儀式感,親手為全家人包上一鍋三角湯圓。

縱然工序繁雜,耗費心力,但 記憶中有關家的味道,正是靠著這一份帶著溫度的手藝,才能歲歲年年常相見。

· 皮 薄 餡 香 , 包 進 思 念 ·

在廣東、廣西一帶,有一種叫粉角的食物。

它由水磨粉做粉皮,外表看起來和腸粉類似,形狀卻搖身一變,成了三角形,因此也得名三角包。

圖片|小賴的Life ©

香稠的米漿順著銅盤覆蓋成圓,在滾水中凝固成薄薄的粉皮,一鍋可以切成四份。

巧手的阿媽放入提前用 蘿蔔絲、豇豆角、豬肉、粉葛或木耳、筍丁 等炒熟的餡料,包成小包袱的形狀,一份粉角就可以端盤上桌了。

圖片1、2、3|三水通V ©

有的地方喜歡提前澆上鮮椒蒜料汁,鹹鮮微辣。入口時, 嫩滑的粉皮包裹著鮮香的餡料,小米椒喚醒味覺後,每一次咀嚼都帶著無窮的回味。

也有的人喜歡蘸黃皮醬,口感更有層次,味道也十分清爽。

圖片|小胖墩 ©

曾經粉角還作為小吃,在街巷流行。老板會將一個個晶瑩剔透的粉角,整齊的擺在大蒸籠裏, 有食客點,便淋上點花生油,放上小碟。

如今粉角在街頭蹤影難尋,唯有一些老客們熟知的油茶粉角店,會隱藏於幽深的巷子裏,等待知音。

圖片|賣粉角的美少女 ©

有趣的是,粉角還有一個名字,叫包袱角。

古時遊子遠行,父母便提前將家中細軟、貼身衣物整理成一個包袱,塞好邊角交給兒女。一個包袱,便是一家人的期待。

而如今的包袱角,或許是食如其名,也有了相同的默契。將「包袱」鋪展開,塞入豐富餡料。 不僅包入了親人的關照,更包入了回憶裏家鄉的味道。

圖片|蘇打水的蘇 ©

· 老 北 京 胡 同 味 兒 ·

距今有一百多年歷史的炸三角,算得上三角裏的「老字號」。

「油炸的,三角哇,蝦米韭菜餡兒的」吆喝聲,曾經也是老北京胡同兒裏的一景兒。

相傳這炸三角,雖是流傳於民間,卻是起源於清宮。 有次慈禧想吃夜宵,禦膳房卻沒好材料,只有白天剩下點餃子餡兒,禦廚添上點肉凍一炸,竟哄得老佛爺喜笑顏開。

後來炸三角風靡胡同小攤兒,燙面裏放餡料後,加燜子和醬油調味,鮮香四溢。 那個頂個的金黃脆角,是大人下酒,小孩解饞。

剛從鍋裏撈出來的炸三角,透著鮮兒冒著泡兒,還不能急著吃。

您得先用筷子紮個小眼兒,把熱氣兒放放再吃。焦黃酥脆的外殼「哢嚓」聲不斷 ,餡料的汁水流於口腔中,咂摸著全是鮮香味兒,真絕了!難怪這麽多年以後,仍有人掛念著這難忘的滋味。

圖片|老飯骨 ©

· 閩 南 芋 粿 ,外 酥 裏 糯 ·

到了閩南地區, 兒時記憶裏必須擁有姓名的芋粿,又名三角糕。 福州方言稱之為wo wei。

它是用福建人非常喜愛的芋頭,切絲後與米漿混合蒸熟,再經煎炸。兩面酥脆中間白軟,有些店鋪會特意加一點蝦皮粉,咬下嘴,就感覺到海味十足。

和稀粥或是鍋邊糊搭配起來,更是絕妙,一頓早餐下肚,滿滿都是幸福的味道。

圖片1、2|番西 ©

雖說美食不拘泥於吃法,不過當地人吃三角糕,更喜歡從尖角處下嘴。

一口酥,兩口脆,小口小口品,芋香和米香交匯,輕輕一抿,都是回味。

不論是熱辣的六月,還是漸冷的九月,夾一筷三角糕蘸蝦油或醬油吃,都讓遠方的美食家朝思暮想,恨不得馬上飛到福建吃一場。

圖片|陳轉譯訊 ©

· 家 人 團 坐 ,燈 火 可 親 ·

在浙江衢州、麗水青田一帶,有一種叫做山粉餃的美味。

它多以番薯粉和芋艿制作而成,也有人叫它芋餃。 乍一看,它就像是縮小版的糖三角 ,三條楞線條分明。滑潤的表皮彈糯,蒸煮皆香,惹人垂涎。

圖片|柚柚柚柚 ©

煮的山粉餃裏,有香菇肉、芹菜肉等多種餡兒料, 還會在湯裏點些豬油,撒上蔥花後,尤為提香。 輕輕嗦一口,鹹鮮的湯汁流淌在舌尖,清爽非常。

愛吃辣的衢州人,則會在山粉餃裏加點辣椒末,辣香陣陣,更讓湯色帶點紅韻,讓人忍不住食欲大開。

圖片|番茄鹿啊 ©

蒸山粉餃,則更註重原汁原味。

茭白、筍丁、韭菜、蝦皮、豆腐、蘿蔔……餡料也非常多元,每逢端午、冬至、春節,身在僑鄉的青田人便會用它當做點心,招待遠方來客。

一口山粉餃,永遠提醒著他們,不論腳步走得多遠,家的味道從未改變。

圖片|幺幺和五百萬 ©

老味道,往往能串起舊回憶。

糖三角的甜,喚醒了童年那顆容易雀躍的心;粉角的鮮,勾起了對街頭巷尾煙火氣的懷念。遠在家鄉的三角湯圓,因代表著節慶與團圓,而承載著回家的期盼;藏在老胡同兒裏的炸三角, 紀念著那個拉著電線、點著燈泡、擺攤兒的年歲……

圖片|Lion G. ©

老味道,也像是老熟人一樣。久別重逢後,彼此找回一種熟悉的默契,似乎過往的時光就未曾改變。

當味覺一次次擦拭掉歲月的塵埃,那些在童年裏樸素、動人的三角美食,將永遠熠熠生輝,照亮我們的前路,也提醒我們不忘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