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這!就是年味兒丨醬牛肉:媽媽的味道,行囊裏的「鄉愁」

2024-02-11美食

為了配合我們春節特別策劃的拍攝,

宋興文特地在「拾樓壹號」三樓的博物館當間兒,

臨時開辟出一塊配有專業器材的開放式廚房。

結果那幾天,慕名而來的本地食客和南方「小金豆」,本是要打卡「開在哈爾濱首家飲食類歷史博物館裏的餐廳」,來一場美食與城市的時空穿越之旅。不料卻誤打誤撞,在上千件見證哈埠菜百年歷史的文物的百轉千回間,循著嗅覺,尋到了老廚師現場手作復原每一道哈埠百年名菜的全過程——在這場美食與歷史的沈浸式體驗中,收獲了意外之喜。

味覺,

最容易喚醒鄉愁與思念。

嘗盡美食後依舊貪戀的味道,

我們稱之為「家」。

在「拾樓壹號」創辦者宋興文看來,舌尖上的味道,就是一種鄉愁。春節是一年中最美味的團聚,也是一場關於鄉愁的百感交集。

這也正是他身為70後老道外人,將醬牛肉作為第一道「哈爾濱年味兒」代表菜推薦出來,請老廚師掌勺演示,並分享出菜譜的原因。

「我小時候,我的父親母親還有鄰居,幾乎家家都幾道熏醬手藝傍身。小時候年夜飯桌上,一定少不了熏醬。」在宋興文看來,這個習慣,也一直傳承到如今每個哈爾濱人年夜飯的餐桌。醬牛肉,作為哈爾濱熏醬的一個代表,蘊藏著哈爾濱人的深厚情感。

哈爾濱熏醬,作為哈爾濱地方代表小吃,在全國的熏醬地方小吃中屬於北派,發展於老道外民間。道外熏醬的發達,最早追溯到山東人闖關東來老道外紮根落腳帶來的手藝,同時融合了哈爾濱本地人的手藝特點,最終形成了只屬於哈爾濱人自己的味道。

哈爾濱熏醬的技法,家家戶戶都有一些自己的小門道,有的中藥藥材放多一些,有的更追求原始味道。「比如這道醬牛肉,我就記得我的父親母親做,就極少放藥料,因為會搶牛肉的香味。他們更多是用糖和醬油來調味。所以哈爾濱熏醬之所以聞名,也得益於哈爾濱有優質的醬油。」

人類的遷徙促成了食材的相逢,美食遺傳了一座城市幾代人的味覺記憶與生活方式。

作為黑龍江省哈爾濱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宋興文曾在2007年編寫了哈爾濱第一份【哈爾濱美食地圖】。因探尋老字號飯店背後的故事,他前後收藏了哈爾濱老飯店的牌匾、照片、票據、菜品、飲食器具等共1000多件文物,意外拼湊出這座城市居民一百多年的生活史。

他一直致力於對現有挖掘梳理出的2000道哈埠菜的老菜譜,做菜品的研發與復原。在他看來,哈爾濱的熏醬,足以稱得上是真正用味道記錄下來哈爾濱闖關東那段人口遷徙的歷史,是哈爾濱人心目中「媽媽的味道」。

而今,很多熏醬肉本土品牌興起,不斷叠代熏醬技法,也將哈爾濱熏醬帶出了哈爾濱,成了「爾濱」美食符號的承載。

對宋興文來說,熏醬更是「爸爸的味道」。父親已去世多年,但每逢佳節,宋興文總是會想起,「父親是做飯的一把好手,最拿手的便是醬牛肉」。

於是,他很想把他「兒時的味道」和我們分享出來,盡管「可能一生再吃不到那麽好的味兒」。

家,

是生命開始的地方。

人的一生,

其實都在回家的路上。

每年春節,

外出的人們尋著年味兒而歸。

在同一屋檐下,

生火、做飯,

用食物凝聚家庭,

慰藉家人。

人們成長、相愛、別離、團聚

……

家常美味,

更是人生百味。

平平無奇的鍋碗瓢盆裏,

盛滿了普通人普普通通的一生。

在短暫的團聚過後,

孩子們又將帶著沈甸甸的行囊重新出發。

食物的離合,

見證了人的聚散。

哈爾濱熏醬,

也被媽媽們塞進行囊。

背上「鄉愁的味道」,

人們重新出發,

奔向天南海北。

哈爾濱日報記者 王坤 /文/影片導演

王博宇 /影片拍攝及制作

曾慶玲 /文/影片拍攝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邱雪

稽核:谷曉東

喜歡這篇文章請點一下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