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浙江十大名面

2024-07-08美食

浙江 人愛吃面,浙江各地也有不少傳統美食是面,浙江的面與西北的面,風格是不一樣的。西北之面厚重粗獷瓷實,吃的是個實在。杭州之面輕巧精致講究,吃的是個味道。浙江面既有北方的豪放,又有江南的飄逸。浙江還有很多好吃的面,每個城市、甚至每個縣都有自己的代表名面,值得我們去品味,下面就帶大家看看浙江的十大名面,打卡浙江,不容錯過的美味!

杭州片兒川 ,「中國十大面條」之一。據說最早是由杭州老店 奎元館 首創,已有百余年的歷史,幾乎杭州城裏所有的面館都有「片兒川」這一道面,是杭州城裏的數一數二的金字招牌。

片兒川的制作工藝簡單快捷,所用澆頭也並不復雜,主要由雪菜、筍片、瘦肉絲組成,但正是這三種東西形成了此面鮮美可口的味道,老杭州人也就愛這一口的鮮。鮮脆爽口,余味無窮。

因肉片與雪菜都是片狀,用沸水氽煮,再加人工手制的堿水面條。因「氽」與「川」同音,「片兒氽」久而久之便成了現在的「片兒川」。除了奎元館的片兒川,還有菊英面館的片兒川,號稱杭州第一片兒川,還曾登上過【舌尖上的中國】。

相傳 「奎元館」初創時,還只是個小面館,「片兒川面」是店裏的看家面,清朝某年,浙江舉行鄉試,全省考生齊聚杭州城,店主為招徠這些來杭州趕考的讀書人,用倒篤菜、筍片、豬肉片燒制成大眾面,專門供應外地來杭的考生。店主還在早餐面中添加了三只蛋,寓意「連中三元」 。

店主此舉深受考生們的歡迎,湊巧的是,還真有一名書生因吃了「奎元館」的面,而得中鄉試舉人第一名「解元」。 放榜這天,得到「解元」的這名考生,特地趕到店裏向店主致謝,因小面館那時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招牌,「解元」當場提筆為「奎元館」,作為面館的招牌。從此,「奎元館」裏的「片兒川」面,名聲大振,食客盈門,絡繹不絕,凡來杭州應考的考生,都要慕名到「奎元館」來吃這碗面圖個吉利。上餐時肉紅、筍白、菜綠,色澤分明,後人常言:「有筍有肉不瘦不俗,雪菜燒面神仙口福。」

來杭州的旅客中曾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到杭州不吃奎元館的面,就等於沒有來過杭州。」據說梅蘭芳,蓋叫天,周璇等文藝界知名人士都曾是「奎元館」的座上賓、常來客。

現在的奎元館,門楣上有沙孟海題寫的「奎元館」,兩旁有朱德源書寫的對聯:「 三碗二碗碗碗如意,萬條千條條條順心」 ,大門樓梯上方有著名書畫家程十發先生書寫「 江南面王 」的匾額。

一碗地道的片兒川,寬湯、重青,雪菜、筍片和肉片都是缺一不可。上桌內建鍋氣,面湯給足,看著顏色稍許寡淡,實則滋味全濃縮在面湯之中。「重青」則是指多加蔥。筍片吃著脆爽,腌制過的雪菜已經嵌入到面的縫隙之間,混在一起,湯頭濃滑甚是鮮美。人都說「南米北面」,可杭州人對面的喜愛,絲毫也不遜於北方人。據說在每個老杭州人心中,都有一份屬於自己的「片兒川」。

蝦爆鱔面 ,特色杭面之一,與片兒川同是奎元館的 寧式招牌面 。其特點湯鮮面滑,鱔嫩蝦甜。

蝦爆鱔面的緣起,據說是在清代同治年間,錢塘江一帶盛產鱔魚,淡水河蝦卻並不多見,因而物以稀為貴,漁民們為了推銷鱔魚,就將鱔魚與河蝦搭配出售。由於漁民搭配出售河蝦,就增加了鱔魚的銷量。由此蝦爆鱔面也就因此應運而生,成為奎元館的拿手面。據說當年金庸老先生到杭州時,點名要吃的就是這個蝦爆鱔面。

蝦爆鱔面在烹調時,需選用粗壯的鮮活黃鱔,斬頭截尾剔骨,再切成鱔片,用素油爆,葷油炒,麻油澆,直至鱔片黃脆即可待用。

再取幾個鮮活大河蝦洗凈,加蛋清上漿,清炒至白嫩出鍋待用。精致面條下鍋燒後,不粘不糊。用原汁煮面,使面條吸入鱔魚的香味,汁濃面鮮,蝦嫩鱔脆,吃在嘴裏,味在舌尖,香氣襲人,味道美不勝言。面條吸收了湯底的精華,黃鱔和蝦仁的鮮美在舌尖上相互交織,讓叫人一嘗難忘。

蘭溪牛肉面 ,蘭溪被譽為浙江的「小吃王國」,各種特色美食多達300余種,是中國特色美食百佳縣市之一。蘭溪人愛吃面,一日三餐可以不重樣,無論是拌面、湯面還是炒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頭好。蘭溪這座江南小城曾被譽為「小上海」,城內有300多家面館,一天消耗30000多斤面粉,能吃掉120000多碗手搟面。如果有人問蘭溪最「卷」的小吃是什麽,非手搟面莫屬。

蘭溪的手搟面多為牛肉面,由蘭溪北鄉的黃牛肉、西鄉的水亭千張和遊埠白殼辣椒,以及本地農家腌制的雪裏蕻酸菜「雜燴」而成。各家的口味各不相同,這家的面筋道,那家的湯最鮮,他家的牛肉口感最佳,每家面館都有自己的忠實老客。

蘭溪牛肉面的傳統作法,將西紅柿、醬制牛肉、臘筍、雪裏紅、手搟面,配以高湯燒制,口感酸脆鮮美,香濃入味。牛肉醬制方法特別,用地瓜粉混合醬制,滑溜勁道,而高湯是用豬大骨熬制一天半而成的。

蘭溪手搟面講究一碗一燒,牛肉、蒜菜、番茄、大蒜、白辣椒等食材用猛火爆炒,湯汁出得快且易入味。與此同時,面條放開水裏撈一遍,半熟撈起放入鍋中與食材加水同煮,慢火煮沸即可起鍋。此時的面,已然吸收了湯汁的精髓。面香氤氳中,可以品出手搟面的精工細作。勁道在面裏,精髓在湯裏。外地遊客來到蘭溪,大街小巷的面館是他們心馳神往的美食驛站。在氤氳的面香中,他們吃出了蘭溪手搟面的精工細作,也留下了對蘭溪這座城市的美好記憶。

蘭溪牛肉面面館眾多,說起蘭溪有特色的面館,繞不開「來一碗面館」。「來一碗」創新的 爛生菜牛肉面 ,讓不少吃過的人難以忘懷。這爛生菜,能讓「香」和「臭」這兩個敵對的詞,在一碗面裏找到平衡,這滋味,讓不少愛吃的人神魂顛倒,欲罷不能。不少杭州、上海等地的食客專門趕來蘭溪,就為了吃一碗「來一碗面館」的爛生菜牛肉面。聞著臭,吃起來味鹹、湯濃、鮮辣。爛生菜牛肉面就這樣走進了越來越多「臭味相投」的食客的味蕾中。

次塢打面 ,浙江省諸暨市次塢鎮的傳統風味小吃,被譽為「 浙江面的天花板 」,可與蘭州拉面齊名。次塢打面與草塔羊肉、安華牛淘湯等並稱諸暨十大傳統風味美食。其獨特的制作工藝包括用長木條連續拍打兩三個小時,使面條具有嚼勁和滑潤的口感。這種面條最早是「坐打」方式,後來改為「手打」,產生了「嗒嗒」的聲音。澆頭料豐富,湯頭濃郁鮮美,是諸暨人最愛的早餐面。

次塢打面用料很是講究,面是純手工壓制,雪菜要剛出腌菜缸的,油是要自己熬的板油,精肉要當天屠殺的腿精,爆炒出鍋,一碗熱騰騰的次塢打面就這樣誕生了,次塢打面的三鮮面裏有蝦有肉,湯少料多,腰花面、鞭筍面都能吃出獨特的味道,次塢打面不僅口感滑嫩,鮮味獨特,是來到諸暨不得不嘗的美味

次塢打面據說起源於宋期,當時由於靖康之役,北宋皇室南遷,大量宮廷禦廚隨之流落到民間,其中包括次塢一帶。這些禦廚結合當地的食材和北方面條的制作技藝,創造出了次塢打面。起初這種面條只在貴族階層中流行,但由於其獨特的口感和制作工藝,逐漸成為了次塢的特色美食。

據傳,朱元璋在未稱帝之前,在一次征戰中路過次塢,品嘗了次塢打面,並大為贊賞。面條的獨特口感和制作工藝給朱元璋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不僅自己連吃幾碗,還特招面館廚子進宮烹調此面,使得次塢打面的名聲大振,從此便廣為流傳。如今在諸暨各大街道鄉鎮都有售賣次塢打面的館子。

東陽沃面 ,沃面之「沃」,實應為「爊(āo)」。如今,人們之所以將錯就錯,棄「爊」用「沃」,可能因為書寫方便,也可能是因為沃面配料多,或可能東陽方言(ao)與(wo)諧音之故。

沃面是東陽一道極富特色的美味小吃。在外地人看來,東陽沃面名氣可能不是很大,甚至有種「糊嗒嗒」的感覺,但卻自成特色,讓人過舌難忘。

早期在東陽民間,人們習慣把吃剩下的菜和湯用來煮面條,然後加入番薯澱粉制成糊面,易消化吸收,又營養豐富。後漸漸經過廚師們的精心制作,成為現今東陽一大特色,獨具東陽風味。如今在金華一帶,宴請貴客時,最後主食常常喜歡點一碗東陽沃面來收尾。

東陽沃面食材非常豐富,可謂是 「一碗面,十種料。」除去油、鹽、胡椒等基本作料,還有青菜、木耳、肉絲、河蝦、肚絲、蛋絲、澱粉等,總體還不止10種。沃面選用的是堿水面,用澱粉和水進行「沃」,做一鍋大概需要5分鐘左右。易消化吸收,又營養豐富,特別是熱燙、味鮮、色彩多樣,老少皆宜。

台州姜湯面 ,台州是一個總被人讀錯音的城市,因古幽清奇的天台(tāi)山而得名,故稱台(tāi)州,而不是讀台(tái)州,台州位於浙東,南以雁蕩為屏,西以括蒼為巔,北負天台做枕,是一個「顏值爆表」的小城。這裏有名的姜湯面是浙江台州很有代表性的面食小吃,據說先前只是台州婦女坐月子時調養身體的主食。還有坐月子期間,只要親朋好友來家裏,就會用姜湯面來款待他們。

許多台州人都很喜歡姜的味道,並且台州本地人開的面館基本上都有姜湯面,不過出了台州可能很難找到賣姜湯面的面館了。姜湯面最適合冬春季節食用,更有民間流傳著的「早上吃姜勝過吃參湯」的說法。

姜片或姜汁,是姜湯面的靈魂。正宗的姜湯面,備菜正是從曬姜片這一步開始的。老姜洗凈切片,加入黃酒熬制,待酒精揮發後,撈出姜片晾曬成幹,乾薑片可存放數月。煮面的時候,鍋裏倒入水和曬好的乾薑片,用文火慢慢熬湯。這樣熬制出的姜湯,才算給這碗面註入了靈魂。待到湯底沸騰,黃酒的醇香與老姜的辛辣相互縈繞,霸道的香氣往鼻腔裏直鉆,就可以扯一把面下鍋了,隨後加入蝦幹、蛤蜊、香菇、黃花菜、豆腐皮、青菜、雞蛋等配菜,煮至食材全熟,就能出鍋了。趁熱享用,醇厚濃郁的湯汁包裹著每一根面條,幾口下肚,整個人從頭頂暖到腳底,有種說不出的暢快感。

而台州人家自制姜湯面,不同縣(市、區)的人各有講究。山裏人家,喜歡加土雞蛋、土豬肉、臘腸等,並以豬油煸炒配菜,更能增香提鮮。而海邊人家,鮮蝦、蛤蜊是最基本的,豪橫的甚至會加入整只青蟹或整條小黃魚。

招待賓客時,無論靠山靠海,台州人的熱情都是統一的,恨不得將全台州的特產美食都裝進這碗姜湯面裏。三門的青蟹、跳跳魚。玉環的蝦幹、鰻魚幹。溫嶺的小黃魚,臨海的豆腐皮,黃巖的土豬肉等等,奇妙的是,這些食材竟都能與姜湯面和諧共處,甚至被激發出更濃郁的風味。

台州地處沿海地帶,屬於濕氣重的地方,而姜具有解寒祛濕發汗等功效,吃上一碗姜湯面,正好可以緩解這裏的濕氣,這大概也是台州人在飲食上的智慧體現。秋冬食姜湯面可以驅寒暖胃,春夏吃姜湯面可以祛濕發汗,外地人來到這裏玩,不嘗一下姜湯面,等於沒來!

臨海麥蝦 ,江南一帶榜上有名的面食。麥蝦是將麥粉攪拌成粉漿,然後用菜刀,將粉漿一刀一刀「割」下,故臨海人稱之為「割」麥蝦。割下的粉漿不是細長如柳條,而是一小坨一小坨,狀如彎曲大蝦,故稱為麥蝦。

麥蝦是浙江臨海名聲在外的漢族特色小吃,當地代表性美食之一。現在台州各縣甚至在寧波、杭州、上海、金華等地,都可以隨處看到「正宗臨海麥蝦店」的牌子。這些店顧客盈門,真可謂「臨海麥蝦,風靡江南」之美名。

麥蝦的主要原料為蝦、面粉、雞蛋、油、鹽、白蘿蔔絲、鹵牛肉絲、香菇、黃酒等。現在麥蝦的配料更是相當豐富,有黑亮的香菇、象牙白的蘿蔔絲和筍絲、鮮紅的肉絲、青綠的蒲瓜絲,還有小白蝦、蟶子或蛤蜊。

舊時麥蝦是臨海百姓的家常食物,麥蝦的配料用南瓜藤腦、筍幹、茶豆等蔬菜在鍋裏炒熱,加水燒開,然後「切」或「夾」入預先調好的麥粉漿入鍋,燒開即成。此時燒熟的粉漿條一根根卷曲如蝦,配上碧綠的南瓜藤腦、茶豆,如同‘蝦戲荷葉」。

臨海麥蝦如今遍布台州的大街小巷,還在省內外生根發芽,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麥蝦的配料也不再局限於南瓜藤腦、茶豆和筍幹,大多用豬肉絲、牛肉絲、蛋絲、蘿蔔絲、鮮筍絲、鮮蝦、蛤蜊、香菇等,以滿足現代人的各種口味。再加蒜或香菜、醬辣等佐料,一碗熱氣騰騰的麥蝦端上桌,好不撩人胃口!雖是唾手可得的味道,但那鮮美清香,蘊含著熟悉的台州味道,刺激著舌尖上的每一個味蕾。

楠溪素面,亦稱索面、紗面、8字面 。其特點細如銀絲,潔白柔韌,很薄但很韌,同時又很軟很滑。楠溪素面的外觀似乎和普通面條沒什麽區別,端上桌也不會讓人眼前一亮,細面條浸在發黃的湯裏,上面漂浮著一些青菜、蘑菇和一些肉,湯裏還有一些蔥作為點綴,光看外觀,會覺得這是一碗很普通的面,但只要吃過之後便會讓人感到灼見驚艷。

楠溪素面看似很不一樣。煮好的素面一點都不爛。面條白、細、滑、韌。味道鮮美。是一種易消化的面條,對腸胃很有益,非常適合小孩和老人食用。

溫州南溪素面又稱 永嘉素面 ,其歷史尤其悠久,迄今已有一千余年的發展歷史 。相傳在南宋末年,永嘉抗元英雄陳虞之歷時三載,在芙蓉南崖紮寨抗元時,就曾用「白紙代素面晾在竹竿上」而計退圍攻的元兵,由此說明,楠溪素面在宋末元初就已經非常普及了。因永嘉地處楠溪流域,故當地鄉人稱為「楠溪素面」。此面直徑通常小於1.3毫米,周邊各縣均有制作,以歷史悠久論,當首推永嘉楠溪素面。

素面的主要制作方法,和面時會按比例將水和鹽調和,再來和面。鹽的用量控制得準,素面的柔韌性才好,面團需要揉透,面才能有韌勁,這樣做出來的素面是機制面所不能比的,不僅在拉制時不會斷,口感也好。醒面大概需要一小時時間,一小時過後將面團從盆中取出,用圓木棍反復滾搓成一張面餅,再用刀沿螺旋形將面餅割成面繩,這個過程叫「開條」。

將面繩搓細,盤入盤內,這個過程一般需要兩個人,一人在這頭一手搓面,一手把搓好的面甩到一邊,另外一人小心地將搓成小指粗細的條卷到盆內放置。搓完面後,還需長時間醒制。

次日,搓面繩從盆內拉出,按「8」字形一圈一圈地繞在兩根固定行距的竹棒上,每組約六十圈。纏繞的動作就像是詠春高手在打木樁般飛舞,充滿了動感。繞好的竹棒會被放入一個長長的木櫃,置面櫃中會因重力自然拉長,這時要用木板遮蓋保溫,以免面條幹掉。面胚經過一晚的放置會醒透,空地上都擺滿了一排排的素面木架,將面依次插上,用兩根面筷在面條表面上來回輕掃,面條會進一步變細,絲絲縷縷垂下,在陽光下分外好看。這個過程決定面的最終粗細,完全看個人的耐心和經驗。白色的素面細如銀絲,纖絲翻飛,素面飄飄的場面很是賞心悅目,堪稱楠溪一景。晾幹到一定程度,將面取下來,然後交疊成「8」字形。置於竹排架上在太陽下繼續暴曬幾天。

溪素面,潔白柔韌,加工素面從頭至尾全是手工操作,費時費力,唯一的添加劑就是食鹽,除此之外別無他物。素面簡單易食,但煮法有一定的講究,素面很細所以易熟,水燒開後煮20-30秒即可撈起,煮的時候,要用筷子把面攪散開,煮面的水要足夠多,否則容易糊或過鹹。晶瑩柔滑,以清湯為伴,加黃酒,常以香菇、蔥花、蛋絲或荷包蛋為佐料,淳香清素,婉轉飄蕩於清湯之中,極誘人食欲。

有時一點黃酒,放上一勺澆頭,也是一頓農家人的簡單午食。吃素面的精髓在於「湯多面少」。素面煮出來看似和普通面條無異,但是味道卻更加清、更加鮮。因為帶有鹹味,煮時不用再放鹽。素面就好似古時鄉人對自己性格的寫照,才讓江南人如此迷戀這溫和、細滑、柔軟的食物。

素面味冷而清,可浸於肉湯或丸子中,亦可下至醬油中,而不澆於其他食物之上。醬油通常是鰹海鮮味,可以與大蔥、生姜以及青蒜。

永嘉楠溪江沿岸村民歷來將素面視為食中珍品,待客首選之物。素面做得極其好看,遠遠望去似一張又一張白紙。近看時,絲絲素面晾在細圓的竹棒上,風吹過,細若發絲的面條輕盈搖擺,如被撥動的琴弦,在陽光下雪白到晃眼。

在南溪,過去人們走親訪友、弄璋、弄瓦、添丁、婚嫁、祝壽之喜,一概離不了素面。素面燒法簡便,男女老少皆會,口感極佳。 而媒人在說媒成功之後,常會美滋滋地去新娘家喝「素面湯」,這樣的素面方式你想體驗一下嗎?

縉雲土爽面,爽面又稱土面、索面、索面卵。縉雲土爽面與縉雲燒餅、紅燒溪魚合稱縉雲三大美食。 浙江縉雲傳統面食,縉雲名產之一。

要說江南面條的細膩爽口,論最獨特的小縣城特色土面,就得去縉雲尋找答案了。據說此面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因縉雲人抽面(制作土爽面)上箸時左右穿插酷似打繩,抽好的面條更是細長如索,故古人稱之為「索面」。又因原料用的是縉雲當地丘陵山地裏出產的土小麥,所有麥面以傳統農耕方式有機栽培,因此本地人也喜歡叫「土面」。

當地傳統的土爽面做法裏,一定會加入一顆土雞蛋(白煮雞蛋或者是油煎的荷包蛋都可以),縉雲話也稱「索面卵」。

土爽面的簡單制作流程包括和面、多次發酵、條坯上筷、拉條、晾曬和包裝等多個步驟。烹飪方法也與其他面條有所不同。縉雲土爽面的原料只有小麥面粉、食鹽、水,做出的面條麥香濃郁、柔韌順滑。

用料看似簡單,但仔細制作起來可也沒那麽容易。它以縉雲本地種植的908小麥為原料,根據溫度和濕度,將面粉與水、食鹽的合理配比,經過「和面、做餅、割條、搓條、盤條、上箸、拉條、出面、分箸、曬面、收面」等數道工序制作而成。

由於當地人喜歡將面條贈送親朋好友,因此每年到了年關,也是一年內縉雲人制作土爽面最頻繁的時候。大年初一要吃面,出嫁要吃面,生日要吃面,出遠門要吃面,上學也要吃面等等。縉雲人無不以一碗土爽面加雞蛋來表達祝福,儀式感滿滿。再澆上特制豬肉渣,是縉雲人逢年過節、走親訪友必吃的一道特色美食。圖的就是長壽吉利、好運順爽的好彩頭。也是人們走親訪友送禮的首選品,還是百姓對未來順順利利的美好期許。

湯餅一杯銀絲亂,牽絲如縷玉箸惜。 」北宋文學大家黃庭堅曾寫下了這樣的詩句,描述的正是縉雲土爽面。土爽面柔軟而香,在當地男女老幼都喜歡吃。如今,只要是到了年關,家家戶戶又開始在門口晾曬土爽面,那些隨風飄蕩的面條,色澤金黃,細如絲線,成為了縉雲村子裏最美味的一道風景線。

舟山海鮮面 ,我們先來說一下舟山,一個因海而生的海島城市,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在這裏,海鮮面是一道不可或缺的美食,它以鮮美的海鮮和獨特的烹飪方式,成為了舟山飲食文化中的一道亮麗風景。

舟山海鮮面的起源就在舟山市,具有悠久的歷史。傳說這道菜是由一位漁民在捕魚過程中偶然發明,他將捕獲的海鮮煮成濃湯,再加入面條一同食用,發現口感鮮美無比。經過多次嘗試和改良,最終演變成了今天的舟山海鮮面。面條柔滑湯鮮味美,其濃郁富有營養的湯底和海鮮特有的鮮美,讓人回味無窮。

制作舟山海鮮面需要選用新鮮的各類海鮮和優質的面條。首先將各類海鮮清洗幹凈,切成適當大小的塊狀。然後再將海鮮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清水和香料,煮成濃郁的海鮮湯。緊接著將面條放入鍋中煮熟,撈出瀝幹水分。最後將煮好的海鮮湯倒入碗中,加入適量的鹽、胡椒粉等調味料,再放入煮熟的面條和海鮮塊,撒上蔥花、香菜等配料,即可享用。

舟山海鮮面以其獨特的口感和豐富的味道贏得了廣大食客的喜愛。烹煮好的面條柔軟可口,與海鮮湯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口感。海鮮面的味道鮮美濃郁,香料和調料的搭配恰到好處,又使得這款面食具有更豐富的層次感。此外舟山海鮮面還具有驅寒、暖胃的功能,是冬季食用的佳品面食。

雖說浙江是典型的南方沿海省份,但是萬萬沒有想到,面條的種類在浙江省內真是百家爭鳴,各地爭艷。除了以上十大名面外,浙江還有烏鎮羊肉面、南潯雙交面、臨安昌化刀切面、長興幹挑面、桐鄉阿能面、義烏拉拉面、嵊州榨面、金華生炒牛肉面、清江三鮮面、義烏佛堂千張面等,真的有點目不暇接!喜歡嗦面的朋友,不要錯過這些浙式特色面哦!在你打卡浙江各地時,別忘了品一品當地的名菜、名面、名小吃。點贊關註不迷路,這裏還有更多不一樣的美味!不要錯過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