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山東十大小吃排行榜,看看哪些是你吃過的?

2024-02-05美食

這期我們說一說山東十大小吃排行榜,看看有沒有你家鄉的美食上榜

第十名:武大郎燒餅

武大郎燒餅,又稱武大郎炊餅,是山東省梁山縣的一種漢族傳統名吃。這種美食最早出現於北宋年間,並在四大名著【水滸傳】中有所記載。

它的味道特點是油而不膩,入口柔和,鮮香可口、回味悠長,因此深受人們的喜愛。武大郎燒餅被視為回歸自然的綠色食品,不僅聞著香,吃著更香。

另外,值得註意的是,如今在梁山的風景區還出現了另一種口感香脆、可口的燒餅,也叫作武大郎燒餅。這種燒餅可能是對原始武大郎燒餅的改良或者變體,但都保留了其獨特的美味和歷史文化價值。

第九名:臨沂糝

臨沂糝是山東臨沂的一種傳統民食湯羹,具有2400多年的歷史。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曾為它題過「米參」二字,因此也被稱為「羲之糝」。它是臨沂著名的傳統小吃之一,並入選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糝湯以香辣可口、肥而不膩、祛風驅寒、開食健胃和營養豐富而聞名。主要以牛肉糝為主料,近年來也出現了以雞肉糝為主料的變體。

糝湯大致分為兩類:一種是濟寧地區的白糝,一般使用白胡椒調味,由雞、豬、羊等熬制而成,羊糝在食用時通常配以回民的油餅。另一種是臨沂地區的黑糝,由牛骨熬制而成,習慣上加黑胡椒,食用時一般搭配油條。

糝湯的口感獨特,入口鮮鹹,湯汁厚重,口感細膩,像母親紡成的棉穗,沁人心脾。它的營養價值也很高,如雞肉含有維生素、蛋白質、脂肪、鈣、磷、鐵等營養物質,有增強體力、強壯身體的作用;豬肉則能提供優質蛋白質和必需的脂肪酸,改善缺鐵性貧血。

第八名:膠東鮁魚水餃

山東膠東鮁魚水餃是一道傳統的魯菜和膠東菜。它的主要原料包括鮁魚、五花肉肉餡、韭菜和麥粉,輔料則有花椒水、鹽、味精、味極鮮、蛋清、香油和植物油。

制作過程如下:首先用溫水調面醒半個小時,溫水中需加入少量鹽。接著泡花椒水,這可以起到去除魚腥味的作用。然後將鮁魚肉剁成肉糜,五花肉也要絞好。韭菜切成小段,魚肉切好放進去。之後加入植物油、味極鮮、鹽、味精、香油、蛋清,攪拌均勻。然後開始加入花椒水,同一方向使勁攪拌,使餃子餡上漿發粘為止。不知道加多少水合適,就一點點加,一邊加一邊攪。

等餡料做好,面團也醒發好了,就可以開始和面搟皮。餃子皮要比平常餃子大一點,而且要現做現吃,不能放太久,否則餃子會塌。最後,煮三個點兩遍涼水,香噴噴的餃子就煮好了,這種餃子口味鹹香,口感豐富,是膠東地區非常受歡迎的特色美食。

第七名:濰坊肉火燒

濰坊肉火燒是山東濰坊的傳統名小吃,也被本地人稱為老濰縣肉火燒。這種美食在當地人的味覺裏具有難以動搖的位置。

濰坊的肉火燒品種很多,單是面火燒就有砍火燒、簸箕火燒、梭火燒等多種,較為出名的包括濰坊肉火燒、杠子頭火燒和脂烙酥火燒。其中,濰坊肉火燒將用花椒水泡過的肉餡包進軟面團撕成的小面團裏,收邊做成扁圓形的火燒坯,再放進爐裏烘烤。這樣制作出來的肉火燒具有皮酥柔嫩、香而不膩等特點。

濰坊的火燒歷史悠久且種類繁多。據【資治通鑒】記載,東漢時期的趙歧曾在北海(現今的濰坊)以賣餅為生,這是有文字記載以來較早經營燒餅的例子。可見那時濰坊地區的燒餅已經作為商品流向了社會。清朝乾隆年間,鄭板橋擔任濰縣知縣,市場恢復繁榮景象,各種濰縣地方小吃出現,火燒也在這時候出現。隨著時代的發展,城裏人的要求高了,火燒鋪子建在了城內,火燒的品種一天天多起來,如砍火燒、梭火燒、瓤子火燒、芝麻火燒等等。清末民初,肉食也被巧妙地融合到火燒當中,產生了肉火燒。

第六名:菏澤吊爐燒餅

菏澤吊爐燒餅是山東菏澤地方的傳統小吃,其特色在於制作精良、用料考究。這種燒餅外酥裏嫩,香酥可口,外型美觀。與其他「面食」類不同的是,它因其獨特的用具、做工、造型和口感被工商部門命名為「傳統名吃」。吊爐燒餅的烤制工藝是采用果木碳火進行的,這樣能更好地保留食材的原味和營養。在各個縣都有制作吊爐燒餅的小店,深受當地人的喜愛。

第五名:福山大面

福山大面,也被稱為福山拉面,是煙台的三大風味面食之一,同時也是山東省的傳統名吃。這種美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二三百年前。

福山大面的制作過程十分復雜,需要經過和面、打條、拉抻等步驟才能形成面坯。這些面坯細如龍須,非常有特色。福山大面因其柔滑鮮美的口感、細如銀絲的面條和豐富的品種而廣受歡迎。

關於福山大面的來歷,還有一段美麗的故事。據說在古代福山,有一位書生娶了一個美麗賢惠的妻子,她的長發飄逸,心靈手巧,因此被人們稱羨。也許正是她的智慧與勤勞,啟發了福山大面的制作技藝。

總的來說,福山大面不僅是山東煙台地區的傳統美食,更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新精神。

第四名:周村燒餅

山東周村燒餅是源自漢代的胡餅,因其產地在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而得名。這種傳統小吃以小麥粉、白砂糖和芝麻為主要原料,經過傳統工藝制作而成,具有「酥、香、薄、脆」四大特點。

從外觀上看,周村燒餅呈現出圓形並帶有黃色調,正面鋪滿芝麻仁,背面則有排列整齊的酥孔,形狀輕薄如楊葉,酥脆異常。一咬即碎,口感香甜,令人回味無窮。若不慎掉落,則會碎裂成碎片,故有「瓜拉葉子燒餅」之稱。

在營養方面,周村燒餅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適宜所有年齡段的人群食用。儲存時需放置於陰涼幹燥的地方。

據考證,周村燒餅起源於漢代的胡餅,胡餅就是覆以芝麻的面餅。明朝中葉,一種名為胡餅爐的烘烤器材傳入山東周村,飲食店的師傅們根據焦餅薄香脆的特點,用上貼烘烤胡餅的方法,創造出了山東大酥燒餅。清朝光緒六年(1880年),山東周村郭姓燒餅老店「山東聚合齋」對燒餅制作工藝潛心研制,幾經改進,使山東周村燒餅以全新的面目、獨特的風味面世。

第三名:德州扒雞

山東德州扒雞,又稱德州五香脫骨扒雞,是著名的德州三寶之一。這種美食起源於清朝乾隆年間,那時就被列為山東貢品送入宮中供帝後及皇族們享用1。在五十年代,國家副主席宋慶齡曾多次在德州停車選購德州扒雞送給毛澤東主席以示敬意,使得德州扒雞因而名聲大噪,享譽全國甚至遠銷海外,被譽為「天下第一雞」。

德州扒雞的特點是形色兼優、五香脫骨、肉嫩味純、清淡高雅、味透骨髓、鮮奇滋補。在造型上,兩腿盤起,爪入雞膛,雙翅經脖頸由嘴中交差而出,全雞呈臥體,色澤金黃,黃中透紅,遠遠望去似鴨浮水,口銜羽翎,十分美觀,是上等的美食藝術珍品。

德州扒雞不僅口感極佳,而且具有開胃、補腎、助消化的營養價值。其制作技藝更是被列為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歷史記載,德州扒雞的創始人是賈建才,他在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經營著一個燒雞鋪。有一天,他外出辦事,讓小二看火,誰知小二睡著後煮過了火,結果煮出來的雞反而更加美味,從此便有了德州扒雞的原始做法。

第二名:濟南油旋

濟南油旋是山東省濟南市的一種特色小吃,以其獨特的形狀和美味的味道而著稱。這種小吃的主要原料是面粉、清水和鹽,配料包括小蔥、花生油、鹽和花椒粉。

制作過程中,首先將清水中加入少許鹽,攪拌均勻後放入面粉,用筷子攪拌成絮狀,然後和成軟和的面團並靜置餳發2小時以上。接著,將小蔥切碎,加入鹽、花椒粉、油,攪拌均勻。

面團餳好後,取出揉成光滑的面團,均分成6個面團。在案板抹油防粘的情況下,取一個面團搟成長餅,抹上蔥油,對折起來,自一端開始卷起,邊卷邊拉抻,使得餅薄且層次分明。全部卷起後,放置一邊松弛5分鐘。

之後,按壓成圓餅,輕輕往四周推。將略煎過的餅移入烤盤,表面刷油,烤箱預熱至220度,將餅放入烤20分鐘。最後,取出按照紋路,輕輕捅成螺旋狀即可。

濟南油旋外皮酥脆,內瓤柔嫩,蔥香透鼻,因其形似螺旋,表面油潤呈金黃色,故名油旋。它不僅是美食,更是濟南地區的文化象征。

第一名:山東煎餅

山東煎餅是一種漢族特色面食,源於山東南部和西南部的臨沂、泰安、滕州、濟寧、曲阜等地區。它盛行於魯南、魯中、魯西及蘇北一帶,屬於魯菜系。

山東煎餅根據原料不同,有米面煎餅、豆面煎餅、玉米面煎餅、高粱面煎餅、地瓜面煎餅等多種選擇。按口味不同,可以制作成鹹煎餅、酸煎餅、甜煎餅、五香煎餅等。其形態似牛皮,可厚可薄,方便疊層,口感筋道,食後耐饑餓。

山東煎餅的制作方法是將玉米面和白面放在一起加酵母,然後用溫水攪拌成糊狀。大約90分鐘後,面糊起泡,這時候需要用手旋轉「鏊子」的推盤,並用「篪子」推動面糊行進,從鏊子中間劃圓慢慢推向四周,很快「鏊子」上就會遍勻了薄薄一層面糊。當火候到了,就可以揭下來了。

關於山東煎餅的歷史,清代的煎餅由蒲松齡【煎餅賦】中可以讀到:「一翻手而覆手,作十百於俄頃.圓於望月,大如銅鉦,薄似剡溪之紙,色如黃鶴之翎」。此外,陜西富平保留有歷史上流傳的煎餅補天的風俗:正月二十日屋宇上下都放置面餅,稱為「補天地」。

山東煎餅富含蛋白質、粗纖維、碳水化合物等營養成份,是山東省的一種重要的面食。

關於山東美食,你心目中的排行榜是怎樣的呢?歡迎評論區留言!

喜歡點點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