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榆林十大名面

2024-06-13美食

榆林被譽為「小北京」,有中國科威特之稱,陜西陜北最北的一個地級市,與晉、蒙、寧、甘相接壤,屬於黃原腹地,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自古就有石峁文化、黃土文化、黃河文化、民歌文化、窯洞文化、邊塞文化、大夏文化、宗教文化、嗩吶文化、秧歌文化、九曲文化、說書文化、商貿文化、旱碼頭文化、石雕文化、腰鼓文化、多民族文化、飲食文化等,各種文化多樣多元,今天我們要說的是榆林的面文化。

榆林人的一天從面開始,清晨,來一碗熱氣騰騰的羊雜碎或者雜碎面,中午來碗饸饹面,晚上再來碗剁蕎面或者羊肉面,感覺生活是如此的愜意!榆林的面食花樣繁多,做法不一,即使你一星期不重樣吃面都可以實作,都不會感到膩!榆林的面食有時候不僅僅是為了果腹,同時也滿足味蕾的享受,接下來就跟隨小編的小碎步,一起看看榆林的十大名面吧!

羊肉面,在榆林,有句民謠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那便是「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清澗的石板瓦窯堡的炭,四十裏鋪的羊肉面人人愛」。足可見,羊肉面在榆林當地是多麽重要的飲食。綏德老雷家羊肉面和汪茂源羊肉面作為四十裏鋪,乃至榆林最著名的名吃之一。肉選自肥嫩的本地地椒羊肉,肉質鮮美肥嫩,不腥不膻,是羊肉中的極品。面片主要是手揪面片,薄厚均勻,筋道有嚼頭。拌上用辣椒、花椒、姜、紅蔥、香菜,地椒葉等香料燉制而成的羊肉,噴香撲鼻,極為誘人。

眾所周知,榆林的羊肉面屬綏德,綏德的羊肉面屬四十裏鋪和田莊最具風味、最具代表性。羊肉臊子不用油炒,幾乎是加清水清燉,陜北的羊是吃著當地特有的香料地椒葉長大的,所以做出來的羊肉鮮而不膻,燉羊肉的方法也特別簡單,處理好的羊肉在冷水浸泡幾個小時,接著切丁切塊,冷水下鍋,大火燒開,漂去浮沫去腥去異,撈出轉入另外一個幹凈的鍋裏,再將剛才煮羊肉的原湯倒入,加入幹辣椒、香葉、小茴、幹芫荽等香料,香料裏最關鍵的就是當地特有的地椒葉,如果在燉羊肉的時候少了這一味香料,味道會差之千裏,香料放進去後,要加入辣椒面上色,再抓一把粗鹽,煮羊肉要把鹽一次性放足,大火燒開,轉中小火燉煮一個半小時,美美的羊肉臊子就做好了。

吃綏德羊肉面可以點兩種面,一種是羊肉饸烙面,一般辦宴席的第一頓飯就是這碗面,不喜歡羊肉的還有豬肉臊子、素臊子、雞蛋臊子等。另一種是揪面片,羊肉臊子揪面片是當地家常吃的最多的吃法,也是當地的招牌吃法。如果飯量大的人吃綏德羊肉面,可以一次吃兩種面食。吃著感覺各不相同,喜歡吃面和羊肉的,一定不容錯過。

風幹羊肉剁蕎面,靖邊傳統飲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民間小吃,被稱為「靖邊一絕」,「陜北一絕」,是陜北榆林人待客、逢年過節和喜慶時必吃的一種美食佳肴,也是聞名於陜北的一種風味小吃。2023年6月,在首屆榆林市名小吃大賽決賽中,靖邊風幹羊肉剁蕎面榮獲金獎第一名。

剁蕎面貴在一個「剁」字。所用的刀,不是普通的刀,刀身長約2尺,寸寬,薄厚如菜刀,刀刃向下,刀背兩端裝有兩個木柄。剁面時,幹凈利落,速度一致,發出「噔噔噔噔」的急如雨點,面條隨刀起落如銀絲飛舞。剁出的面條細若粉絲,整齊如機制掛面。將剁好的面條如天女散花般撒入鍋中煮熟撈在大碗中,澆上酸湯或風幹羊肉湯即成美食佳肴。

這酸湯是用鐵鍋將當地優質麻油燒熱,加入野生柞檬煎炸,待其變黃爆香後熄火,再加入用洋姜腌制的酸湯,將它澆在剁蕎面碗裏,頓時濃香撲鼻。

在陜北羊肉除了現宰現吃,還有一種別具風味的吃法,那就是「風幹羊肉」:新鮮羊肉吃不完的、或者是為了貯存、或者是為了尋求另一種滋味,於是把新鮮羊肉自然風幹,之後的一段日子裏,隨時燉煮烹調享用,隨吃隨取,不僅久放不壞,且更為美味。較之新鮮羊肉,「風幹羊肉」有它獨特的風味,經過秋冬的陰幹,肉中的水分散逸,留下的都是精華。之後再與水結合,便取得另一種極佳的口感,更加筋韌、更加純粹、更加鮮香。

做「風幹羊肉」,一是羊肉資源充足,二是自然的地域遼闊與涼風順暢,這條件榆林靖邊都具備,這裏本就海拔較高,黃土高原的風,在時間的流淌裏,成就了靖邊上佳的「風幹羊肉」。

上過美食節目的靖邊剁蕎面,畫面感真的太強了——兩手緊握橫刀,手起刀落,刀刃剁下面條和撞擊案板的聲音敦厚、連貫,當當當,如有音符相佐,節奏連貫分明,十分悅耳動聽,再看那主婦,滿臉雅靜正念,雙手堅定而靈巧,前傾的身腰隨著節奏俯仰,而那站立著的雙腿,也在踮腳踩踏、膝腿屈伸。側面望去,感覺在輕巧柔曼起舞,而伴奏樂曲就是那「當當當」的撞擊聲。

蕎面剁好了下鍋,三番兩滾、點水攪拌,不大點功夫,便會被盛撈在藍花瓷碗中,端上炕頭的四棱飯桌,饑腸轆轆、期盼已久的老人和娃娃盤坐在一起,當然,還有下苦力勞作的男人們。這一碗「風幹羊肉剁蕎面」,真真切切地在八十多年前有了紅色記憶,初到此地的革命先輩們,嘗到這一碗美味,味蕾肺腑為之熨帖,而心頭蕩起的,更是對這碗美味的贊許。從此後,這一碗面,也有了「長征第一面」的莫大榮耀。

手搟雜面,榆林的一種風味小吃。雜面,也被稱之為長雜面,是陜北地區特有的風味小吃,采用榆林本地出產的粗糧制作而成,其面粉是混合小麥與豌豆碾制而成。雜面制作工藝較為復雜,要求更高,面團要求不軟不硬,在搟面時要求手部力量均勻使勁,還要加入必不可少的沙蒿面。手工搟成的雜面長如絲、薄如紙,有「巧媳婦搟的好雜面」的俗語。是榆林婆姨們精心創造出來的一道美味面食。

雜面除了要註重豌豆面的精細之外,搟長雜面考驗的也是硬功夫!搟出來的雜面可以像書紙那麽薄了。最後加上羊肉或洋芋白菜做成的臊子,還有調出的酸湯,放上芝麻等調料,那味道,那感覺,吃上一口,讓人清爽的如入仙境般快活。

陜北人愛吃雜面,款待貴客、為親人餞行,必吃手搟的長雜面。過去,白面裏摻上雜糧做成雜面條,是困難年代填飽肚子的無奈之舉。今天,雜面因其濃郁的豆香味和精湛的搟面技藝,不但成為尋常百姓餐桌上的常客,也時常登上酒店這些所謂的大雅之堂,深受一眾食客的喜愛。

饸饹,河撈面,在榆林民間百姓的生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榆林人會在逢年過節及宴席等重要日子制作饸饹面食用,用以招待賓客、親戚、朋友。同時,尋常生活的一日三餐裏也常會有饸饹的身影。饸饹面是榆林人以禮相待的重要象征,也是日常生活中平凡卻並不普通的一碗面食佳肴。是陜北人喜愛的面食之一。

饸饹面的做法十分講究,和面要用溫水和出軟硬適中的面團,然後將和好的面團放入特定的饸饹床子裏,擠壓成長條在鍋中煮沸,再佐以葷素搭配的臊子,一碗飄香濃醇的饸饹面就制作成功了。忙碌的間隙,一碗熱氣騰騰的饸饹面,把對故鄉的思戀當作調味劑,瞬間就填滿了饑腸轆轆的胃。要想品嘗到既筋道又光滑的饸饹,和出來的饸饹面必須軟硬適當。掌握好水和面粉的比例,在面團成形後,一定要用拳頭沾上水,使勁擠壓成面團,才能讓壓出來的榆林饸饹有勁道、有嚼頭。配上各種不同的臊子,就著清淡可口的小菜,飽飽地吃上一碗便滿足了。

長長的饸饹蘊含著長福長壽,幸福綿延的美好寓意,是陜北人家常飲食、招待賓客的不二選擇。蕎面饸饹由精制蕎麥制作成粉條狀,與陜北羊腥湯,陜北羊肉相配食用,味道鮮美可口,在陜北,民間有「蕎面饸饹羊腥湯,死死活活相跟上」之說。

蕎麥據說有減脂降壓的功效。榆林的定邊縣和靖邊縣盛產蕎麥,兩地的蕎面饸饹味道屬陜北最佳,一年四季皆可食用。各賓館飯店、小吃店、夜市均有出售,早晚都有人吃。風幹羊肉饸饹面也是當地一大特色。

疙坨,關中稱呼「麻食」,山西稱呼「貓耳朵」,回民稱呼「麻什子」。在陜北,圪坨除了可以用白面做,更多的人則喜歡吃蕎面圪坨。陜北民歌俗語有「蕎面疙坨羊腥湯,死死活活相跟上」之說。

圪坨與普通的面食形狀不同,大拇指指甲蓋大小的面疙瘩,拇指搓一搓,中間略薄,邊緣翹起,形如海螺。蕎面圪坨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搭配羊肉臊子作澆湯。蕎面所用的是陜北當地種植的黑蕎麥,蕎麥營養價值高,很適合人們食用,羊腥湯指的是羊肉、羊骨燉的湯,手搓的圪坨,再加上羊腥湯,素臊子,少許的羊肉,再調一下味,一碗連湯帶水的羊腥湯燴蕎面圪坨就做好了,看著簡單,吃著一點也不膻腥。疙坨的吃法不止這一種,有燴疙坨、炒疙坨、幹拌疙坨、臊子疙坨、油潑疙坨、羊肉疙坨等等。其筋道的口感,一點也不輸其他面食。

抿節,抿節在陜北方言中讀"抿節兒",又叫「抿尖」「抿夾」,是一種用豌豆和小麥磨合成的雜面,是子洲特色餐飲之一,榆林特色小吃之一。

抿節的原料是將小麥與豌豆按六比四的比例摻和在一起,經清水浸滲後磨成的混合面粉。抿節制作工藝簡便,依據不同口味,可調配的佐料眾多。配菜臊子主要有羊肉、小炒豬肉,以及用豆腐、薯仔、豆角、茄子、西紅柿等材料。

陜北民歌有唱到:「挖的那個雜面抿成抿節,挖的那個白面揪成不碴」。所以制作抿節的面團是由豌豆和小麥磨合而成的雜面,或者是玉米面與小麥面混合而成的面團,也可以用其他面粉相混搭制作。是一種粗糧細做的上佳面食。

將和好的軟面團放在密布篩孔的特制抿節床上,用手掌抿壓而下,成扭曲狀一寸來長的小節。出鍋後,根據個人喜好,調配上澤蒙油、腌韭菜、辣椒油、芝麻鹽、西紅柿醬、老黑醬、黑蔥油、香醋、香菜、蔥花、泡菜等輔助調料,最後用豆腐丁、薯仔丁、豆角丁等做成的臊子當澆汁,一碗香噴噴的抿節便完成了。

和其它面條不同,抿節兒不像其他面條那樣成長條狀。「抿」在漢語中有「抹」和「收斂」的含義,一邊壓一邊做「抿」的動作,即可將面團擠壓成一小截一小截的面段,抿節兒的「抿」字即表示制作手法,而「尖」則是指出鍋後的形狀。陜北抿節是一種粗糧細做的面食,是陜北人民勤勞智慧的飲食結晶。

抿節的口感與調味品關系很大,吃面時,會端上一大盤精美的佐料,吃的時候可自由調配,口味自由變換,色香俱佳,味美可口,營養豐富,易於消化。榆林抿節講究營養、顏色、味道、柔軟度的科學搭配,香濃不油膩,鮮美不口幹,通透且又綿長,是陜北面食中的佼佼者。

抿節的吃法也不止如此,還可以炒著吃,燴著吃,燴著吃裏有一款比較特別又好吃的美食——泡菜抿節,這裏面的泡菜是陜北人在大甕裏放入大白菜或蓮花白,只加三道鹽,腌制出來的酸菜,搭配其他家常配菜一起做出來的燴抿節,酸辣開胃的湯汁,配上滑口筋道的抿節,同樣值得吃貨們到陜北榆林品嘗。

手工掛面,說起榆林的手工掛面,佳縣手工掛面和吳堡空心掛面是再出名不過了。吳堡張家山手工空心掛面是一種古老的漢族面食,口味香純,工藝精湛,其技藝據說始於漢唐,主要產自吳堡縣張家山鎮一帶。2014年央視【舌尖上的中國2】播出了張家山手工空心掛面,使這一傳統食品迅速聞名全國,火爆全網。

手工空心掛面需要經過和面、攤面、搓大條、搓小條、上面、拉面、分面、出面、曬面、下面、切面和捆面等十幾道工序24小時制作完成,吃起來筋道、光滑,精細。再加上蔥花、香菜、辣椒、香醋等作料,味道鮮美,百吃不厭。

空心掛面的制作是純手工活,從制作到銷售共需要十多道工序。手工掛面制作工藝沒有任何完整的文字說明,全靠父輩們代代相傳延續至今。這種空心掛面入鍋沸煮時,可以避免外皮易糊而內心幹硬的弊病,易熟,易於消化,老少鹹宜,是手藝人的堅守,是掛面中的精品。一碗白格生生的掛面,澆上雞湯、羊肉湯特別是油潑澤檬花,奇香撲鼻、美味繞舌,綿軟潤口,有如龍須。

雜碎面,榆林的雜碎面主要是指羊雜碎的面,在榆林有「一碗羊雜碎,半世還魂湯」的說法。榆林的冬天,羊肉是必不可少的美味。而羊雜碎,更是榆林人生活裏不可或缺的美味早餐。正宗的羊雜碎講究色、湯、料、味俱全。湯要老湯,料要新鮮,味要奇香。

羊雜面和羊雜碎的整體配料是相同的。唯一的區別在於,羊雜碎裏面的主料是手工薯仔粉條,而雜碎面的主料則是手工手搟面。出鍋之後必須加入香醋、香菜、紅蔥花,一碗清香爽口、辛辣熱麻、鹹中得味的鮮美羊雜面就可以享用了!

在天氣冷的時候,美美的吃上一碗,渾身便熱起來了。雜碎面的熱量很足,在寒冷的冬季,一碗帶湯的雜碎面剛下肚,身體就變得溫暖,寒氣頃刻間被驅散。冬天,來上一碗熱氣騰騰的羊雜碎或者雜碎面,撒上香菜,紅蔥花,羊油辣子,搭配一個夾著豬頭肉大油旋的「獅子大張口」,美味十足,特別紮實。

沙蓋疙瘩湯,榆林人非常愛吃的一種湯類面食。逢年過節,也是榆林人餐桌上必點的一道飯後湯。

沙蓋疙瘩湯和普通的疙瘩湯做法基本一致,只不過多了一料~沙蓋菜。沙蓋菜不長蟲子、不生蚰汗,蚊蠅不沾身,是榆林最純正的綠色食品。沙蓋菜是榆林地區最常見的野菜之一。人們習慣將新鮮的沙蓋采摘回來,微微晾曬,再腌制食用。腌好的沙蓋菜非常爽口,吃法多種多樣,涼拌或是熱炒,盡顯其風味。吃碗沙蓋拌疙瘩,既可以稀釋油膩,還能緩解酒力,使腸胃減輕負荷,是一道非常健康的養生菜品。

榆林人素來豪爽,行為不拘小格,飲食上喜歡大塊吃肉,大碗喝酒,酒後再來一碗沙蓋拌疙瘩湯,可以有效的稀釋油膩,緩解酒力。所以,沙蓋拌疙瘩湯很受榆林人喜愛,也值得外地到榆林的朋友嘗一嘗!

羊肉扁食,說起扁食,榆林無人不曉,那油香油香的感覺,讓人欲罷不能,舊時以致把「扁食圪蛋家常飯」當作富有的標誌,當作日常飲食中追求的最高目標,過年能吃上扁食就心滿意足。就連外地人到榆林古城品嘗過扁食之後,也難以忘懷。榆林比較有名的扁食餡兒以羊肉加黃蘿蔔為主料,輔以紅蔥、熗油等佐料,蒸煮皆可。

其實扁食與餃子、餛飩同出一宗,舊時山西至福建都有稱呼「扁食」之說,由北方傳至南方,又從南方返回北方。演變出了很多名字,叫雲吞、餛飩、抄手、餃子等,都是一些因人而異的時興名稱,唯獨榆林等地堅守傳統,仍叫扁食。扁食非但不扁,還包得鼓鼓的,像元寶一樣,保留了榆林與別處不同的樸實特色。

榆林扁食能有如此美味,其選料、制作是非常講究的。制作扁食的原料彰顯了草原文化與農耕文化的匯聚,餡料中的羊肉,必須來自榆林北草地的灘羊肉,且要羯羊肉,肉嫩膘厚且瓷實,做出來的羊肉餡口感好。

首先把肥瘦相間的羯羊肉,剔去筋膜、內臟油等,而後將羊肉切成厚片,再切成筷子粗細的條,最後切成豆粒大小的丁丁,這樣煮熟的扁食肉丁依然完整,肥瘦勻稱、口感甚佳。自家做圖快、圖省事,可以用絞肉機打成肉沫,但口感卻趕不上丁丁肉餡。因而上乘的扁食餡必須是上好的羊肉、必須得手工切制。再就是須有上好的黃蘿蔔,產自榆林古城北部沙地,那種粗壯、沒毛根、屁股小而圓、色呈金黃的蘿蔔。蘿蔔用擦子擦出扁形長條,然後倒在籠布上,推平加蓋、旺火蒸至剛熟且無生脆味即可出鍋。蒸好的蘿蔔餡,條形完整,軟硬適宜,然後放在案板上,用刀剁碎至肉粒大小即可。

另外將剝好的陜北紅蔥切成碎粒,埋入肉餡中以防跑味,最後將制作好的餡料倒在一起,加入適量鹽、撒上調和面,香油等佐料拌勻即可。做榆林的羊肉扁食餡必須要用原生的紅蔥,這是榆林扁食餡的重要材料,這是增香提味的關鍵。羊肉、黃蘿蔔、紅蔥,三種食材不可或缺。這三樣原料是制作榆林扁食餡料的必需品,方能吃出正宗的口味。

扁食除了好的餡料,還要有好的扁食皮,一般選用上好的精粉,如五得利、富強粉,倒入盆中,加入適量溫水,揉和成稍硬的面團,放入盆中蓋上濕籠布,餳一會兒,再反復揉成光滑的面團。根據需要切出來一塊,放在面案上揉光、搓成長條,用手揪或用刀切成均勻的小劑子,逐一搓圓壓扁,用小搟杖搟成邊緣薄、中心略厚的圓形面皮。左手手指並攏,放上扁食皮,右手取餡放在皮上,拇指合起,右手包起來,一捏一攏,元寶形的扁食生胚就包好了。

捏好的扁食要碼放整齊,放扁食的地方要提前撒上一層薄薄的撲面,以防互粘漏底,煮扁食也是一件技術活,火要旺,不能太猛,扁食下進去之後,開水鍋滾三滾,點幾次涼水,掌握成熟度,以防止溢鍋,至扁食全部肚子朝天,浮在水面,再稍煮片刻,即可用笊籬撈出控水盛盤,蘸醋食用。亦或者撈入燴菜粉湯的碗中,連菜帶湯一起食用。另一種是煮至半熟撈出倒入蒸籠,旺火蒸熟後也可食用。還有一種是用燙面,捏成帶眉毛狀縫合花邊,鼠狀扁食,個兒稍大,直接碼入籠屜上旺火蒸熟後,即可出鍋食用。三種做法不同,味道也略有不同。煮出來的水分大一些、味略淡,蒸出的扁食味更濃香一些,煮後再蒸的介於二者中間,至於用選用哪種方法,可根據口味濃淡或接待人的需求多少而定。

榆林的扁食看似簡單,其吃法也有講究,細致一點的人家,備有扁食的小碟,加香醋、香油、現搗的蒜泥、蔥花、辣椒油等,也有加醬油蘸著吃的。嫌麻煩或人口多的人家各撈一碗扁食,直接將蘸料倒在扁食上即可各自享用。

從營養學的角度講,榆林的羊肉扁食據說也是一種大補美食。而羊肉歷來被當作大補的食品,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載有其功能「暖中補虛、補中益氣、開胃健力、治虛勞惡冷,五勞七傷」。黃蘿蔔質細脆嫩、有特殊的甜味,有治療夜盲癥、保護呼吸道和促進兒童生長等功能,含有豐富的鈣、磷、鐵、胡蘿蔔素、維生素等營養成分。由此可見,榆林的羊肉扁食是一種強身壯體的營養食品,當然有「三高」癥狀、發熱上火者不宜多食。

扁食對榆林古城人來講,也是一種吉祥喜慶的美食,榆林地區過年後的正月初一第一頓飯必吃扁食。每逢喜慶節日,或接待貴客也吃扁食。新婚迎娶回來的新人必須吃「兒女扁食」,吃了兒女扁食寓意將會兒女滿堂。在榆林古城年三十午夜時分,男人、孩子們玩興正濃,主婦們已煮好扁食,催促進食,每人必須食四個、六個、八個,曰四喜臨門、六六大順、八方來財,年年好運來,稱為揣福或揣元寶。榆林古城人出嫁迎親,扁食粉湯是必備。送親前早早就捏好小巧玲瓏的扁食,送親的人和前來娶親的人必食四個扁食,名曰送福,多子多福,到男方家又是一碗扁食粉湯,名曰接福,早生貴子。過年時,全家一起會包制大量的扁食,吃扁食寓團圓,全家老少一起過個團圓年。

扁食雖小,但在榆林飲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的扁食,成為人們生活富有的一種標誌。餡料獨特、造型美觀,富含喜慶文化寓意的扁食,成為榆林古城的一種品牌食品,待客必備的招牌美食之一。

小小的面團在勤勞智慧的百姓手中千變萬化,輾轉間就變成了一頓多滋多味的面食佳肴。面食是榆林飲食文化的一部份傳承,榆林的十大名面,散發著誘人的香氣,那香氣透過窗欞,朝著美好的生活氤氳開來。平凡的世界,品味出不平凡的美味,大美榆林的十大名面你覺得怎麽樣?哪款更吸引你的味蕾?榆林的面還有擦節、和菜面、雜面葉、榆林炒面、榆林臊子面、和湯面、小米涼面、豬肉面、涼調面等等,點贊關註不迷路,這裏還有更多不一樣的美味,不要錯過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