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盤點本地人當「寶」,外地人卻吃不慣的5種早餐!

2024-04-07美食

俗語雲:「早餐宜吃得豪華如君王,午餐平淡如百姓,晚餐簡樸如乞人。」這反映了早餐在日常三餐中的重要性。

晨曦初起,享受一餐溫熱的早餐無疑是最幸福的時刻。中國地域廣闊,自然資源豐富,每個地區都孕育了其獨特的飲食文化。然而,有些地方的早餐雖受當地人喜愛,但外來者可能難以適應。本期早安新聞就來聊聊那些在「尷尬境地」的早餐美食。

第五位:武漢的熱幹面

武漢的街頭巷尾,每當早晨,早餐攤上熱幹面的香味便吸引人們停下腳步。對於熱幹面,武漢人情有獨鐘,無論是坐著還是行走都能看到他們痛快淋漓地享用。

據統計,武漢每日的熱幹面消費量超過六百萬碗。有趣的是,武漢人的早餐可分為熱幹面與非熱幹面兩大類。

但這道佳肴對於外地人而言卻不太容易接受,原因何在?

主要是因為這種面條要求食用者迅速吃完,否則很快就會變成難以咀嚼的團塊,口感變得又硬又幹。因此,武漢人在邊走邊吃的同時,既是為了節省時間趕往工作崗位,也是為了保持面條的最佳口感,不得不采取快速食用的方式。而這種吃法被外地人視為可能會對消化系統造成負擔,不雅觀。

另外,熱幹面的特制醬料是一種粘稠的芝麻醬,也稱作「麻醬」。不習慣這種醬料的人對熱幹面自然不會產生好感。

第四位:河南的胡辣湯

河南的清晨,喚醒居民的不是鬧鐘聲,而是胡辣湯的香氣。胡辣湯因其麻辣鮮香的特性而受到河南人的青睞,其制作過程也非常簡單。將多種蔬菜和葷菜放入鍋中燉煮,加入各類調味品,最後加入一些澱粉使其變得濃稠。

胡椒是這道湯的靈魂所在,胡辣湯之所以辣,正是源於胡椒的加入。河南冬季寒冷,人們常加入各種驅寒香料,甚至包括花椒、麻椒等,一飲而下既溫暖胃部又溫暖心房。

對不喜歡辣味的人而言,這簡直是一種折磨。首先,早上吃辣可能會刺激腸胃,影響消化系統的吸收。其次,對於那些偏愛清淡口味的人而言,他們不習慣濃稠湯品,外觀也不夠吸引人,因而不受外地人喜愛。

第三位:廣東的腸粉

腸粉是廣東的傳統美食,在廣西亦有見到,雖做法有異。腸粉由米漿鋪在容器上蒸熟,形成一層薄薄的米皮,包裹著豬肉、雞蛋和蔬菜等食材,再加上蘿蔔乾、花生碎等佐料,形成一道佳肴。

這道菜味道清淡,主要調味料為少量的醬油和辣椒醬。與有嚼勁的面食相比,腸粉口感細膩,缺少了大麥的香氣。

對於食量大、偏好濃烈口味的北方人來說,腸粉顯得不夠滋味,且難以令人飽足,因此難以獲得外地人的喜愛。

第二位:北京的炒肝

炒肝的歷史可追溯至宋朝,由熬制的肝和炒制的肺演化而來。作為北京傳統美食,當地人將其作為早餐享用,這是長久以來形成的飲食習慣。

炒肝實際上並非透過炒制,而是煮制的菜品。它由豬肝、豬大腸等原料經鹵制,切成小段後,加入蔥、姜、料酒去腥,最後加入澱粉使其粘稠,不斷攪拌,看似爆炒般。

然而,在外地人看來,炒肝由豬內臟制成,不太雅觀,不適合追求精細飲食的人群。此外,炒肝不僅膽固醇和脂肪含量高,還有較重的腥味。對於偏好清淡飲食的人而言,接受這種「重口味」食物更是難上加難。

第一位:北京的豆汁

豆汁由黃豆、綠豆為原料,經過發酵和熬煮等工序制成。關於北京的豆汁,並非所有北京人都愛喝,可能只有「老北京人」才對其情有獨鐘,並將飲用豆汁視為一種樂趣。

飲用豆汁也有其講究,如梁實秋文學作品所記,飲豆汁須趁熱飲用,吸溜著飲,直至滿頭是汗才算享受。

豆汁見證了北京千年的變遷,傳統的豆汁小販會推著裝有豆汁的小車穿梭於街頭,令人一見知有飽腹之物。豆汁配以燒餅、饅頭和鹹菜絲,可謂是粥的替代品。

雖有「未飲豆汁者,不足謂至北京」之說,外地人一聞豆汁的氣味便感到難以接受,甚至認為其味道像泔水。即便強行嘗試,也會感到一種酸澀味擴散開來。因此,豆汁的普及之路充滿挑戰,因其受眾和市場較為有限。

盡管豆汁外觀簡單,但其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成分,具有清熱解暑、開胃等健康功效,冬天飲用可暖胃驅寒,夏天飲用則能解渴降暑,因而深受老北京人喜愛。豆汁還是著名的護國寺小吃之一,享有「中華名小吃」的美譽。

中國各地飲食文化的差異,造就了早餐的多樣性。由於氣候、地理等因素的影響,不同地區的飲食習慣各異。

雖然某些地方的早餐可能不符合個人口味,但並不意味著它們不美味。各地的飲食文化是中華民族飲食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份。

我們應持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尊重各地不同的飲食文化,並嘗試體驗各地的早餐,從而感受到豐富多彩的美食文化。對於這個話題,你有什麽想法嗎?歡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