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還想去貴州

2023-12-01美食
潮新聞客戶端 董巖 編輯陳棠棣
對貴州的印象,還停留在6年前。
初冬,隨著文化名家采風團開啟了俯仰山川的體驗。
一、食味
從來沒有一個例子能證明好話能安慰饑餓的胃。
久居京城,胃動力似乎也被城市的節奏帶入了疲憊狀態,味蕾麻木。
下飛機時,夜已深。話不多說,一桌熱辣豐美的酸湯魚火鍋,撩起了采風活動的序幕。
沸騰的魚香,魚卻不是主角,頭牌是靈魂蘸料折耳根。在貴州的餐桌上,折耳根無處不在。當蘸水,當拌料,可飲品,可卷食……萬物皆伴折耳根。在苗家蘆笙酒歌中,自釀的黃米酒三杯兩盞下肚,所謂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幾何。紅紅綠綠熱熱鬧鬧的煙火氣,容不下糾結和執念。暖熱了身子,紛亂的思緒也安住了。酒足飯飽,大家笑著一哄而散。
第二天依舊是火鍋,雞湯野山菌火鍋。鮮美好吃不必贅述,折耳根依然跳出來跟蘑菇爭艷。其貌不揚的豆沙糍粑卻是一鳴驚人,一口下去,粗脆裏流著濃淡適宜、剛剛好的香,清甜不妖,驚艷了舌尖兒。我只好連吃了五個。
第三天,還是火鍋與折耳根的天下。但我獨愛豆腐圓子。外面炸得酥爽,裏面是雲淡風輕的鮮香,嫩而有嚼勁,超脫了豆腐圈,卻是一副我本無意惹驚鴻的淡定。
我對美食的認知,也許有些局限了。當地朋友說,還有更美的大餐。
唇齒留香於我而言,是對原汁原味的執著。原來貴州是懂我的。
貴州的山水生怕我們辜負了她的美食,一路走,一路吃過來。而漫漫的旅途因為有一路的美食在前方,所以內心又多了十二分由衷的向往和期待。
離開青巖古鎮時,我買了一大罐當地的黴豆腐。味道濃烈。
平生不吃辣的我,原來也是可以吃辣的。
貴州酸湯火鍋 圖源:視覺中國
二、春雲秋雨之外
「春雲蒸赤水,秋雨瘴青山」[1]。冬天的貴州有什麽好看的呢?
先去了離貴陽72公裏的天龍屯堡,一處相對封閉的明代文化遺存。這裏地處西進雲南的咽喉之地,明初時,朱元璋調北鎮南,在此大量屯兵,兵來自江浙漢族,於是保留了江南一帶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文化習俗。
午後,走在600年歷史的石頭城裏,路邊艷艷的小花潑辣辣地盛開,600年前的語言、服飾、建築、宗教信仰,仍頑強地存在。忽然想起了陸遊的詩,很是應景:「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來來往往的大孃孃老孃孃依然還穿著寬衣大袖的「鳳陽漢裝」,只是色彩更鮮艷了。她們不急不慌十分佛系地守著土特產小攤。我花十塊錢,買了三缸子當地產的紅褐色瓜子,老孃孃很高興,說謝謝我幫她開了張。在曾是一所學校的院子裏,四五個大孃孃們煮著熱乎乎的古方姜茶,一杯一杯地端送來,還說笑著靠在一起,讓我們拍照。
戲台子上演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屯堡地戲【三英戰呂布】。戰鼓擂動中,他們頭戴面具,面蒙黑紗,腰系「戰裙」,唱念做打,腔調高亢,讓人眼花繚亂。台上演得投入,台下看得迷茫,但並不妨礙時空的穿越和思緒的亂飛。
晚上,喝罷土酒,吃了牛肉火鍋,便乘著涼風,披上大衣去夜遊黃果樹。
進了景區,音樂響起,雲霧繚繞,燈光漫漫照亮,不斷變幻著紅黃藍綠紫色,投射在樹上,象是巨大的花朵在一點一點地盛開。五彩斑斕的光華彌漫在四周,走在路上,隨著顏色的切換,如同走在童話裏,又像是在春天裏漫步,徜徉在花海裏。那一刻,內啡肽直線飆升,是鋪天蓋地的浪漫,是詩意的存在,是無邊的喜悅。
順著觀光扶梯直下400米,沒到大瀑布就先聽到了流水的轟響聲,還有閃爍著星光的星空,這是梵高的星空啊,是有漩渦有律動的藍色星空,星星在旋轉,星星在閃爍。而這只是黃果樹瀑布現身的前奏。
此時,音樂和光同時隱退,只剩下了流水聲。短暫的平靜之後,黑夜突然被點亮了,巨大的瀑布夢境般浮現在眼前,水簾噴瀉而下,光在不斷地變幻著色彩,直至炫彩的黃果樹瀑布上空出現了巨大的彩虹,如同靈魂暗夜裏噴薄而出的絢爛煙花。眾人紛紛歡呼尖叫,閃光燈自拍桿一陣忙亂,要把這震撼壯觀的勝境挽留復刻。
夜色裏的黃果樹,在聲光電的加持下,呈現了奇幻之美。白天,它屬於現實世界。夜晚,則是夢,是仙境。三、覺悟與轉折
中國歷史上,貴州是一個獨特的存在。
貴州這個地名最早出現在宋朝:「惟爾貴州,遠在要荒」。那時「貴州」主要是指今天的貴陽。後來,明朝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設定貴州布政使司,貴州不再「散養」,朝廷在此正式建立行省。
在明代以前,貴州是科舉的「荒漠」。明洪熙元年(1425年),貴州設科,詔令「貴州應試者就試湖廣」。宣德二年(1427 年),改為就試雲南。誰能想到,多年後,曾經的荒蠻之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卻先後在此紮根,開花結果。
1508年,在「櫻花夾道驚春老」的時節,36歲的王陽明為躲避追殺從湖南到了萬山叢棘的龍場。他不會想到自己的命運會跟貴州聯系在一起,更不會想到多年以後儒家思想會由此而備受推崇。
他的內心曾一度沈寂。龍場的22個月裏,他耕讀修行又傳道。在屋後石槨中,他端居澄默,以求靜一。某個月明星稀之夜,萬籟俱寂,他豁然明亮,恍然頓悟,參透了「格物致知」的真相,陽明心學就此大放光明。
歷史上,總有聖人留下修行的足跡,令後人感慨,讓人膜拜。比如孔子登泰山小天下處,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在陽明文化園,也存留著當年聖哲覺知悟道的石穴及教化諸生的書院遺址。
500多年後,一個天光清明的冬日,我身著漢服,穿行於陽明文化園,默念著他的「知行合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浮想聯翩。千裏江山,聖人何以在這偏遠的貴州龍場覺醒開悟,得以成就陽明心學?這是怎樣的一種因緣?
如果說,龍場與王陽明的相遇,讓荒僻的貴州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福地,讓那麽多脆弱的心靈看到了光明和希望。那麽,400多年後的遵義會議,則覆寫了中國革命的歷史走向,成就了一個大黨及其建國偉業。
1934年10月10日,中央紅軍從於都出發,出發時8萬多人,輾轉3個月到達了貴州重鎮遵義。此前,湘江戰役,紅軍損兵大半。缺糧少醫,彈藥匱乏。此時,敵我兵力懸殊達40萬∶3萬。
1935年1月15日,在遵義城黔軍師長柏輝章的二層樓大宅裏,平均年齡34歲的20位紅軍將領,開了一個緊急會議。之前的通道會議、黎平會議,毛澤東的主張得到了多數人贊成和支持。會上,剛過了41歲生日的毛澤東,對軍事路線問題,作了長篇發言。會議集中解決了最為迫切和緊要的組織問題和軍事問題,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
被稱為「偉大轉折」的遵義會議開了三天。之後,在偉人的領導下,四渡赤水、激戰婁山關,在血與火的洗禮中,紅軍不斷發展壯大。毛澤東曾回憶,婁山關戰役當天,他「清晨出發,還有月亮,午後二三時到達」,戰役結束「已近黃昏」,「那天走了一百多華裏」。叢山峻嶺夕陽下,偉人沈思片刻,一首【憶秦娥·婁山關】橫空出世:「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在遵義會議原址,我駐足沈思。高屋大門外,初冬了,仍有桂花在飄香,幽幽然的冷香不時襲來。遙想當年多少紅軍將士,風華正茂,卻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匆匆揮別秋桂飄香、春花燦爛、夏陽高照、冬雪紛飛的人間四季,戰死沙場,舍生取義。貴州的千山萬水,見證了他們堅忍不拔,自強不息,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如果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比作民族的根,那麽長征所留下的精神財富則是民族之魂。它們是光,是暖,是雨露,照亮了高原大地,滋養了這裏的人們。
四、沸騰的群山
貴州的美很難說清。
只怪自己想象力匱乏,配不上她的豐盛。只好以多彩貴州簡而概之。
她究竟有多美?如果比作人,她必定是一位豐腴靈動的少婦,動靜相宜,美不自知。有江南的清秀,也有西北的爽利。她熱辣亦體貼,風情又淳樸,圓熟而率真。回眸一笑,燦爛如花。
她的美是千層卷,是萬花筒,是千變萬化,是剪不斷理還亂。「一重山,兩重山。山遠天高煙水寒,相思楓葉丹」[2],有之。「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3]」,有之。「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4],「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5],如此這般的風景,貴州統統都有,不稀奇。
她的美,瀟灑而獨絕,有織金洞,有侗族大歌,有西江千戶苗寨,還有天空之城梵凈山……許許多多民族風情和勝景隱藏在不知名的遠方,需要有十足的好奇心,以探索發現的儀式感,隨時準備迎接開啟盲盒、寶藏現身的驚艷一刻。
比如,在青巖古鎮。你不會想到,面積不過3平方公裏的古城區,竟然同時存在著天主教堂、寺廟和道觀,各自安好,互不打擾。路邊青石片堆砌的墻,不時探出艷紅的三角梅,桂花的香氣若有若無,不知來自何方。慢悠悠走在包漿發亮的石板路上,走過長長短短,曲曲折折的無名巷,遠處偶爾傳來叫賣聲。不論是光風霽月還是素日清穆,總有一種讓人玩味的氛圍感。沈澱了時光,卻不沈重,有一種老天爺賞飯的恣意和從容。不迎合,很隨性。就像你偶然邂逅的一個人,聽到的一首歌,隨緣就好。
這一路走來,經過的橋,看見的山水,吃過的飯,愛不忍釋。
在遠方,在熱情似火的侗寨苗寨,除了清澈嘹亮的大地飛歌,還有村超和村BA,滿滿的活力,燃爆了青春,沸騰了群山。
當時代的火花爆炒著生活的熱愛,是坦坦蕩蕩的熾熱,真真切切,就像貴州人一樣,有一種向陽而生的明朗和熱情,全情投入,活在當下,朝前看。
還想去貴州。
(作者系中央廣播電視總台高級編輯)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