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帶著味蕾去旅行,在「必吃」餐廳裏認識一座城

2024-07-08美食

時代不同了,旅遊也變了。十多年前的旅遊,是文藝青年的詩與遠方,生活在別處的荷爾蒙之旅,寧浩拍了部電影叫【心花怒放】,那些年不管是大理、麗江、拉薩、成都,還是張家界,商家最喜歡用的宣傳口號是——「艷遇」。

現在的旅遊,是美食、打卡、多巴胺。長沙火了,大家認識到了長沙的各色湘菜館和米粉、小吃,淄博火了,因為淄博燒烤,天水火了,也因為天水麻辣燙。為美食奔赴一座城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也成了常態。

高鐵拉近了城市間距離,也改變了旅遊的內涵。從湖南首府長沙到「名譽首府」深圳,最快不到3個小時,早上在長沙嗦一碗粉,中午就能在深圳吃上鵬城代表美食——海南椰子雞或隆江豬腳飯。長沙這幾年成為網紅城市,有偉人故裏、橘子洲頭、嶽麓書院這些寫入教材典籍的IP影響,有湖南衛視對幾代人的生活消遣的塑造,還有貫通南北的高鐵網絡帶來的便捷,以及火遍大江南北的湘菜吸引。長沙作為旅遊目的地,景點景區有限,勝在餐飲——「八大菜系」的概念雖然年輕,卻深入人心,八大菜系裏全國最多的餐廳,一是湘菜,一是川菜,都是熱炒,物美價廉的一碗碗人間煙火。

什麽地方適合拍照打卡,哪些當地特色館子好吃,是旅行的兩大命題。旅遊是「吃喝玩樂」,「吃喝」在「玩樂」前面,很多人旅行也都是先在點評上搜筆記,看評價,做攻略,找「必吃榜」餐廳——大眾點評2024年的「必吃榜」,新增的58座城市,有超過一半的都是「味蕾遊」的熱門城市。提起北京,會想到故宮長城天安門,也會想到北京烤鴨,提到廣州嘛,自然有小蠻腰,當然,更多的還是一盅兩件的老廣早茶以及各種粵式美食。

旅遊看人文歷史,看地理山川,或者叫風土人情。橫跨人文地理十字路口的旅遊內容非美食莫屬。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一個城市或一個地域文化特性,看服裝,看方言,看飲食。服裝嘛,我們已經現代化了,全國人民都跟上了潮流與時尚,衣裝也是大同小異的現代化。在現代化媒介影響和塑造下,方言和飲食,雖然也有「趨同」,但還是有特色。古代行政劃分講山勢水形,講犬牙交錯,但方言相近的地方,飲食習慣也大差不差。什麽江西小炒,浙西餐飲,湘菜、川菜,還有雲貴,說西南官話的地方,飲食相近,略有不同。

旅遊從「上車睡覺,下車拍照」逐步轉向「味蕾遊」,大家帶著手機留影拍vlog旅行,也帶著舌尖旅行,主要原因是媒介的進步——互聯網的發達,短影片的豐饒,讓我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美景可以看,故事可以聽,但美食還是更註重實踐,「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親口吃一吃」。

「味蕾遊」或者說「以美食為目的地」的出遊,也是旅遊「深度體驗」和「情感連結」的趨向——透過一道菜認識一座城。

大眾點評必吃榜,深圳有79家餐廳,其中火鍋店裏有三家「海南椰子雞」為主打的火鍋店,椰子是海南的,喜歡吃雞是老廣傳統,海南椰子雞成了鵬城代表美食,體現了它的包容和創新。其他餐廳則以粵菜為主,這粵菜中具體來說又是潮汕居多,然後才是客家菜、順德菜,粵菜之外,靠前的還有川菜、湘菜了,這份餐廳分布背後也是深圳人口和經濟結構的折射。

判斷一個城市的經濟好不好,城市是否包容度,也是看餐飲。上海、北京這種國際化大都市,上點評必吃榜的餐飲店無論南北,也不論中西,差異是,上海的國際化更多一點。武漢、長沙這樣中部崛起的城市,體現在點評必吃榜上,是本地餐飲是大頭,但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日本菜、東南亞菜之類餐廳。當然了,也有例外,比如說杭州。杭州在網絡上被戲稱為「美食荒漠」,大眾點評必吃榜杭州卻上榜了61家餐廳,擠進前十。杭州的必吃榜中本幫江浙菜有足足13家,充分體現了本地獨特的美食文化,剩下的可謂包容萬象,有火鍋、西餐、面館、川菜、小吃快餐,這也充分說明,「美食荒漠」名不副實——杭州是有美食的,只是杭州美食不是杭州的。杭州是個有包容性的區域性大都市。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大眾點評的必吃榜,也是城市經濟的晴雨表。經濟蓬勃發展中的城市,美食發展也就越快。有趣的是,這兩年依靠美食聲名鵲起的城市,越來越多來自三四線,比如淄博,比如天水。大城市的美食,講究相容並蓄的「禮」、「和」、「貴」,地方美食主打一個「特色」,市井長巷,地道美味。北京最好吃的是改良後的魯菜、粵菜、浙菜、官府菜,上海好吃的有改良後的西餐、法餐、日餐,但淄博燒烤一定是淄博特色,天水麻辣燙也必須是天水特色。今年點評「必吃榜」新增了58座美食城市,入圍的餐飲店,都從不同角度體現著各個城市不同的發展歷程與文化氣質。我們常說,「字如其人」,西方也說,「食如其人」——You are what you eat。

比如,廣東清遠是今年新發榜城市,上榜了10家店,有7家都是主打吃雞,這其中一家名叫「翔仔農家菜·新鮮無花果浸雞店」,光是這名字就足以讓人垂涎三尺有余。老廣常說,無雞不成宴,若大廣東就有清遠雞、湛江雞聞名,如果算上此前也在廣東序列的海南島,那還有文昌雞。

老廣平時吃得很隨意,碟頭飯、腸粉、雲吞面或是牛雜什麽的,到了周末,有條件的不是一盅兩件悠哉悠哉嘆早茶,就是驅車跋山涉水到鄉村結合處或是「山卡拉農莊」。如果去廣東旅行,朋友請你飲早茶,是得體的基本操作,但如果請你去農莊吃,請一定記住也務必珍視你們的友誼,這是老廣待客最誠摯也是最高的禮儀。老廣吃飯,講究時令和新鮮,要雞有雞味,菜有菜味,即便是在菜市場,蔬菜加上「本地」二字立刻身價翻倍。農莊有現殺的魚,現劏的雞,符合美食的「第一性原理」。大眾點評「必吃榜」裏很多廣東美食,不是山莊,就是農莊。

食物是有階層的,雖然對美食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大家都是一致的,但對美食的標準卻是人與人有異,眾說紛紜,眾口難調。資訊豐饒,資訊煙塵的今天,美食差不多還是最擁擠的內容賽道,短影片領域,素人探店,大V探店一度風靡,現在流行「特廚探店」,也一直流行「蔡瀾死前必食清單」這樣冠以名人主題的美食推薦。有時候我也會想,論「必吃榜」,我是應該信「蔡瀾們」,還是大眾點評?

答案是,我是信點評的。

蔡瀾搞「死前必食清單」,標題黨驚悚,不符合他的才子盛名,並且,蔡瀾的清單說的太籠統,太抽象,不涉及店鋪,只有品類,不夠具體,沒有指導性。最重要的是,無論蔡瀾如何名士風流,說到底美食是「適口者珍」,帶著個人體驗,審美趣味和濾鏡與偏見。比如,可能因為吃不了辣的緣故,蔡瀾就看不起川渝火鍋,在一檔節目裏就信誓旦旦的說,他討厭火鍋,蔡瀾認為,「火鍋,它缺乏文化內涵,真希望能徹底湮滅於世」。我是火鍋愛好者,喜歡北京涮羊肉,潮汕牛肉火鍋,喜歡脆皖魚打邊爐,四川重慶的麻辣火鍋,也喜歡老家過年時的豬腳火鍋,所以,我對蔡瀾對火鍋的不以為然表示不以為然——慶幸的是,火鍋類在大眾點評的必吃榜中,也是獨立的,並且是一個很重要的美食品類。吾道不孤。

大眾點評的必吃榜,有八年歷史,堅持下來很不容易。一位負責人說,必吃榜有三個堅持,一個是堅持「萬裏挑一」,一個是堅持基於當年使用者真實評價評選,一個是堅持無人提名,是真正「由8億使用者吃出來」的榜單。換句話說,這個榜單是活動,流動的,不斷更新叠代的,也是更具體的。大眾點評的這份必吃榜是最大公因數。使用者用自己的消費,真金白銀,點評投票,是真實的「美食共識」。

提一句題外話,這兩年資訊流短影片平台的崛起,對電商、本地生活等平台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和沖擊。如今復盤來看,由歷史沈澱的「美食共識」恰恰成為本地生活平台最強有力的營運壁壘和競爭防火墻——在眾說紛紜,資訊碎片化,人人都是美食家,人人都是自媒體的當下,共識、結構化的資訊體系,才是真正稀缺的,也是大眾所需要的。

煙塵資訊,一錘定音——大眾點評的必吃榜,對大眾,對商家,對平台,都好,都有利。是正向迴圈。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作為一個中年小胖子,半枚吃貨,我對大眾點評必吃榜還是有點意見:我希望,必吃榜能夠盡快覆蓋更多的城市,尤其是地級市和縣城。美食,一看食材處理和烹飪技術,一看食材原本的鮮度和地道。技術最好的在大城市、大都市,這裏有頂級特級廚師,也有漂洋過海來的境外珍饈,要論食材的鮮度和地道,最好一定是原產地的田間地頭,但鄉村鄉廚大都沒有好的料理技術。保持技術和食材最好平衡的,在地級市或是縣城,這裏食材新鮮,廚師技術也可以。地級市或縣城,一定是說方言的,地方特色的美食自然也就不在話下。我希望看到大眾點評必吃榜縣域篇的出版。

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五味詩情,恰似百年塵世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