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家居

家具的背景

2024-01-01家居

中國人對家具的認知程度偏低,對建築的認知程度也偏低,我們並不願意保護古建築,所以到現在為止能夠留下來的唐代建築全國只有四座,宋代的古建築也不多,明清建築還留有一部份,最重要的是北京故宮。

西方對建築的觀念就不是這樣,歐洲所有具備歷史傳統的國家,建築大多都能保留下來,這是中西方觀念上的一個差距。

家具與建築的關系最為密切,所以我們對家具也不太重視。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很多老家具都被拆掉,改作他用。

出版物

最早研究中國家具的是一個叫古斯塔夫•艾克(Gustav Ecke)的德國人。1944年出版了一部專著【中國花梨家具圖考】,書中收錄了大量圖片以及他對中國家具的見解。

一個德國人以非常嚴謹的治學態度撰寫了有關中國家具研究的第一部專著,也是全世界公認的研究中國家具的第一個裏程碑。因為有了艾克先生這本書,世界各大博物館才開始註重中國家具的收藏。

第二個研究中國家具的人是美國人。1971年美國人安思遠(R.H. Ellsworth)撰寫了一本大書叫【中國家具】,這本書中也收錄了豐富的圖片和他收藏中國家具的見解。

第三個研究中國家具並著書的人是王世襄。1985年出版了【明式家具珍賞】,這本書推動了中國人對家具的認知,因為這本書是以中文出版的,所以在中國的普及程度遠遠高於上述兩本。

這本書收錄的大部份家具是國家的博物館以及王世襄先生個人的收藏。

這三部專著是研究中國家具的裏程碑,表明了西方人和中國人對中國家具的認知,把中國家具提升到前所未有的一個高度,使西方人深刻認識到中國家具的精髓,認識到中國家具的文化,認識到中國家具給中國人帶來一種什麽樣的生活理念。

文物研究過去基本上是縱向研究。過去學者研究某一領域只會在這個領域裏從古至今縱向研究。由於現在資訊發達,在研究當中會更註意橫向研究,即跨領域研究。

所有工藝品之間會有橫向聯系。

硬木家具

明代嘉靖以前,所有能證實確切年代的家具,都是大漆家具。

第一,工具的限制。中國所有的木工工具中,平木工具刨子出現得最晚,這與歐洲完全不同,我們的刨子是16世紀才出現的。

沒有刨子,沒有辦法刮平硬木。使用漆家具是因為木頭刮不太平,要披麻掛灰,打膩子上漆,把不平的地方掩蓋住。

刨子的發明是中華工藝史上最重要的工具革命。在中國,因為刨子的出現導致硬木家具迅速占領市場。

第二是隆慶開關。在隆慶元年,由於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以及當時與海外貿易的增多,明政府迫於壓力,有限度的開啟海關。海上運輸的暢通,致使大量優良木材進入中國。

這兩點原因使中國的明式家具,包括名貴的黃花梨家具、紫檀家具、雞翅木家具,在明代晚期,尤其是萬歷到崇禎年間,風靡江南地區。

嘉靖年間的範濂所著【雲間據目鈔】記載:「細木家具如書桌、禪椅之類,予少時曾不一見,民間止用銀杏金漆方桌。……隆萬以來,雖奴隸快甲之家皆用細器。……紈絝豪奢,又以櫸木不足貴,凡床櫥幾桌皆用花梨、癭木、相思木與黃楊木,極其貴巧,動費萬錢,亦俗之一靡也。」這裏說的相思木,一說是紫檀,一說是雞翅木。

範濂說,我小的時候根本看不到這些家具,都是隆慶萬歷以來才出現的,這段記載非常明確。

中國名貴家具出現在萬歷時期,不是一個偶然現象,是諸多因素所造成的。

我們重要的科技著作,例如【天工開物】【魯班經匠家鏡】都明確記載有刨子,而這些書都是在萬歷以後出版的。

西方的木工工具發明的比我們早,刨子在古羅馬時期就有了。

框架鋸在宋代就有了,【清明上河圖】中有它的影像資料。

天啟皇帝

中國明代的天啟皇帝酷愛木工。晚明時期的嘉靖、萬歷兩個皇帝不願上朝,因此政治黑暗。當時很多知識分子對政治感到失望,轉而趨向對奢華生活的追求。

所以,許多優良的文物都在晚明時期出現。

晚明對木器的追求,對皇上也有所影響,所以木工成為皇上最重要的生活元素。

明清家具

明式家具的興起原因,第一是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隆慶開關,例如政府允許「以銀代役」。

第二是工具的進步,刨子的發明。

第三是知識分子,社會的上層階級對政治失望,對奢華生活的追求。

中國封建社會有一個優良的制度,即科舉制,科舉制是使中國封建社會非常穩固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中國封建社會兩千年,歐洲封建社會一千年。中國封建社會最重要的一個制度是「學而優則仕」。歐洲人是貴族世襲,我們是用科舉制進行人才選拔,任何人都是平等的,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只要透過三試就可以成為上層階級。

科舉制從隋代開始建立,一千三百年間,選拔出600多個狀元,平均兩年一個,大都有真才實學。

科舉制這個優良的制度保證了封建社會以文人為中心轉動,文人不僅有知識,還有社會地位。即使這個制度到晚清變質,但總體來說是一個極為有效的制度,使兩千年的封建社會並沒有從制度上崩盤。

中國的審美層次

當社會以文人為中心轉動的時候,文人的審美就顯得特別重要,所以封建社會留下來的家具是非常的精致的。因為那個時候的家具是當時的社會精英、社會最高層次的人參與設計的家具,所以它變成社會的一筆巨大財富。

封建社會以文人為中心的這種審美是一種高層次的審美。

中國的審美有四個層次,呈金字塔狀。第一層是艷俗(簡單明晰,具有最廣大的群眾基礎)。

第二層是含蓄。唐詩宋詞是最典型的代表,需要去慢慢體會它的美,無法直接理解。

例如李白的【送友人】:「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裏征。」

第三個層次是「矯情」。例如典型的畢加索畫作。

第四個層次是「病態」,當審美走到金字塔塔尖的時候,就會呈倒金字塔狀,突然釋放 變為最普及的事情。

病態的審美首推纏足,清代以前的人以纏足為美。清人李漁【閑情偶寄】裏專門教人怎麽欣賞纏足;【紅樓夢】裏的男子大都具有女性美,女子大都具有病態美,這是中國人在文化中追求的一種審美情趣。

病態的審美還有梅花,古代文人會欣賞枯梅。文人欣賞梅花的最高境界叫做「病梅」,就是欣賞半開不開的狀態。

家具用材中有癭木,癭木所有紋理都不是常態,而是病態的。但古人認為家具中如果有一塊兒癭,就會變成一種很高層次的審美。

明式家具的設計原則是簡約,介於含蓄到「矯情」之間。

中國家具原則

艾克認為,明式家具的原則。第一,不到必要的時候,不使釘子。其實,中國家具的原則是不使用鐵釘,過去必要的時候會使用竹釘、木釘。因為鐵會生銹,會把木頭腐蝕壞。

第二,盡量不使用膠。中國的優良家具,因為木頭很堅硬,結合度比較好,所以過去的黃花梨、紫檀家具等,盡可能不用膠,即便使用,也使用可逆轉的膠。

過去最優良的家具叫做「幹插」,全部構件都能靠插接組合起來,非常嚴謹,跟積木一樣,也能馬上開啟。

艾克還認為,中國人制造家具不用鏇制的方式,就是不用車床。其實,明代家具個別局部地方是經過鏇制的。

破頭榫

中國家具最講究的是結構,尤其明式家具非常註重結構。例如「破頭榫」,一般的榫卯結構,就是將一個榫頭插在洞裏,這樣容易被開啟。為了防止開啟,工匠發明了「破頭榫」,在榫頭上面加了一個「V」型的禊子,把洞口撐成喇叭狀,榫就拿不下來了,也就永遠打不開了。

明清家具對比

清代家具的產地很明確,清代重要的家具產地有廣州和蘇州兩地,廣州的稱為「廣做」,蘇州的稱為「蘇做」。山西的稱為「晉做」,北京的稱為「京做」,均以地域命名。

每個地區的家具都有其特點,例如廣做家具,典型特征就是不惜料,因為廣州是口岸城市,木材最先得到。廣州的人工貴,材料相對便宜,因而在料上就不吝惜。

蘇做家具經過內地的運輸,材料貴了,但人工相對便宜。所以蘇做家具不惜工,以工來彌補少料的缺陷。例如椅子,大量編藤屜面的椅子,都是蘇做。

如果是廣做的話,直接擱一塊兒木板,因為它不缺料。

蘇州工匠過去幹完活,地上除了木屑,沒有整塊木頭。所有木頭都要用上,非常講究。

明清兩代家具對比,明代重結構,少裝飾,它的裝飾都是起畫龍點睛的作用。

清代重裝飾,輕結構,講究整體的華麗。

雖然明代也有滿雕的家具,但非常稀少。

從細節的表現來看,明代註重細微變化。例如一個細小的線角,講究很細致的感覺。

清代講究第一沖擊力,一上場就要吸引你眼球。

清代是一個一直認真學習的朝代。康熙、雍正、乾隆都是孜孜以求的皇帝,他們拼命學習漢文化,試圖用漢文化的精髓統治國家。因此,在清代家具中也一直追求漢文化,而非滿族文化。

明代家具是簡潔與繁縟並存,清代家具則以奢華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