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濾板隔離的養龜方式我想各位龜友一定都比較清楚,操作起來也非常簡單,使用的場景一般為裸缸。具體的做法是容器選擇玻璃缸或整理箱,根據飼養容器的大小裁剪出合適的底濾板,然後底濾板安裝支腳放於龜缸的底部,這樣由於支腳的作用使底濾板與缸底有一定的距離,龜吃剩的食物殘渣和糞便等排泄物會隨著重力的作用沈降至龜缸底部,龜在活動時也不會幹擾到底層水體,使水體看起來非常清澈。
當然,這樣設定環境的目的是減少換水的頻率且使水體更清澈,水質更好。適用的場景更多用於飼養小龜苗。我們知道小龜苗的體質非常的弱,加上需要用到比較小的飼養環境來增加安全感且水位並不高,這樣小的水體自然會惡化的更快。換水次數一多,就會由於溫差和應激等作用導致龜苗生病了。而底濾板的與缸底存在空隙,這就加大了水體的體積,水體越大,水質的惡化則越慢,換水的頻率就越低,飼養環境就越穩定,龜的狀態也會更穩定,就會更少發病。
因為效果的確不錯,除了用於飼養小龜苗之外,也順便用於飼養龜碌和亞成體。當然,這樣的環境也有進階版,那就是在底濾板和缸底的間隙當中放入一定數量的濾材,當然,最好是選擇小一點的細菌球、陶瓷環等等,這樣可以放置的更加美觀,當然,更重要的作用其實是培菌,也就是培養硝化細菌,分解龜的糞便,凈化和穩定水質。這樣的效果也的確很不錯,使用的龜友也非常多。
在這樣的環境當中,有無過濾皆可,不過還是不設定過濾的居多。在底部支腳較低的情況下,設定過濾反而肯可能會因為水流的影響導致沈積於缸底的糞便及食物殘渣的混合物重新回到底濾板上層的水體中,影響水體的穩定。
說完了優點,自然也會存在缺點。這樣做只是減少了換水的頻率,但是還是要換水的,在換水時,清潔方面的工作會非常困難。首先是缸底因為長時間的臟汙堆積變得非常油膩和難以清理,更主要的在於底濾板的縫隙並不大,所以清潔工具非常難伸進去,除了臟之外,還有可能會導致生長褐藻和綠藻,難清理不說,味道也比較腥。
除了清理困難,個人覺得用這樣的方式來減少整體換水的頻率非常沒有必要。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介紹到一種比較不錯的換水方式,很多龜友也一直在用,給我的反饋也非常好。就是用膠頭滴管每天少量換水的方式,將底部的臟物吸出再添加等量的曬好的新水,每天可能連3分鐘都用不了,而且還能保證水體的整體清潔。
在過濾中,我們一般追求的是幹濕分離,而底濾板好像違背了這一點,它就算再怎麽把臟東西沈積在底部,但水體整體是流通的,水中的有害物質也是一樣的,不管表面看起來如何幹凈,臟東西和有毒物質一直存在於水體當中,持續的對龜產生著影響。
所以,我個人不是很推薦這樣的飼養方式,如果非要使用的話,還是建議將支腳的高度調高幾倍,增大水體然後在下方安裝一個吸力稍大的過濾水泵,采取滴流盒等上濾的方式來過濾,這樣的效果要遠遠好於無過濾的情況。
那對於底濾板隔離的養龜方式你怎麽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