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建築師Boonserm Premthada有一個特別的家。這棟他自己設計的三層樓小院位於泰國東部的春武裏府,外觀粗獷原始,內在卻寧靜安詳,將他的工作和生活共同容納其中。他認為,家是一個提醒他從何處來的地方。
生長於鄉土之間、生來就失聰的Boonserm Premthada,如今已是當今泰國建築界極具影響力的人物,曾在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上用「大象世界」專案吸引了全球目光。他總是著眼於那些被尋常敘事忽略的地方:建築的背面、貧民窟、大象的棲息地、弱勢群體……
作為紀錄片【大耳用腳傾聽】(Big Ears Listen With Feet) 的拍攝物件,他分享給大家他的另一種傾聽方式,這種方式習於大象,因為大象「雖然有大耳朵,但感知聲音主要是透過它們的腳」。他用不同的感官去傾聽這個世界,篤信「本地就是未來」,他認為,使建築變得美麗的永遠是人本身。
Back of the House建築專案
混凝土的詩篇
Boonserm Premthada的家,同樣也是他的工作室。這座三層樓高的建築通體呈現灰色,由回收的粉煤灰水泥磚和混凝土砌成。裸露的磚塊堆疊成建築的外墻,磚塊之間的砂漿外溢,讓整個表面凹凸不平,在左右相鄰的傳統泰式民居中顯得十分醒目。這種刻意為之的粗糙是一對當地夫婦的手筆。他們並不是專業的磚瓦匠,但也正因為他們生澀的手藝,整棟房子都被賦予了一股未經雕琢的生動氣息。
Boonserm Premthada將這棟小樓命名為「房子的背面」,「通常情況下,突出的灰泥會被隱藏在房屋的背面,以使整體美觀,在這件作品中,我發現了被我們忽視的美:砂漿的作用不亞於磚塊,而磚塊也可以成為家具,就像一個不需要門的衣櫃。」
這棟工作室住宅建築一樓和二樓由走廊、臥室和庭院等家庭生活空間組成,三樓則有一間工作室
對「手工」的強調,是 Boonserm Premthada的個人特色之一,他堅信「藝術就是手工」。 「房子的背面」所使用的磚塊,亦是他自己開發制成。將燃煤發電廠產生的粉煤灰與水泥按不同比例混合之後,能夠生產出不同密度、顏色、質地、重量和強度的磚塊。這門制作磚塊的手藝,不僅被套用於「房子的背面」,也在他的其他作品中有所套用。
Boonserm Premthada的成名作「大象博物館」使用了超過48萬塊黏土磚,磚塊的材料來自當地的土壤和大象的糞便。更早期的作品「Kantana電影和動畫學院」由超過60萬塊波浪形的紅磚砌成,另一作品「女性餐廳」則采用了通常被用在浴室中的玻璃磚。
大象博物館(Elephant Museum)
大城府工匠:女性餐廳(Artisans Ayutthaya: The Woman Restaurant)
如何使用這些創新材料施工,這對傳統建築商來說是極大的挑戰,但也是Boonserm Premthada作品的珍貴之處。他擅長使用在地材料,經常起用當地居民來完成建築工作,並且視這種不熟練為通向美的方式, 「與當地人一起建造‘大象世界’時,他們第一次鋪磚鋪得不好並不奇怪,我知道第48萬塊磚會變得整齊。」對他來說,「美麗的定義從來都藏在‘不完美’之中。」
透過這種設計方法,他所創造的建築本身變成了講述當地文化的媒介,將人們日常生活的情感與記憶,詩意地烙印在時間的長河中。2022年獲得米蘭設計周「社會影響」類金獎時,Boonserm Premthada形容自己的建築作品有三大功能:保護文化、復興森林、建立一個自我維持的社區。
曾在2022年凡爾賽建築與景觀雙年展上展出的Elephant Theatre裝置專案
2021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泰國館
建築的不必要性
在每個作品中,Boonserm Premthada都強調建築與自然的融合,並且重視建築作品的文化身份和生態價值。在他看來,建築應當成為自然的一部份,與之和諧相處而非粗暴占據,並由此提出「只設計50%,其余留給自然」 的概念,旨在讓建築盡可能少地幹擾自然的本貌。
大象世界(Elephant World)專案包含了紅磚瞭望塔、大象博物館和藝術文化庭院三個建築
在泰國政府提出的「大象世界」專案中,他主導了大象博物館、藝術文化庭院及紅磚瞭望塔三座建築的設計和建造,模擬自然界的環境,為象群和人類的共同棲居提供了一種可能性。而他真正期望的,是「肥沃的森林完全回歸,大象和人類生活在同樣的陽光下,飲用同一個水源,」基於此,「建築只是兩者共存的臨時媒介」。
紅磚瞭望塔(Brick Observation Tower)
大象博物館(Elephant Museum)
藝術文化庭院(The Cultural Courtyard)
身為建築師,Boonserm Premthada卻主張,建築無法解決我們的很多問題,「針對特定場所的建築,是某個特定時期所發生事件的證據或足跡。」
他的價值觀和生活記憶,也在他的家中歷歷可見。對大多數人來說,這個家並不舒適。他和他的家人睡在地板上,只有一張床墊和幾件必要的家具。後院的遮陰來自鄰居家的梧桐樹,房子中央的大窗戶讓陽光和風進入房間,以便最大程度上減少用電。
Boonserm Premthada認為,過於舒適的生活環境會降低工作的動力和創造力,「在我看來,家應該是一個能激發我創作出下一個更有深度的作品的地方。」 出身貧寒、自小耳聾的他,秉持著一種反對矯飾的哲學觀,這貫穿於他的生活和設計中,「我們不應只關註建築設計,而應該質疑每個建築創造的必要性。」
Boonserm Premthada視建築為探索人性與文化的工具。 他認為自己並不是在設計,而是「操縱光、影、風、聲音和氣味」。 一個個孤立的作品,其實則各自探討著人與自然的恒久相處。在城市愈加擴張的今天,自然的消失與恢復是全球範圍內的課題,出生於自然資源豐富的泰國,Boonserm Premthada對這個現象感到更加痛心。他認為,建築的作用,不在於建造矗立雲端的豐碑,而在於根據不同的人群、地理、氣候、自然資源、社會和歷史,來提供在地的解決方案。家不單指一個房子,而是融入自然、回歸本真的建築藝術,「無論世界多麽先進,我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願望永遠不會消失。
🎙️
Interview
With
Boonserm Premthada
Q
你的家也承擔了工作室的功能,各個空間是如何劃分的?家人怎樣看待你的工作?
Boonserm Premthada: 我認為生活與工作是不可分割的。我們沒有必要把家和工作室分開,相反,應該用一個靈活的空間將這兩者結合。每一層的人都能互相看到,這讓人感覺我們並不孤獨。我的家中,生活空間位於二樓和一樓。三樓一半是工作室,一半是臥室。每天早上,我的妻子Paula都會對我正在做的工作給出反饋。雖然她沒有從設計學校畢業,也有著與建築師截然不同的視角,但她的想法對我的工作有很大的影響。
Q
在你看來,家和工作室,生活與創作的關系是什麽樣的?
Boonserm Premthada: 這所房子建造的初衷就是與眾不同。它不是我的獎杯,而是對於我來自哪裏的提醒。我的家已經成為一個磨練和深化思考的地方。我相信,過於舒適的家會減弱我們工作的動力,而一些不便之處則會激發我們更加努力和更好地工作。我喜歡房子後面的區域,從陽台上可以看到花園、大榕樹和鄰近泰式房屋的屋頂。這就是這所房子名字的由來 ——「房子的背面」,這也是它的精華所在。
Q
你曾說過,藝術就是手工,其魅力就在於不確定性。你的哪個作品體現了不確定的手工之美?
Boonserm Premthada: 藝術是人類創造的。它充滿了情感和感覺,沒有對與錯,不像科學那樣。我習慣於在建造時雇用當地人,他們的勞動或許是原始的、不完美的,甚至有錯誤的,但卻能夠體現我作品的精神。例如為「大象世界」鋪磚的當地人,從不熟練的工人成為了手工匠人。另一個例子是為「房子的背面」工作的夫婦,他們鋪設的磚塊和砂漿,從細節上看似未經雕琢,但整體上卻充滿了手工藝的魅力。
Q
你覺得一個「美」的建築是怎樣的?
Boonserm Premthada: 使建築變得美麗的是「人」。沒有了人,沒有了功能,建築就失去了意義,變得無用和缺乏吸重力。
編輯— Luzy
撰文— 拉風圖— 由Bangkok Project Studio、
設計共和「設計慶典「(FESTIVAL OF DESIGN) 提供
攝影— Spaceshift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