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香港公立醫院皮膚科長期爆滿,濕疹老翁:排到不知死了沒

2023-12-07健康

香港公營皮膚科專科服務,現主要由衛生署提供,惟其轄下9間提供皮膚科服務診所,新癥輪候長期爆滿,最誇張一間的候診期排至2027年,病人「有醫等如無醫」。有7旬獨居老翁因患濕疹「兩年沒穿過皮鞋」,雖欲接受專科診治,惟看到輪候期已卻步,「排到我,都不知道死了沒」。另署方曾承諾優先診治較緊急及嚴重患者,一般8周內可見醫生,惟有手持4封轉介信的年輕患者,幾經轉折,排期仍長達半年。

床單血跡斑斑雙手遍布小水泡

年屆73歲的患者薛培余說,在新冠疫情期間突爆濕疹,初期獲慈善組織義診,「醫生說我手尾長,最好返公營治療。但衛生署門診要排好耐,故寫信轉介我去公院普通科門診,之後在公營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看病。」惟2年多以來病情反復,嚴重時會抓破背部,致底衫和床單等血跡斑斑,雙手也不時冒出又癢又痛的小水泡,更因怕出汗一直只能著涼鞋。

薛培余說,從不知發病成因,醫生亦無意深究,且每次復診均由不同西醫或中醫看病,治療持續性低,「西醫只給類固醇同豬油膏(保濕藥膏),只有資深醫生才肯給處方較強力藥膏。我只敢省著薄薄地擦,怕下次又沒得用。」

重癥縱有4封轉介信要排半年

重癥者求診路亦不平坦。未滿30歲的陳先生(化名)憶述,約5年前開始有濕疹,初時影響小腿位置,其後病情反復,最嚴重時全身潰爛。他早年曾成功在衛生署皮膚科門診看病,惟因新冠疫情,加上當時病情較穩定,故有1年沒復診,豈料因而遭剔除,去年底病情復發須重新排隊。他嘆因不懂「遊戲規則」,令舊癥變新癥,縱有私家醫生轉介信,亦要排足2年。

陳先生說,當時全身出現前所未見的大爆發,背部長出膿瘡,到公院普通科門診求醫,「公院醫生覺得我好嚴重,抽了10多筒血液檢查,更寫了兩頁轉介信,說明是緊急病例。」惟第2封轉介信僅令他在衛生署的排期推前數月。反而公院醫生感其病情復雜,再轉介至內科檢查,內科醫生寫了第3封轉介信,惟排期僅縮短至1年多。直至內科醫生再寫第4封轉介信,且幾經交涉,他才成功將排期縮短至半年。

患病以來,陳先生身心備受折磨,為怕抓癢破皮,他試過綁起自己雙手,「若早上醒來見指甲無血跡,會有小確幸,但這不是正常生活應有感受。」

公營醫院醫生人手不足

公營醫院缺乏皮膚科專科門診,加上醫生人手不足,均是瓶頸所在。衛生署數據顯示,嚴重皮膚病新癥的比例逐年攀升,由去年占約12%,增至今年首9個月占約14.6%。但截至今年9月30日,社會衛生服務醫生職系核準編制的32個崗位,僅有29人到位,整體空缺率達9.4%。

雖然署方指醫生會在11間診所輪候工作,但按今年首9個月有25104宗皮膚專科新癥轉介計算,即使29名醫生一同當值,每人仍要處理最少866宗病例。去年數碼更誇張,29名醫生要負責32,696宗新癥,即每人要處理最少127宗病例。在29名醫生中,僅9人擁有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資格,除看診亦要兼顧門診當值醫生的臨場支援和指導工作,工作量更見繁重。

衛生署回復指,2018年起開始執行皮膚專科新癥分流制度,去年及今年首9個月,所有嚴重皮膚病新癥可在2.7周及2.9周內到診,穩定新癥輪候中位數為90周,但最長輪候時間由178周升至183周,即患者或要等足3年半。

濕疹關註組註冊社工黃敏兒表示,中至嚴重程度濕疹患者根本等不了,結果一是赴私家看診,一是到急癥室求醫,但香港醫院只有兩間教學醫院即瑪麗及威爾斯醫院有提供皮膚科專科門診,濕疹病人如在其他醫院急癥室看急癥後需跟進,也要轉介回該區的衛生署皮膚科診所。

早年將皮膚科與性病視作同類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指,政府早年將皮膚科與性病歸作同類,處理需求以公共衛生而非治療病人角度,只求不傳播擴散,故未在公院廣設專科門診治療。在公營醫療人手短缺下,他建議加強公私營協作以解難。他又認為,衛生署在行政及財政上的掣肘較多,若由醫管局主導會更好。

醫務衛生局回復指,濕疹是常見皮膚病類別,病情相對輕微者,一般可由其熟悉的基層醫療醫生作全人醫治,大部份情況毋須轉介至皮膚科診所跟進,病情較嚴重者始會被轉介。對公營服務資源會否重新分配,醫衛局指醫管局和衛生署會在現有基礎上繼續加強合作,不時檢視公營皮膚科專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