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十人九痔」,究竟應不應該治

2024-06-09健康

痔瘡,這一看似尋常的小疾,實則如影隨形,潛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素有「十人九痔」之稱。它如同潛伏的幽靈,時常侵擾著人們的安寧與健康。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生活節奏愈發加快,痔瘡的患病率也呈現出一種不容忽視的上升趨勢,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然而,由於痔瘡的私密性,許多人對此病感到難以啟齒,缺乏足夠的認識與了解,更有人因害怕手術而猶豫不決,最終導致病情惡化,甚至釀成大病,危及生命。這種對痔瘡的忽視與誤解,無疑是健康路上的絆腳石。
那麽,我們該如何正確對待痔瘡呢?何時需要就醫?什麽情況下會轉變為癌癥?又是什麽原因導致了不同的癥狀表現?這些都是我們亟待了解的問題。
首先,我們要明確,痔瘡並非不治之癥,但也絕非可以輕視的小病。一旦出現便血、肛門疼痛、瘙癢等癥狀,就應及時就醫,以免病情惡化。同時,我們也要了解,雖然痔瘡本身並不會直接轉變為癌癥,但長期不治療或治療不當,可能會增加患癌的風險。
此外,不同癥狀表現的原因也各不相同。有的可能是由於飲食習慣不當,如過食辛辣、油膩之物;有的可能是由於久坐久站,缺乏運動;還有的可能是由於情緒緊張、壓力過大等因素所致。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註意調整飲食、增加運動、保持心情愉悅,以預防痔瘡的發生。
總之,對待痔瘡,我們既要重視,又不必過分恐慌。只要及時就醫、科學治療,就能有效控制病情,維護身體健康。

在什麽情況下,我們應當考慮尋求肛腸科醫生的幫助呢?這主要涉及到一系列復雜且多樣的肛腸疾病,它們的癥狀繁多,但一旦出現以下癥狀之一,建議及時前往正規醫院肛腸科進行專業檢查與治療。這些癥狀包括但不限於大便出血、大便時腫物脫出、肛門周圍出現腫物、肛緣皮贅增生、肛門疼痛、肛門瘙癢難耐、肛周腫痛、肛旁流膿淌水、肛內墜脹感強烈、大便不規律、排便困難費力、便頻頻繁、腹瀉不止、腹痛難忍、腹部不適等,或者出現膿血便等異常癥狀。


針對這些癥狀,我們尤其需要關註便血的情況,因為便血往往是肛腸疾病的重要訊號。肛門出血大多發生在排便時,但出血情況卻因疾病種類和病情發展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首先,若排便後手紙或糞便上僅帶有少量紅色血液,這通常表明可能是內痔初期或是肛裂所致。內痔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肛門無明顯痛感,而肛裂則常伴隨著肛門疼痛。
其次,如果排便時便器內有鮮紅的血滴滴落,這往往意味著內痔的病情已經有所發展,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再者,若出現猛烈出血,如排便時呈現噴射狀出血,這很可能是內痔病情更為嚴重的表現。雖然看起來出血量很大,但通常能迅速自然止血。由於出血部位位於直腸,因此患者往往不會感到疼痛。然而,如果持續忽視,由於出血量逐漸增多,可能會導致貧血等嚴重後果。
最後,當糞便表面帶有鮮血時,這通常表明可能是痔核或肛裂出血。但如果血液混雜在糞便中,且呈現發黏發黑的性狀,則需高度警惕,這可能意味著大腸等消化道出血或腫瘤出血的可能性,需及時就醫進行進一步檢查與治療。
同樣是痔瘡這一常見病癥,其帶來的痛覺體驗卻因人而異,有的人飽受其痛,有的人則相對無甚感覺。這其中,痔瘡的類別和發生部位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痔瘡依其生長位置的不同,可分為外痔、內痔及混合痔三種類別。外痔,顧名思義,是指發生在齒狀線下方的痔下靜脈叢所產生的痔核,這些痔核多位於肛門的邊緣處,但也有部份生長在肛門內側肛管裏,雖然從外面難以察覺,但它們的存在位置一定是在齒狀線以下。而內痔,則是齒狀線上方的痔上靜脈叢所產生的痔核,它們生長在直腸的末端,遠離了痛覺神經的密集區域。混合痔,則是外痔和內痔的混合體,兼具兩者的特點。
外痔由於其生長位置靠近肛門上皮部,這裏是痛覺神經的聚集地,因此外痔往往伴隨著明顯的疼痛感。盡管外痔一般不會出血,但在受到摩擦、損傷或破裂時,仍有可能發生出血,且伴隨著劇烈的疼痛。
內痔則不同,它生長在直腸末端,那裏幾乎沒有痛覺神經的分布,因此內痔患者通常不會感到疼痛。內痔的主要癥狀是無痛性便血,即使內痔核破裂,也不會引發疼痛。然而,當內痔發展到一定程度,可能會因某些原因脫出肛門,若不能及時回納,便會造成缺血壞死,此時便會引發劇烈的疼痛。
因此,痔瘡患者所感受到的疼痛程度,與其所患痔瘡的類別和生長位置密切相關。對於內痔患者來說,通常不會感到疼痛;而對於炎性外痔或血栓性外痔患者,疼痛則是他們難以忽視的癥狀。這也正是為何同樣是痔瘡,卻有人痛有人不痛的原因所在。

痔瘡長期不治療是否會演變成癌癥,這是許多患者心中的疑慮。實際上,從醫學角度來看,痔瘡本身並不會直接發生癌變。這一結論並非電洞來風,而是基於大量的臨床觀察和科學研究得出的。國內外均未有痔瘡癌變的報道,肛管直腸癌的病因中也未將痔瘡列為其中。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對痔瘡掉以輕心。因為痔瘡的癥狀,尤其是便血,可能會掩蓋一些惡性疾病的表現。便血作為癌癥的預警訊號,早已為公眾所熟知。因此,不少痔瘡患者在出現便血癥狀時,難免會心生恐懼,擔心自己是否已步入腸癌的陰影。這種擔憂雖然可以理解,但從科學角度看,並無確鑿證據支持痔瘡會惡變為癌癥。
盡管如此,我們仍應警惕痔瘡可能掩蓋的直腸癌風險。特別是對於45歲以上的中年人,一旦出現大量便血且無法用痔瘡解釋時,務必引起高度重視,及時就醫檢查以排除肛門直腸癌的可能性。此外,排便習慣的改變、排便進行性困難等癥狀也應引起註意,這些都可能是腸道疾病的訊號。
值得註意的是,有些疾病引起的便血量雖小,卻可能隱藏著大問題。肉眼難以察覺的少量消化道出血,往往是早期結腸癌的重要臨床特征。因此,對於40歲以上的人群,特別是腸道腫瘤的高發年齡段,一旦發現便血癥狀,無論量多量少,都應盡早前往醫院就診。透過大便潛血試驗等檢查手段,可以及時發現糞便中混有的少量血液,為後續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有力依據。
綜上所述,雖然痔瘡本身不會癌變,但我們仍應關註其可能掩蓋的惡性疾病風險。對於便血等癥狀,應持謹慎態度,及時就醫檢查,以免延誤治療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