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熱廣泛分布於熱帶及副熱帶地區,在西太平洋和美洲的流行最為嚴重。
但實際上它離我們並不遙遠,在中國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福建、浙江等地區也較多發生。登革熱的流行季節主要在7-9月份,隨著蚊蟲的大規模繁殖,登革熱也會迎來高發季。
一、登革熱的傳播
登革熱是由登革熱病毒引起的蟲媒傳染病,它的傳播媒介主要是兩位「花臂飛蟲」——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在中國主要由白紋伊蚊傳染,由「病人/隱性感染者→伊蚊→健康人群」的途徑傳播,人與人之間不會直接傳播。蚊子吸了感染者的血後,在體內復制病毒,經8~10天的增殖後,再透過叮咬將病毒傳播給健康人群。
二、了解白紋伊蚊
白紋伊蚊是雙翅目蚊科伊蚊屬昆蟲,俗稱「花蚊子」,又稱「亞洲虎蚊」,起源於東南亞,現已擴散分布到全球熱帶、副熱帶和溫帶地區。白紋伊蚊體態中等,黑白或黑銀相間的斑紋是它的經典特征。在中國,白紋伊蚊是登革熱主要傳播媒介之一。
白紋伊蚊生活史包括卵、幼蟲、蛹和成蟲4個蟲期。卵、幼蟲和蛹都在水中生長發育,成蟲離開水生活,也就是我們平時看到的蚊子。
白紋伊蚊雄蚊不吸血,通常靠吸食植物的汁液及花蜜維持營養。白紋伊蚊雌蚊在室內和戶外全天都會叮咬吸血。活動高峰通常出現在早晨日出前1-2小時和傍晚日落前2-3小時,日落前叮咬吸血的活動比日出前更為頻繁。
白紋伊蚊主要在白天產卵,光照和氣溫對產卵都有影響。有研究發現,6-9月是白紋伊蚊產卵的高峰期,溫度在25-30 度之間,繁殖能力最強,產卵最多。白紋伊蚊雌蚊吸血後會尋找陰暗、潮濕、避風的場所棲息。
三、登革熱的癥狀
如蚊蟲叮咬後出現高熱(24小時內體溫可達到40℃以上,可伴有畏寒,一般持續3-7日),軀體劇烈疼痛(頭痛、眼眶痛、肌肉骨骼關節痛),面、頸、胸部皮膚潮紅,四肢軀幹、頭面部出現充血性皮疹或點狀出血疹等登革熱明顯癥狀,此時需及時前往醫院就醫,並主動告知醫生旅居史,配合開展登革熱相關監測。
四、如何預防登革熱?
預防登革熱最主要是避免被伊蚊叮咬。
1、改造環境
戶外透過平窪填坑,疏通下水道、汙水池以及汙水井加蓋,及時清理廢棄容器裏的積水,倒扣置放廢棄的缸罐。經常清理花盆托盤、腌菜壇子的「壇沿水」以及各種存水容器加蓋,改造白紋伊蚊的孳生環境,防止蚊子產卵和幼蟲孵化。
2、驅蚊滅蚊
室內可采用符合國家標準的蚊香液、電熱蚊香片、氣霧劑等產品和電蚊拍等工具驅蚊滅蚊。不建議同時使用兩種及以上化學驅蚊劑。
3、隔離蚊子
為活動區域安裝紗門、紗窗以及使用蚊帳可以安全有效防止大部份室外白紋伊蚊的入侵叮咬。
4、自我防護
必需要去戶外蚊蟲較多的地方時,建議穿淺色長袖長褲加以防護,皮膚裸露處塗抹蚊蟲驅避劑,盡量避免在樹蔭、草叢、涼亭等地方停留。
國慶假期來臨,人員流動增大,為進一步做好登革熱防控相關工作, 漢壽縣人民醫院 積極行動,多措並舉築牢健康防線。
開展全院登革熱防控知識培訓,提高醫務人員對登革熱的辨識和應對能力。
加強院內環境整治,組織保潔人員定期進行全面消殺,及時排查各處積水,消毒清運各類垃圾,結合物理、化學、生物及環境防治多種手段綜合防蚊滅蚊,有效降低傳播風險。
開展健康教育,院區內各樓棟顯眼位置張貼宣傳海報,門診大廳顯示器捲動播出宣傳標語,提升公眾對登革熱的認知及防範意識。
發熱門診專科專治,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防蚊隔離、早治療」。
登革熱作為一種由蚊子傳播的急性傳染病,科學預防是關鍵,改善周圍環境,做好防蚊措施,保持衛生習慣,嚴格自我保護,遠離登革熱侵擾。
來源:漢壽縣人民醫院 宣傳科
(編輯Y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