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中醫大師蕭龍友有多厲害?自學成才,「看死」袁世凱孫中山梁啟超

2024-01-01健康

中醫是中國文化瑰寶,源遠流長。歷史上湧現出很多名醫,如華佗,張仲景,李時珍等,今天介紹一位現代名醫蕭龍友。

1 料人生死

上個世紀,老北京有4個赫赫有名的中醫,被稱為「京城四大名醫」,而蕭龍友是四大名醫之首。那麽蕭龍友到底有多厲害?有這樣一個例子。

一年端午節,北京陳同蘇的夫人產後虛弱,危在旦夕,許多醫生都束手無策,便請來蕭龍友。一番望聞問切後,正要開藥方,見一小姑娘騎車從身邊過去。蕭龍友小聲說道:「夫人病好治,但這個小姑娘活不過8月。」

陳同蘇詫異:「為何?」蕭有龍說:「她血淤堵,耽誤了最佳治療時間,現在無湯藥可打通。」

陳同蘇半信半疑,心想夫人奄奄一息,不要緊,而活蹦亂跳的堂妹卻十分危險,怎麽可能?

結果夫人服用一段時間湯藥漸漸好起來,而堂妹在放暑假時突然病倒,果真中秋節前不治而亡。

蕭龍友醫術如此高超,那怎麽會「看死」袁世凱、孫中山和梁啟超呢?請往下接著看。

上個世紀初,由於中西文化的碰撞,因西醫治療簡單而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特別是一些激進思想的人,更是對西醫推崇。

1916年,袁世凱因不義之舉,遭到全國人民的聲討,使他一下病倒。長子袁正定請蕭龍友來為父診治。

蕭龍友切脈之後,診斷為尿毒癥,必須靜養,然後開了藥方,並交代只要按醫囑服用,便可延長壽命。但袁世凱的小兒子堅信西醫,看不上中醫。兄弟倆意見不同,也沒給父親服藥,結果幾天後袁世凱一命嗚呼。

蕭龍友聽說後,嘆道:「袁世凱遭到全國上下聲討,內外交困,不可能靜下心來,氣數已盡,死是必然的!」

1924年,孫中山先生病危,蕭龍友搭脈診治,但沒開藥方,他診斷結果:病根在肝臟,但是已病入膏肓,無湯藥可治!果不其然,沒多久孫先生去世後,西醫解剖遺體,發現肝臟有硬塊,斷定為惡性腫瘤。可見蕭龍友診斷之準。

1926年,中國著名學者梁啟超先生,因便血住進協和醫院。西醫影像上發現其腎臟有陰影,需要手術治療。但蕭龍友診斷是糖尿病,不需要手術,宜服湯藥慢慢調理。

但梁啟超是維新變法的倡導者,留過洋,思想激進,不相信中醫,最終在協和醫院做了腎摘除手術。術後病理分析,發現摘除的腎臟完好。

這是典型的西醫誤診,梁啟超去掉一個腎後,身體越來越虛,幾個月後病逝。而蕭龍友精湛的醫術則因此傳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慕名找他看病的人越來越多。蕭龍友的家每天被患者擠得滿滿的。

梁啟超追悼會

出乎大家意料的是,能斷人生死的蕭龍友此時並不是專職醫生,而是一名官員,那麽他是怎樣走上行醫道路的呢。

2 孝母學醫,自學成才

1870年,蕭龍友出生在四川三台縣的耕讀家庭,父親曾做過縣令。蕭龍友從小熟讀四書五經,詩賦名帖,深受祖輩喜愛。

蕭龍友的母親體弱多病,患有「血崩」之癥,少年蕭龍友便經常替母抓藥,久而久之,便喜歡上了中醫。

在別的小朋友嬉鬧玩耍時,蕭龍友為治好母親的病,翻遍家裏所有醫書,閑暇之余到藥鋪請教長輩,辨識各種藥材。

蕭龍友20歲時考入成都尊經書院讀詞章科,但他更致力於經學致用,蕭龍友在這博覽群書,讀了大量的醫學著作,為後來步入醫務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3 名震四川

1892年,四川霍亂流行,僅成都每天死亡人數達8000人,幾乎家家都有死人,戶戶有哀嚎,滿大街都是白布蓋著的死屍。店鋪緊閉,街上無人行走,整個城市陷入一片死寂。

醫生們都害怕傳染,不敢治療。22歲的蕭龍友看著滿大街的屍體,心痛不已,於是在別人都唯恐避之不及的情況下,他挺身而出,逆流而上,與另一位有愛心的中醫陳蘊升一起,熬制湯藥,然後背著藥箱沿街免費發放,挽救了數不勝數的瀕死病人,終於治止了這場瘟疫。

蕭龍友也因此名聲鵲起,百姓為感謝二人,尊稱他們「萬象生佛」。

但蕭龍友沒有因此成為一名醫生,而是參加了科考,去考取功名。

4 亦官亦醫

1897年,27歲的蕭龍友考中丁酉科拔貢,殿試後任八旗教習,他邊教書,邊治病救人,還認識了很多京城醫生。後來他離京去山東,先後任濟陽、淄川等知縣。

八國聯軍撤走後,慈禧認識到大清的落後貧弱,便推行新政,在山東建立高等學堂,蕭龍友親自編撰教材,制定章程,並充任教習。有時出巡為百姓治病,民間傳為好官。

5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

1914年,蕭龍友奉調入京,任農商部參事,實業債券局總辦等要職。他雖身在官場,但一直沒放棄對中醫的研究,並義務治病救人。還被聘為考試中醫襄校委員,並取得醫師資格證。

蕭龍友宦海沈浮多年,一直覺得以己之力不能救民於水火,不如做一名醫生,反而能救更多人。於是在1928年國民政府南遷時,53歲的蕭龍友留在了北京,棄官從醫。在西城建立「蕭龍友醫寓」,掛牌行醫。「不為良相,便為良醫」。

蕭龍友精湛的醫術早已家喻戶曉,北京各界聽說他在北京開館治病救人,無不歡欣鼓舞,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都找他看病。

6 為保護中醫,辦學傳承

1929年,汪精衛在南京「廢止舊醫」,中醫面臨失傳,蕭龍友得知後,約孔伯華和施今墨,聯絡各地名醫到南京請願,當時汪精衛的嶽母正好病重,西醫久治不愈,而施今墨只用一副湯藥便讓她痊愈,汪精衛才復原廢止中醫的決定。

風波過後,中醫危亡的意識刻在蕭龍友的腦子裏。他認為想讓中醫發揚光大,其根本在於人才和傳承。

於是蕭龍友與孔伯華自籌資金,在北京建了「北平國醫學院」,培育中醫人才。蕭龍友和孔伯華輪流坐診,診金全部資助學院和貧困學生。

盧溝橋事變後,日軍要求學院與他們合作,互相學習交流,實質想讓學院為日方辦事。蕭龍友說:「寧可關掉學院也不給日本人做事。」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彰顯了他民族大義。

學院辦了15年,其間為國家培養了上百名優秀中醫人才。

7 為醫者,德為本

蕭龍友關掉學校後,在家坐診,治病救人,他有一顆仁愛之心,他的方子都是最便宜的藥,小方見大成效,他主張藥食同源,不是大病,建議患者飲食調理,讓所有人都看得起病。碰到實在困難的,分文不取。

蕭龍友的孫女,中醫教授肖承棕說,一次蕭龍友早晨出診,見一女子蹲在家門口大槐樹下。中午回來時,那女子還在大槐樹下蹲著,蕭龍友覺得不對勁,上前見她很痛苦的樣子,把她帶回醫館。

蕭龍友大發雷霆,用拐棍戳著地板喊:「這麽大人,在門外蹲半天,你們竟不聞不問,醫德何在?」

蕭龍友給那女子看後,煎藥給她服下,癥狀漸漸轉輕。

蕭承棕說,蕭老性卻雲和,這是她見過的唯一一次發火,卻是為了一個不認識的人。

8 晚年立遺囑獻寶

新中國成立時,蕭龍友已是8旬老人,但他依然為中醫奔走。他被選為兩屆人大代表,在人代會上,他建議設立中醫學院。根據他的建議,國家先後建立4所中醫學院,為中國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

蕭龍友不固守陳規,他尊重西醫,他說取彼之長補己之短,中西醫結合才能使醫學不斷向前發展。

蕭龍友喜歡收藏,自己也擅長書法,筆峰剛勁有力。蕭老看病都是自己寫藥方,一段時間很多人高價收購蕭老的藥方,當書法作品裱起來。

老先生90歲去世,生前曾立遺囑,將所有珍藏全部獻給故宮。其中有宋代瓷器,有名貴字畫,共計148件。

蕭龍友一生經歷傳奇,做過大清的知縣,當過民國的官,還是新中國的人大代表。他一生都在研究中醫,傳承中醫,他著的【天病論】【現代醫案選】等多部醫書,至今還是中醫學院必修課,他為中醫事業做出巨大貢獻,不愧為京城四大名醫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