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被李時珍稱為「補藥之長」,也有補氣之聖藥的美稱,具有升陽舉陷、補脾肺氣、利尿消腫、益衛固表、補血活血和托毒生肌等功效。
但網上卻有說法稱:黃芪傷腎,不少人還現身說法,說自己喝了一段時間的黃芪水後,泡沫尿便多了,去醫院一檢查發現是「尿蛋白」和輕微腎損傷。那黃芪還能吃嗎?
一、黃芪長期泡水喝傷腎,這是真的嗎?
黃芪的藥用歷史已有2000多年,在中醫處方中經常能看見黃芪的身影,且一般都是挑大梁的角色。那現在說黃芪傷腎,難道這麽多年來我們都用錯了嗎?
其實只要正確使用黃芪就不會損傷腎臟。 中藥典籍中記載黃芪性平緩而味甘,無毒性, 現代研究也暫時沒有黃芪腎毒性方面的研究報道。
在中醫治療中, 黃芪還是治療腎病水腫的常用藥。 黃芪可以降低IL-1、IL-6、TNF-α等相關致炎因子,減輕腎臟免疫炎癥反應,幫助降低蛋白尿以及延緩腎臟的纖維化,從而保護腎功能和控制肌酐。
但要註意的是, 腎病屬濕熱、陰虛、熱毒熾盛患者服用黃芪可能會有毒副作用, 因而要禁用黃芪。即使因疾病需要用到黃芪,也不可單獨大量使用,且必須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陰虛者
陰虛者常有 口幹欲飲、手腳心發熱和潮熱盜汗 等癥。而黃芪性甘溫,能助熱,陰虛者若服用黃芪易加重陰虛之癥。若要用黃芪,也應搭配玉竹、麥冬或石斛等滋陰藥物。
濕熱者
濕熱者會有 口幹口苦、小便短赤、大便幹燥或粘滯、面紅耳赤 的表現,舌象多為紅色,舌苔黃膩。黃芪是溫性藥物,濕熱者服用易加重濕熱之癥。
熱毒者
熱毒者常有膿毒感染,比如 急性闌尾炎、化膿性扁桃體炎、腹膜炎或皮膚瘡瘍初起 時。若熱毒者服用黃芪,可能會加重熱毒癥,延緩疾病康復時間。
二、黃芪和人參有何區別?長期喝或有4個好處
黃芪和人參一樣屬於補氣良藥,但兩者還是有區別的。 人參大補元氣,回陽救逆, 更適合休克或虛脫等急癥,而 黃芪以補虛為主, 可用於言語低弱、體衰日久或脈細無力者,具有固表斂汗、補氣升陽和利水消腫等功效。
黃芪是百姓經常用以食療的中藥之一,民間有 「常喝黃芪湯,防病保健康」 的說法。合理食用,將獲得4個好處。
益氣固表: 生用黃芪可益氣固表、脫毒生肌和利水消腫,對於盜汗、自汗、浮腫、潰久不斂或癰疽不潰等癥有效。
補氣養血: 蜜炙黃芪是養血補氣益中的良藥,對於脾虛泄瀉、氣虛血虛、氣衰和內傷勞倦有療效。
養顏美容: 黃芪可改善皮膚血液迴圈和營養情況,能夠調節氣血,有美容養顏的功效。
增強身體免疫力: 黃芪所含的微量元素豐富,比如葉酸和胺基酸等,適當服用可增強免疫力,同時增強脾臟功能與代謝能力。
不少高血壓患者也經常會飲用黃芪水,想要降血壓。但這可能事與願違,科學研究表明, 黃芪對血壓有雙向調節的作用, 一般輕用(15g以下)會導致血壓上升,重用(30g以上)可降壓。
三、黃芪不會傷腎,真正傷腎的是這4種中藥
合理用黃芪的確不會損傷腎臟,但有些中藥的確可能造成腎損傷。比如馬兜鈴有致癌性和強烈腎毒性, 目前大部份含有馬兜鈴酸成分的中藥,已被多個國家明令禁止使用。
而除了馬兜鈴以外,還有四味中藥也容易損傷腎臟健康,應當註意,切莫自行服用:
1.含生物堿類
含雷公藤生物堿的中藥 都存在三萜類化合物這一成分,可引起腎小管壞死以及腎臟間質纖維化,會導致急性或慢性腎衰竭,比如雷公藤片以及昆明山海棠等。一般含雷公藤生物堿的中藥主要用於風濕免疫性疾病的治療。
2.礦物類
礦物類中藥多含有砷、汞等重金屬元素,很容易在腎臟累積,易造成腎臟氧化應激反應和細胞雕亡,導致急性以及慢性腎衰竭,比如 朱砂、雄黃 等。
3.動物類中藥
魚膽、水蛭和蜂毒、蜈蚣 等都屬於動物類中藥,因含有毒蛋白、溶血素和神經毒素等,可能引起腎小管、腎小球損傷,繼而導致急性或慢性腎衰竭。
4.植物類中藥
巴豆、檳榔、牽牛子和山豆根 都是植物類中藥,因含有馬錢子堿和番木鱉堿(士的寧)等生物堿,可能會抑制體內某些酶的活性,影響電解質的平衡,也很容易導致急性或慢性腎衰竭。
雖然藥物能治病,但是藥就會有三分毒,無論西藥亦或是中藥,只有正確使用才能事半功倍,而錯誤使用只會適得其反。所以大家千萬不要盲目服藥,在服用藥物前要確認自己的病癥是否合適,最好還是咨詢醫生並問清楚「我可以服用嗎?」。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