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與共和國同齡的醫者④|王育琴:親眼見證中國醫療水平翻天覆地變化

2024-10-05健康
受訪者簡介:王育琴,1949年出生,1975年12月畢業於北京第二醫學院醫療系。1976年1月-1982年8月鐵道兵第十師醫院軍醫。1982年8月起歷任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兒科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醫務處幹事、副主任;藥劑科主任、主任藥師;首都醫科大學教授。曾擔任中華醫學會【藥物不良反應雜誌】總編兼社長,中國藥理學會藥源性疾病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曾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北京市衛生局技術改進三等獎等。
2024年6月,王育琴出席「第五屆中國醫療機構藥事管理質素大會」。受訪者供圖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邱越)「我是在五星紅旗下成長,眼看著我們的國家一步一步發展起來的那一代人。」出生於1949年的王育琴在她50余年的職業生涯中,經歷了多次身份轉換:兒科醫生、主任藥師、【藥物不良反應雜誌】總編……「我親眼看著中國醫療狀況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尤其在基層,老百姓的就醫獲得感有了明顯提升。」
上世紀60年代末,王育琴作為北京知識青年,到陜西省延安市黃陵縣下鄉插隊,在那裏,她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了老百姓看病就醫的不易。
王育琴至今都忘不了1969年1月那個寒冷的冬天。當天一位知青突發哮喘,手邊卻沒有任何藥物,要就醫,只能去15裏(7.5公裏)以外的公社衛生院或者25裏(12.5公裏)以外的縣醫院,而且那時從村裏去縣城甚至都沒有一條像樣的公路,王育琴和村裏幾位青壯年老鄉只能使用「架子車」,沿著被大雪覆蓋的山路,拖一段扛一段地把病人送到了縣城。
「那時村裏一個醫生都沒有,缺醫少藥是常態,村民們常常是小病扛一扛就拖成了大病、重病,甚至死亡。也正因為看到了這些,我開始有意識地去找一些醫書來學習,這可能就在冥冥之中為之後成為一名醫生埋下了伏筆。」王育琴說。
1976年,王育琴在青藏高原當軍醫。受訪者供圖
彈指間幾十年過去了。2024年9月12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雷海潮在新聞釋出會上介紹,92%的縣級醫院已經達到二級以上醫院的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縣域醫療機構也大力幫扶城鄉基層,比如幫扶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形成了一級幫一級、上級幫下級的良性互動局面。
「現在基層缺醫少藥的問題的確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病人的可獲得性和可負擔性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尤其基層的變化是最明顯的。」王育琴還拿自己舉例,「我平常看個小病開個藥,就去我們家門口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離家走路5分鐘,什麽藥都有,一直到晚上10點都有人上班,非常方便,這可是過去想都不敢想的。」
現在王育琴「退休不退崗」,仍然還在為中國合理用藥、安全用藥的問題發揮自己的余熱,她說:「跟幾十年前相比,中國目前合理用藥的問題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但仍然還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我所希望的就是所有患者都能吃對藥、吃好藥,盡可能減低藥物對患者的傷害,這也是我曾經作為一名主任藥師的職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