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黃勁松:時刻準備創造「心」奇跡

2023-11-30健康

心臟的每一次跳動都是生命的舞蹈。當各種心臟疾病進展到終末期便會引發心力衰竭,心臟無法繼續將血液泵進血管、運輸至全身,死亡也隨之降臨。

在廣東省人民醫院心外科終末期心血管病專科,聚集著來自全國各地的心衰患者,他們大多與疾病鏖戰多年,嘗試過各種治療方法,如今生存期不超過半年到一年。心臟移植是以往唯一的最後手段。

在這片灰暗、沈重的戰場,省醫心外科行政副主任、心臟移植專業學科帶頭人黃勁松是一抹明亮的顏色。常年打棒球,讓他高大的身材顯得更加魁梧,給人天然的安全感;昂藏外表下還有細膩如水的心思,潤物無聲的關懷敲開患者緊閉的心門,幽默風趣的談吐喚起病房裏久違的笑聲,鼓舞著更多人重拾對生活的熱愛與向往。

更多的信任來自其深厚的實力。與心血管疾病廝殺30余年,黃勁松一路過關斬將,熟練掌握成人先天性心臟病、冠心病、瓣膜病、心臟腫瘤、心室輔助迴圈、心臟移植、心肺聯合移植的外科治療術式,每年開展相關手術400余例。

如今,專註於心臟移植及輔助治療的他,更多時候駐守在保衛生命的最後一道關卡,隨時準備將死神拒之門外。

一場與死神的賽跑

手術室內,12歲的小康緩緩閉上雙眼,計時器開始跳動,又一場生死大考正式開啟。

10年前,一次檢查中,小康被診斷為罕見的「鏡面人」(全內臟反位),且存在嚴重的心臟發育異常。當地醫生透過先天性心臟病矯治手術,成功讓小康活了下來,但他的血氧飽和度只能維持在較低水平。

不久前,小康又出現了胸悶氣喘等現象。到省醫檢查發現,他不僅全心衰竭嚴重,還因為肺動脈血液反流進一步加重缺氧,血氧飽和度不斷下降,命懸一線。全院MDT會診判斷,小康只剩下最後一條生路——心臟移植。

可這談何容易。即便等到合適的心臟,橫亙在生死之間的還有兩座高山。

小康天生心臟畸形,不僅位置異於常人,解剖結構也不一樣,又是二次心臟手術,胸腔粘連十分嚴重,心臟周邊長出許多側支血管。想要切除病變的心臟,必須一點點剝離其他組織,猶如從重重包圍的引線中精準拆彈,對技術和專註力都是極大的考驗。

還有更大的難題。「捐獻者的心臟是正常的,移植給‘鏡面人’不是簡單地翻個面,還需要考慮血管連線是否合理合適。」黃勁松說。同時,全內臟反位讓小康的胸腔左側沒有足夠的空間,也沒有心包等組織承托心臟,只能繼續放在右側,這意味著大部份手術操作都要反著做。

困難重重,但黃勁松和他帶領的心臟移植團隊有足夠的底氣直面挑戰。

憑借著多年經驗,黃勁松輕柔而利落地分離粘連、遊離各大血管,成功跨過第一道難關;借助三維重建技術系統,團隊在術前為新心臟找到合適的位置並在術中實作精準導航……從白天到黑夜,這支往常完成心臟移植僅需約5個小時的精銳部隊,此次整整奮戰了14個小時。

回報是豐厚的。術後,小康各項身體指標恢復迅速,常年烏黑的嘴唇也逐漸紅潤。「十多年裏,第一次看見他的手指甲不是紫青色。」母親難掩激動,拉過孩子的手摩挲一遍又一遍。

過去數年,如此直面死神的心臟移植手術,黃勁松已累計參與200余例——2019年成為委省共建國家心血管病區域醫療中心後,省醫承擔著大量區域內轉診的危急重心血管病、心臟病患者救治任務,每年完成心臟移植手術五六十例,累計手術量及年均手術量均在全國心臟移植註冊登記系統位列前3,躋身全球前十的心臟移植中心。

▲正在開展心臟移植手術的黃勁松(右)

來自五湖四海的患者持續湧入,治療的難度也不斷重新整理。黃勁松需要面對的,不僅有發生概率百萬分之一的「鏡面人」,還有諸多前所未有的挑戰。

61歲的李伯發生急性主動脈夾層,而且夾層撕裂累及心臟,隨時可能因大出血死亡。同時,由於此前已經做過兩次心臟瓣膜置換手術,此次發病後,左室射血分數驟降,心臟也瀕臨罷工。

兩種致命威脅狹路相逢,讓治療格外棘手。綜合評估後,黃勁松決定開展心外科難度最高、最復雜的心臟移植和主動脈夾層一站式手術。此前全國報道的相關案例僅有3例,其中1例便是在省醫完成。而李伯這樣開展過多次手術、病情更為復雜的患者,尚屬首例。

在團隊的密切配合下,李伯進入「假死」狀態僅7分鐘便成功開通血管,大大減少並行癥,心臟移植手術也同步進行,實作供心冷缺血時間明顯縮短。術後僅半個月,迎來第三次新生的李伯便自行走路回家了。

「作為終末期心臟病的主要治療手段,心臟移植技術已經相當成熟。」黃勁松說。挑戰在於,患者大多情況危急、病情復雜且經歷過多次手術,身體條件各有不同,而心臟移植是一場隨時開始的生死接力賽、障礙賽,留給醫生思考和準備的時間非常有限。

醫學上,器官從被灌入低溫保護液、取下,到植入受體體內、恢復血液灌註的時間被稱作冷缺血時間。

缺血時間越長,器官質素及預後越差,而心臟耐受冷缺血時間上限僅6~8小時。這意味著,面對諸多意想不到的困難,醫生不僅要迅速作出正確判斷,嚴格精確進行每一步操作,還要分秒必爭,將對患者身體的損傷降至最小。

黃勁松和團隊不僅沒有被困難困住,反而不斷取得成功——截至2023年6月,全院心臟移植30天記憶體活率超過95%,一年記憶體活率超86%;移植後生存時間最長的患者已經超過20年,至今身體康健。

一把沈重的手術刀

多年奮戰在心臟移植一線,黃勁松深知,手中的柳葉刀看似輕巧其實重若千鈞。「心臟移植的手術刀下有三條人命。」他說,一是心衰患者,二是供體心臟捐獻者,三是同樣在排隊等待心臟救命的另一位患者。

為了拿起這把手術刀,從正式邁入醫學殿堂到主刀首例心臟移植手術,他一步一個腳印,堅定前行了20余年。

1985年,黃勁松考入中山醫科大學(現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時,對新校園已經非常熟悉——他是廣州人,中學在一路之隔的執信中學就讀,放學後最大的樂趣就是去看大學生打棒球。這項當時還很新奇的運動,讓年少的黃勁松頗為著迷,甚至成為吸引他填報這所學校的原因之一。

學醫之後,他發現,棒球運動與外科手術有諸多相似之處,都充滿了團隊協作的魅力。尤其是在心外科實習時,看到主刀醫生不僅自己有條不紊地進行高難度操作,還能同步指揮、協調手術室內20余位醫護人員,彼此透過站位、手勢、眼神默契配合,高效完成復雜的心臟手術。這讓他深受震撼,也堅定了奮鬥方向。

1991年,黃勁松進入廣東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攻讀心血管外科碩士,後來又攻讀了博士學位,正式踏上「救心」征途。

臨床上,心衰患者的治療方案是步步推進的。開展心臟移植之前,往往已經透過藥物治療、支架、搭橋等各種診療手段來延緩癥狀。而開展終末期心臟外科治療的醫生也需要一並成長,了解並掌握各類心外科診療術式。黃勁松也不例外。

2001年,為了學習冠狀動脈搭橋手術,黃勁松前往北京阜外醫院中科院心研所進修一年;隨後又申請臨時執照,在每年開展近2000例冠脈搭橋手術的澳洲悉尼皇家北岸醫院工作一年。這讓他既能深入學習國內外先進的治療技術和理念,也得到了高強度實戰訓練。回國之後,他便開始主攻冠心病、瓣膜病,這也是發展到末期需要心臟移植的常見疾病。

與此同時,他也在逐漸走近那顆珍貴的心臟。1998年,省醫完成首例心臟移植手術時,黃勁松已參與前期試驗。後來,他成為取心團隊的主刀醫生,對供心是否適合移植第一時間作出判斷,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2015年,當他作為學科帶頭人站上手術台時,心臟移植的每個環節都已爛熟於心,遇到各種問題如何應對也胸有成竹,這也是其手術保持高成功率的原因之一。

在他的病房,更多遺憾來源於供體稀缺。心臟移植在配型方面有嚴格要求,中國終末期心衰患者接近百萬人,每年成功開展的心臟移植手術僅500~600台,許多患者只能在等待中離世。尤其是嬰幼兒,即便在器官捐獻量全國靠前的廣東,也很難等到體型、血型等匹配的心臟。

為了延續這些剛啟程的生命,握穩手術刀的黃勁松決定再進一步——挑戰移植紅線,擴大供體來源。

2020年,抓住嬰幼兒體內免疫機制尚不完全的「漏洞」,黃勁松率領團隊為一名9月齡的嬰兒開展了全國首例ABO血型不相容的跨血型心臟移植手術。一年後,團隊「故技重施」,成功為5個月的B型血小樂,植入了A型血捐獻者的心臟。

成功重新整理的還有體重差紀錄。2020年,由於患者病情危重等不及體重相近的供心,黃勁松團隊嘗試將體重60公斤捐獻者的心臟植入體重僅8公斤的幼兒體內,術後11天,這顆心臟漸漸變小,主動適應了「新家」,患兒成功撤離人工心肺機。這台手術創造了全國心臟移植最大供受體體重差的紀錄。

從舉輕若重,到舉重若輕,憑借一個個精彩的本壘打,黃勁松在無影燈下的賽場贏得了滿堂喝彩,還出任了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機械迴圈支持分會常務委員、廣東省胸部疾病學會心肺移植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醫學會器官移植學分會副主任委員等重要職務。

他身後的隊伍也在持續壯大。過去,成為一名符合資質的心臟移植醫師,除了出國進修,只能遠赴華北或華中地區學習。而現在,得益於2020年省醫成為華南地區唯一一家心臟移植醫師培訓基地,越來越多華南地區三甲醫院的外科醫師有機會接受規範化培訓,共同推動心臟移植事業高質素發展。

一顆鋼鐵做的心

隨著科技發展,他又在醫工融合領域開始新一輪攀峰,不斷拓寬生命的邊界。

2022年1月,黃勁松團隊將一顆只有拇指大小、90克重的人工心臟成功植入54歲的伍姨體內。不久後,這位生命垂危且不適合心臟移植的重度心衰患者,就可以自己去市場買菜做飯了。

伍姨不是唯一的幸運者。在她之前,省醫已經在臨床試驗中將兩代人工心臟植入患者體內;在她之後,又有一位患者成功植入這款全球體積最小、重量最輕的第三代左心室輔助裝置。

「人工心臟為終末期心衰患者提供了新的選擇,是未來的發展趨勢。」黃勁松說。不同於傳統換心手術,人工心臟是為原有心臟植入一個「泵」,幫助罷工的心臟將血液從左心室運輸到主動脈,目前在臨床上主要套用於三個方面:一是讓等待心臟移植的患者過渡使用,二是為急性心衰患者暫時使用,三是為心衰患者提供長期替代。

相比常規心臟移植,人工心臟有諸多優點,例如患者無需終身服用抗排異藥物,接受抗凝治療並定期做好隨訪即可;服役時間也很長,在技術套用更早的海外,攜帶人工心臟的患者最長已經存活十余年。但同時,中國人工心臟的實踐仍在起步階段,從臨床試驗到正式上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為了推動這項延續生命的事業,黃勁松深度參與了第三代人工心臟的臨床註冊試驗,為設計與植入方式改進提出專業建議。2023年8月,在他的支持下,心臟移植團隊又一次創造高光時刻——成功完成華南地區首例全球最小、最輕全磁懸浮人工心臟小切口植入。

▲2023年8月,黃勁松團隊成功完成華南地區首例全球最小、最輕全磁懸浮人工心臟小切口植入

如今,作為心臟移植領域的知名專家,黃勁松翻越重山,仍不知疲倦。

不竭動力的源泉,在紀錄片【生活萬歲】中可見一斑。那一天,攝制組走進他所在的手術室,將鏡頭對準了心臟移植患者尚未縫合的胸腔——溫熱的血液重新灌註,一顆裸露的心臟開始有力地跳動。這段直白的畫面迸發出強勁的生命力,讓許多人熱淚盈眶。

「棒球也好,心臟手術也好,可能經歷數萬次的練習才能獲得成功,但這份全力拼搏的感動千金不換。」黃勁松說,他在年少時便對此心生向往,如今依然深深著迷,宵旰攻苦,只為時刻準備創造「心」的奇跡。

(文中患者均為化名)

歡迎訂閱2023年【人之初】雜誌

▼▼▼

記者 | 陳湘婷

編輯 | 程橙 蘇軒寧 責編 | 張秀麗

來源|本文正選於【人之初】雜誌,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廣東衛生線上全媒體團隊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