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警惕!這種精神疾病比抑郁癥更嚴重,青春期多發,誤診率高

2024-03-29健康

兩年前,【杭州男子從殯儀館打來電話:能不能寫寫我們的天才兒子】一文讓金曉宇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他是一名雙相情感障礙患者,透過自學外語,轉譯了20多部英語、日語、德語作品。歷史上,梵高、貝多芬、海明威等名人都是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因此這種病也被稱為「天才病」。

「雙相」是不是容易出「天才」?還是「天才」容易得精神病?

明天(3月30日)是世界雙相情感障礙日,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陳俊教授告訴新民晚報記者, 相比抑郁癥、焦慮癥,雙相情感障礙(又稱為躁郁癥)對大眾來說比較陌生,其實,這是一種自殺率極高的心理疾病,好發於年輕群體。 但由於社會對於該病認知率低,常常覺得是患者「任性」,直到他企圖自殺才被發現。

又抑郁又躁狂,情緒如同過山車

「時而情緒高漲,覺得自己天下無敵;時而消沈沮喪,對什麽都提不起興趣。"陳俊說,這種「情緒過山車」對於普通人來說很難理解,而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卻經常會在這種情緒的兩極之間搖擺。

35歲的小米有穩定的職業和幸福的家庭,但她受雙相障礙困擾好幾年了。「第一次來看我的門診,是因為躁狂發作。」陳俊說,小米有陣子經常生氣、跟丈夫吵架、一言不合就開懟同事,無法自控的情緒嚴重影響了工作。

吃了藥,小米很快就恢復了,回到工作崗位後,不論是能力還是社會功能都沒有受到影響,沒人知道她是一名精神病患者。「後來,她就擅自停藥,想不到幾個月後,抑郁的情緒又找上門,由於無法正常工作,她被調離了原崗位。剛開始她很配合治療,又好了起來。但後來,她又一次停藥,導致情況愈發糟糕,再次發作了躁狂。「

雙相障礙的復發率是很高的,75%-80%的患者都會再次發作。 」陳俊告訴記者, 雙相障礙屬於發作-緩解性疾病,大部份患者可以透過各種治療手段達到穩定,少部份幸運的患者可以痊愈。 通常, 第一次發作且達到臨床緩解的患者,維持治療時間應該在6個月到1年左右;第二次發作主張維持治療至少3-5年;如果發作次數多達三次及以上,患者應該全病程、長期維持治療甚至終身服藥。雙相障礙患者的自殺風險、自殺死亡率遠高於普通人群,也高於抑郁癥患者。 研究統計,43%的雙相障礙患者存在自殺意念,21%有自殺計劃,16%在過去的1年裏出現過自殺行為,6%-7%的雙相障礙患者因自殺而死亡。所以,他們需要維持治療以預防復發。

發病高峰集中於青少年時期

雙相障礙確切發病原因尚不清楚, 研究提示有遺傳、神經生化、社會心理的因素對疾病發生發展有重要影響,遺傳率約為 60%-80%。童年期創傷、應激、負面事件等也與發病有關。

但與其他精神疾病不同的是, 雙相障礙首次發病多在青春期晚期和成年早期,總體平均發病年齡為15-19歲。 這是由於青春期至成年早期是一個社會、情感和認知快速發展的時期,學業壓力、家庭因素、人際關系處理等問題接踵而來,因此患病風險也隨之增加。

然而,15-19歲的孩子出現叛逆屬正常現象,怎麽區分青春期的叛逆是不是雙相障礙呢?陳俊提醒: 有家族史的人要多關註,特別是青少年時期。如果孩子「擺爛」或「任性」經常交替出現,且時間較長,程度超出正常的「鬧情緒」範圍,就要引起重視了。

16歲的小童是從外地趕來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看病的。面診的時候,她的神情木訥,一言不發。父親先開口了:「孩子情緒很低落,開心不起來,學習能力變差,還總說活著沒意思。」女兒表現出了很典型的「抑郁」癥狀,但是她卻在當地被診斷為雙相情感障礙。陳俊仔細回顧她的病史,發現她在住院治療期間躁狂的狀態的確比較明顯,因此,當地醫院的診斷是準確的。

雙相障礙常起病於青少年時期,首次就診誤診率很高,容易被當作抑郁癥對待。 很多家長聽說孩子得了雙相障礙都不了解,也很難接受。」陳俊說,抑郁癥只有抑郁發作,而雙相障礙是既有抑郁發作,也有躁狂或輕躁狂發作。

小童的發病可能與原生家庭與學校環境都有關。休學後,她認真接受治療,病情控制得不錯。後來,父親提出不如去外國學習,換個環境生活。小童就這樣去了外國留學。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小童正視自己的疾病,積極調整生活狀態和情緒,增加營養和體育鍛煉,一直到大學畢業,都沒有再嚴重發作過。

不久前,她回國探親,再次來到陳俊的門診,向曾經「拯救」自己的醫生表示感謝。「陳醫生,我今年碩士畢業了!老實說第一次來的時候,我都覺得自己沒救了!」

雙相障礙不等於「天才病」

3月30日是著名畫家梵高的生日,梵高長期受雙相情感障礙疾病的折磨,透過藝術創作抒發自己的痛苦和感受。最終,他以自殺方式結束了生命。所以後來這一天被命名為「世界雙相情感障礙日」。也有人將這種病稱為「天才病」。

盡管從專業的數據統計來看,天才並不意味著精神疾病,但確實有研究表明,雙相障礙的患病率與高創造力有一定相關性。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碩士研究生張浩楠告訴記者,作家、詩人等創造性人才的精神疾病患病率較普通人群高,他們往往具有更多的精神病性特質,尤其是心境障礙類疾病,傾向於雙相障礙。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發現,創造力與精神疾病之間有共同的遺傳基礎,所以雙相障礙被稱為「天才病」也有一定的相關證據支持。

然而, 「天才」與「雙相情感障礙」之間沒有必然聯系,不能過度美化雙相障礙,從而給患者帶來新的心理負擔。 陳俊說,大多數雙相情感障礙患者,並沒有因此而變成「天才」,反而是他們的生活因為這種病受到了嚴重影響。

今年是「雙相情感障礙日」被引入中國的第十年,陳俊和團隊這些年也在努力透過科普讓公眾了解這種疾病,減少社會對它的汙名化,減少患者本身的病恥感。在他看來, 社會的理解和家庭的支持正是患者重新回歸社會、走向正常生活的重要力量。

新民晚報原創稿件

記者:左妍

編輯:倪彥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