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邊「聊天」邊找腫瘤!患者開顱手術中被醫生喚醒

2024-03-30健康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王寧)「患者經過手術後,腫瘤病變已切除。我們又對患者進行了溝通交流和肢體測試,語言功能和肢體運動功能正常,目前恢復良好。」3月28日,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三病區主任、主任醫師匡衛平在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采訪時表示
「您看下這個圖片認識這個水果嗎?這是什麽水果呀?」3月26日,在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手術室,患者田阿姨正在接受一場開顱切除顱內腫瘤病變手術,匡衛平拿著一副印有西紅柿的卡片,跟田阿姨邊進行「聊天」測試,邊進行手勢指導。
匡衛平(中)在跟患者田阿姨交流。受訪者供圖
據匡衛平介紹,3月初,湖南的田阿姨(化名)語言和認知功能受到影響,有時知道水果可以吃但認不全,或者忘記家人名字。於是來到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就診,經醫生檢查確診為左顳頂葉占位,考慮腫瘤性病變。
「因為患者的腫瘤病變位於語言功能和肢體運動功能區,手術難度大。如果手術損傷到功能區,患者術後可能出現失語、偏癱等並行癥。」匡衛平告訴記者,家屬和醫生都希望能在保留語言和肢體運動功能前提下,切除腫瘤病變。因此經醫院神經外科、麻醉科、手術室、電生理監測團隊多學科會診,最終決定為田阿姨實施「術中喚醒」的開顱切除顱內腫瘤病變。
患者進行開顱手術,為什麽中途還能被喚醒聊天?
通常情況下,開顱手術多是在全麻狀態下進行,患者依靠機器維持呼吸,術中無法與醫生互動交流。而「術中喚醒」麻醉是在喚醒前15分鐘,停止使用誘導麻醉藥物,在患者清醒狀態下與醫生配合完成神經功能測試和指令動作,甚至語言交流。
「透過‘術中喚醒’的常規交流測試,可以精確判斷切除哪些腫瘤病變,從而降低患者術後發生失語或偏癱的並行癥機率,最大範圍保全患者的語言和肢體運動功能。」匡衛平表示。
3月26日,手術歷經4小時,其中患者「術中喚醒」測試時間持續近1個小時,田阿姨配合醫生指令完成測試,醫生也切除了腫瘤。「在測試中,我們會觀察患者手腳活動情況、是否麻木、並讓她做一些握手等手勢。還會拿圖片讓患者辨識辨認,問她是哪類水果。」
對於患者而言,接受「術中喚醒」手術需要勇氣。為確保術中與患者保持良好的溝通,避免面對手術實況患者不會出現焦慮和害怕。匡衛平表示,「我們團隊在‘術中喚醒’有著豐富經驗,近期也成功實施了較多此類手術,成效顯著。因此在手術前期,我們跟患者進行了充足的心理輔導,溝通解釋術中的註意事項,也得到了家屬和患者的充分支持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