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中國腫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識(2024)】(直腸癌)

2024-04-11健康
一、流行病學
觀點 1:直腸癌發病率男性高於女性,城市高於農村。
男性全年齡段的直腸癌發病率均高於女性。據2022年世界衛生組織的癌癥統計數據,全球範圍內,結直腸癌在男性、女性中均是第三好發的腫瘤類別。據國家癌癥中心釋出的2022年中國惡性腫瘤疾病負擔情況數據,在中國,結直腸癌是男性第二好發的腫瘤類別,是女性第四好發的腫瘤類別。 直腸癌在不同地域發病率不同,城市遠高於農村,具體可能與如下因素有關:(1)城市和農村的飲食習慣有結構性不同。城市居民的飲食習慣更接近高脂肪、低纖維的西式飲食,從而增加患直腸癌的風險;(2)相較經濟欠發達地區,直腸癌更好發於經濟水平發達的地區;(3)城市居民更有可能出於工作等原因而長期久坐、缺乏運動,增加了患直腸癌的風險。 觀點 2: 中國直腸癌與結腸癌發生率接近1:1,中青年結直腸癌患病占比高。
在中國,結腸癌和直腸癌的發病率幾乎相等,低位直腸癌所占比例高,占直腸癌總發生率的60%—75%。 近年來,結腸癌的發病率增高,直腸癌占結直腸癌總體比例有降低趨勢。 中國中青年結直腸癌患者占比高,約10%—15%,且呈增加趨勢。 觀點 3: 直腸癌病因可能與飲食、環境、遺傳等多因素相關。
直腸癌的確切病因不清,是一種與生活方式、遺傳、環境等因素密切相關的癌癥。 遺傳方面,10%—20%的直腸癌患者具有陽性家族史,其風險取決於受影響親屬的數量和程度以及直腸癌的確診年齡。5%—7%的結直腸癌患者與遺傳性結直腸癌症候群象關。 環境與飲食方面,紅肉和腌制食品的攝入、過多乙醇攝入、吸煙以及肥胖等因素可能會導致直腸癌的患病風險增加。 觀點 4: 采取健康生活方式可有效降低直腸癌的發病率。
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合理平衡膳食,減少紅肉類及腌制品攝入,註重植物性飲食,增加粗糧蔬菜水果攝入,根據排便狀況來調整飲食,限制酒精飲料。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積極鍛煉,保持健康體重;養成良好作息時間;戒煙。 減少環境致癌因素接觸,如化學、物理、生物等致癌因素。 二、預防與篩查篇
觀點 1: 預防直腸癌需保持健康飲食及生活方式,定期體檢篩查。
直腸癌的確切病因目前並不明確,可能與飲食、環境、遺傳、 精神等因素相關。 研究表明: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針對不同性別、年齡和不同遺傳因素的人群進行健康體檢、腫瘤篩查、處理癌前病變可有效降低直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觀點 2: 5mm以下直腸病變可用熱活檢鉗咬除術。
對於結直腸癌前病變的治療原則:切除腺瘤並隨訪可明顯降低結直腸癌的發生。對直徑≤5mm 病竈的癌變率及預後無明確證據。 對≤5mm 的隆起型和表淺隆起型腺瘤可能不需積極治療。 而淺表凹陷型病變≤5mm 時仍有一定癌變率和黏膜下浸潤率,應予切除。 大多數結腸腺瘤是良性腫瘤,可經內鏡下切除治愈,5mm以下直腸病變可用熱活檢鉗咬除術。 觀點 3: 切除腺瘤並隨訪可明顯降低直腸癌的發生率。
結直腸癌的癌前病變包括傳統的腺瘤(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管狀絨毛狀腺瘤)、鋸齒狀腺瘤 (傳統鋸齒狀腺瘤、無蒂鋸齒狀病變、無蒂鋸齒狀病變伴異型增生等)、遺傳性症候群 (息肉病以及非息肉病)、炎性腸病相關的異型增生 (上皮內瘤變)、畸變隱窩竈,尤 其伴異型增生者,皆視為癌前病變。切除腺瘤並隨訪可明顯降低結直腸癌的發生。
觀點 4: 減少化學、物理、生物等環境致癌因素暴露是結腸癌的一級預防措施。
直腸癌病因復雜,其發生與飲食、環境、遺傳、 精神等諸多因素相關。直腸癌推薦的一級預防措施包括:
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合理平衡膳食,減少紅肉類及腌制品攝入,註重植物性飲食,增加粗糧蔬菜水果攝入,根據排便狀況調整飲食,限制酒精飲料。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積極鍛煉,保持健康體重;養成良好作息時間;戒煙。 減少環境致癌因素接觸,如化學、物理、生物等致癌因素。 註重自體健康管理,了解遺傳、免疫、內分泌因素的促瘤作用。 保持健康樂觀心態與良好的社會精神狀態。 觀點5:建議 50~74 歲人群接受直腸癌的篩查。
建議 50~74 歲人群接受直腸癌的篩查。 推薦每 5~10年進行 1 次結腸鏡檢,如篩查物件拒絕結腸鏡檢,推薦行高危因素問卷調查和免疫法糞便隱血試驗(FIT)檢測,任一項陽性者需進一步行結腸鏡檢。 如無法行結腸鏡檢,可考慮多靶點糞便FIT-DNA檢測。直腸指檢亦可作為直腸癌篩查的手段之一。 對 74 歲以上人群是否繼續篩查尚存爭議。 三、診斷篇
觀點 1: 早期直腸癌可能無明顯癥狀,晚期可能影響排便或侵犯其他臟器。
早期癥狀的隱匿性:早期直腸癌可能無明顯癥狀,這增加了診斷的困難度。患者可能忽視輕微的不適感,導致錯過治療的最佳時機。因此,及早進行篩查和診斷是至關重要的,以便盡早采取治療措施。 晚期癥狀的嚴重性:晚期直腸癌可能影響排便功能或侵犯其他臟器,如膀胱、子宮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素並增加治療難度。因此,加強對高危人群的監測和診斷是減少晚期疾病發生率的關鍵。 侵襲性的影響:晚期直腸癌的侵襲性往往較大,可能引起嚴重的並行癥,如出血、腸梗阻等,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因此,及早發現和治療直腸癌對於預防其進展至晚期並減少並行癥的發生至關重要。 觀點 2: 診斷直腸癌需詳細詢問患者的疾病史及家族史,尤其是相關腸道疾病。
疾病史的重要性:詳細詢問患者的疾病史可以幫助醫生了解患者的健康狀況和患病風險,從而指導進一步的診斷和治療方案制定。特別是對於相關腸道疾病的患者,應該重點關註,並考慮進行更為頻繁的篩查和檢查。 家族史的關聯性:家族史中的相關疾病資訊可以提供直腸癌患病風險的重要線索。有家族史的患者應該進行更加密切的監測和篩查,以及更為全面的評估,以便盡早發現潛在的疾病風險。 個人化診斷的重要性:根據患者的疾病史和家族史等個人化資訊,醫生可以制定針對性更強的診斷和治療方案,提高治療效果和預後質素。因此,充分了解患者的疾病史和家族史是實作個人化診療的重要步驟。 觀點 3: 女性直腸癌患者的體格檢查推薦使用三合診。
三合診是一種常用的體格檢查方法,包括直腸指診、腹部觸診和膀胱陰道直腸檢查。這種檢查方法能夠全面評估女性直腸癌患者的病情,有助於及早發現和診斷直腸癌。 直腸指診是診斷直腸癌的重要手段之一,透過指檢可以直接感知腫瘤的硬度、大小和表面形態等特征,結合其他檢查方法能夠提高直腸癌的診斷準確性。 腹部觸診和膀胱陰道直腸檢查能夠評估腹部和盆腔臟器的情況,有助於發現直腸癌可能侵犯到的鄰近器官,為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參考。這對於女性直腸癌患者的綜合治療至關重要。 觀點 4: 實驗室檢查有助於評價患者情況,包括糞便隱血和腫瘤標誌物等。
糞便隱血檢查是一種簡便、無創傷的篩查方法,可以發現患者的消化道出血情況,包括直腸癌等疾病引起的隱血。這有助於早期發現直腸癌,提高治療成功率。 腫瘤標誌物檢測是透過檢測患者體液中的腫瘤相關標誌物,如癌胚抗原(CEA)等,來評價腫瘤的發生、發展和治療效果。對於直腸癌患者,腫瘤標誌物的變化可以作為疾病進展和預後的重要指標。 實驗室檢查的結果可以為醫生提供更全面的患者情況評估,有助於確定診斷和治療方案。結合臨床表現和其他檢查結果,可以更加全面地評價患者的病情,並制定個人化的治療計劃。 觀點 5: 直腸鏡適用於病變位置較低的直腸病變。
直腸鏡檢查是一種直接觀察直腸黏膜和黏膜下組織的方法,適用於對病變位置較低的直腸病變進行診斷和評估。透過直腸鏡檢查,醫生可以直接觀察病變的性質、大小和分布情況。 與結腸鏡相比,直腸鏡檢查更為簡便和無創傷,通常不需要進行腸道準備,可以減少患者的不適感和檢查的時間。因此,直腸鏡適用於對直腸病變進行常規篩查和隨訪。 對於病變位置較低的直腸病變,直腸鏡檢查的準確性和可行性較高。及時發現和診斷直腸癌早期病變,有助於提高治療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率。 觀點 6: 病理檢查是診斷直腸癌的金標準,是直腸癌的治療依據。
病理檢查是透過對患者組織標本的鏡下檢查和分析,確定其病變性質、分級和分期,為直腸癌的診斷和治療提供重要依據。只有透過病理檢查,才能最終確診直腸癌。 病理檢查不僅能夠確定腫瘤的類別和分級,還可以評估腫瘤的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情況等,為治療方案的選擇和預後評估提供重要參考。 病理檢查結果直接影響到直腸癌患者的治療方案和預後,因此被認為是直腸癌診斷的金標準。臨床醫生應該充分重視病理檢查的結果,並根據其指導進行治療決策。 四、治療篇
觀點 1: 直腸癌治療以手術為主,輔以化療、放療等綜合治療方法。
手術是直腸癌根治率最高的方法,如果身體條件允許,應該首選手術切除。如果醫師告知能做手術,表明腫瘤發展得還不算晚,積極配合醫師的治療,完全有可能完全根治腸癌,切莫諱疾忌醫耽誤了治療機會。 如果發現時腫瘤局部較重,腫瘤離肛門位置較低,建議先行術前的放化療,放化療結束後需要再次透過CT、核磁等評估,觀察腫瘤是否縮小,決定下一步治療計劃。 如果術前行放化療,建議末次放療8-12周後手術,更為合適。放療結束時間過短,組織水腫炎癥較重,不適合術中操作和術後恢復。 如果身體狀況較弱,高齡等手術、麻醉風險較高的患者,可考慮根治性放療,但根治概率遠不如手術。 觀點 2: 內鏡治療應整塊切除早期 RC 病變。
早期的結直腸治療是有機會透過內鏡(即腸鏡)下切除的,而不需要腹腔鏡或開刀手術。但選擇內鏡下切除的前提是醫師需要根據術前腸鏡、腸鏡超聲、CT充分評估腫瘤的浸潤深度。如果浸潤深度過深,是無法切幹凈的,腸壁本身很薄,如果切深了也是非常容易切透的,並且這種情況也是切不幹凈的,所以判斷很重要。 雖然在有經驗的醫療中心,腸鏡下對腫瘤深度和性質的判斷越來越準確,但對於一些處在完整切除邊緣或具有高危因素的早期患者來言,內鏡下切除後仍有進一步補充大手術的可能。是否需要補充手術,依據是術後的病理,最主要是觀察切緣是否幹凈,腫物性質及分化程度等也是參考因素。 觀點 3: 術前同步放化療+手術+輔助化療的治療策略是中低位局部晚期直腸癌的標準治療策略。
所謂的中低位直腸,是指那些腫瘤位於肛門較近的腫瘤,具體而言是腫瘤距肛8cm以內的,醫生肛門指診能摸得到的腫瘤。 所謂局部晚期,並不是真正的晚期,強調局部,是指腫瘤在腸壁浸潤較深,或者是周圍淋巴結懷疑轉移,但腫瘤還是局限在直腸周圍,並沒有擴散到其他部位。 術前同步放化療+手術+輔助化療的治療策略是為了術前縮小腫瘤,減少局部復發的概率,而並不是說治療之後效果好就不需要手術了,不能本末倒置,心存幻想。 觀點 4: Ⅰ期直腸癌不推薦術後輔助化療,建議觀察和隨訪。 Ⅰ期直腸癌是指那些術後病理提示腫瘤浸潤表淺、沒有淋巴結轉移的患者,這些患者腫瘤較為局限,手術絕大多數都能做到根治,術後復發的風險很低。 對比化療的獲益和損失而言,這部份患者不建議化療,但每年定期復查是必須的,畢竟是惡性腫瘤。惡性腫瘤與良性腫瘤最大的差別是其容易復發和轉移。並且,腸道的其他部位也容易再生息肉,所以定期復查早點處理是較少腫瘤復發的最佳方法。 五、康復篇
觀點 1: 直腸癌的營養治療應貫穿從首診到完成整個綜合治療的全過程。
營養治療在直腸癌患者的整個治療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從確診之日起,患者就應該接受營養風險篩查及營養狀況評估,以確定是否存在營養不良或其他相關風險。這一步驟對於確保患者在接下來的治療過程中能夠保持最佳的身體狀態至關重要。 無論患者接受的是根治性手術還是姑息治療,圍術期營養管理都應遵循ERAS(快速康復外科)原則和流程。這包括術前和術後的營養支持,旨在減少手術應激反應,促進傷口愈合,縮短住院時間,並改善患者的整體預後。 對於那些需要進行術前新輔助治療或術後輔助治療的患者,制定個人化的營養治療計劃並實施營養幹預是必不可少的。這些治療計劃應考慮到患者的具體情況,包括疾病階段、治療方式及患者的營養狀況,以確保患者在治療期間能夠獲得充足的營養支持。 總的來說,營養治療不僅有助於提高直腸癌患者的生存質素,還可能影響治療結果和長期預後。透過綜合考慮患者的營養狀況,並根據治療階段和個人需求提供針對性的營養支持,醫療團隊可以為患者提供全面、個人化的治療方案,從而最佳化治療效果並最大限度地減少治療相關的並行癥。 觀點 2: 中醫可參與腫瘤康復從首診到完成整個綜合治療的全過程。
中醫治療不僅僅是對癥狀的治療,更註重於調整患者的整體狀態和生活質素,其方法包括但不限於心理治療、針灸推拿、飲食療法、中藥治療和傳統體育康復等。這些治療手段針對患者在不同治療階段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和證候類別,提供個人化和綜合性的康復方案。 中醫康復治療的目標是透過辨證施治,改善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狀態,提高生存質素。例如,在化療後可能出現的骨髓抑制、神經損傷、慢性腹瀉或失禁等問題上,中醫提供了包括中藥、針灸、調節飲食等多種治療方法,以減輕癥狀和提升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 此外,中醫治療還關註患者的心理狀態,透過心理治療和睡眠管理等手段幫助患者減輕焦慮和改善睡眠質素,這對於提高患者的生活質素具有重要意義。中醫腫瘤康復治療強調個體化和整體化的治療策略,旨在透過綜合性治療手段,為患者提供從身體到心理、從生理到社會多維度的支持和幹預。 總之,中醫在腫瘤全程康復管理中的套用,展現了其在提升患者生活質素、緩解治療副作用、加速康復過程中的獨特價值。透過中醫與現代醫學的整合套用,可以為腫瘤患者提供一個更為全面、個人化的康復治療方案。 觀點 3: RC手術或放化療都可能導致晚期後遺癥,影響日常生活質素和臟器功能。
直腸癌的手術治療或放化療均有可能導致患者出現晚期後遺癥,這些後遺癥不僅影響日常生活質素,還可能影響臟器功能。例如,慢性腹瀉或失禁、奧沙利鉑引起的神經損傷、疼痛管理、睡眠障礙和化療後骨髓抑制等都是可能的晚期後遺癥,這些狀況要求患者在完成主要治療後,仍需面對長期的康復和管理挑戰。 慢性腹瀉或失禁不僅影響患者的社交活動,還可能導致營養吸收問題,從而影響整體健康狀況。奧沙利鉑引起的神經損傷可能造成長期的疼痛、麻木或其他感覺異常,影響患者的日常功能和生活質素。疼痛管理和睡眠障礙的存在,進一步凸顯了長期後遺癥對患者心理和生理狀態的雙重影響,這些問題若得不到適當管理,可能導致患者出現抑郁或焦慮癥狀,影響其康復行程。 化療後骨髓抑制是另一個常見問題,它可能導致患者易感染、貧血和出血傾向,這些狀況需要透過藥物和適當的護理進行管理,以防止進一步的健康風險。 觀點 4: 對直腸癌治療後的遲發或長期後遺癥應進行綜合治療。
直腸癌治療後出現的遲發或長期後遺癥,會對患者的生活質素和臟器功能產生顯著影響,需要醫療團隊采取多方位的治療方法來緩解和管理。 綜合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康復訓練、心理支持、營養管理和中醫治療等。例如,對於慢性腹瀉或失禁,可能需要藥物幹預、飲食調整和盆底康復訓練。奧沙利鉑引起的神經損傷可能需要藥物治療和中醫方法如針灸或中草藥來緩解癥狀。疼痛管理可能需要使用阿片類藥物和非藥物治療,如認知行為治療來減輕患者的疼痛和提高生活質素。睡眠障礙的治療則需要睡眠衛生教育和可能的認知行為療法。化療後骨髓抑制的管理則涉及藥物治療和密切監測。 此外,中醫治療,包括飲食療法、針灸、中藥等,可以作為輔助治療,幫助患者緩解癥狀、調整身體狀態和提高生活質素。這種多學科綜合治療方法的目的是在控制癌癥復發和轉移的同時,盡可能減輕治療帶來的負面影響,提升患者的整體福祉。因此,針對直腸癌治療後的遲發或長期後遺癥進行綜合治療是提高患者生存質素的重要組成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