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時間就是心肌|心血管病診治變得更加精準和適宜

2024-10-08健康

醫師報訊 9月29日是第25個世界心臟日,今年的主題是「USE HEART,FOR ACTION」,即「心行合一」,意在透過意識和行動進一步助力全球心血管疾病防控。值此之際,【醫師報】聯合微博健康特邀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高血壓中心/泛血管中心主任張毅教授和上海市第七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行政副主任張潔函教授做客直播間,共探「如何擁有一顆健康的心臟?」。

此次直播在醫師報直播中心·醫TV、微博健康等平台同步播出,全網線上觀看人次超56萬。

資訊不等於教育

人工智能或將成為心血管病防控的突破口

根據【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3】推算,中國心血管疾病現患病人數達3.3億,心血管病死亡占城鄉居民總死亡原因的首位,心血管病已成為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

為何中國心血管發病人數仍在快速增加?在張潔函教授看來,可以歸結於兩個主要原因:一是飲食習慣的改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飲食中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攝入增多;二是體力活動的減少。人們的工作環境正變得越來越機械化和自動化,這導致體力勞動在日常工作中的占比顯著減少。而這些改變往往容易導致人體內血脂和血糖的堆積,從而增加心血管病的風險。

要改變這一現狀離不開健康教育和科普工作的持續推進,但有時科普效果並不如人意,對此,張毅教授分享了他的思考。追求快樂似乎是人的天性,但那些令人愉悅的事物並不總是對身體有益。相反,維持健康所需的生活方式往往需要一定的自我約束和自律,這可能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時間。這種悖論確實存在,它表明了健康教育的復雜性,以及為什麽有時候單純的科普宣傳可能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張毅教授在法國求學時,他的一位導師曾說過一句引人深思的話:「The information is not education」(資訊不等於教育),意思是指僅僅將健康資訊告訴人們是不夠的,如果他們不將這些資訊轉化為實際行動,那麽這些資訊的價值就大打折扣。

【歐洲心臟雜誌】近期發表的一項研究對全球14個國家4500多例2年內因冠心病住院的患者進行了跟蹤隨訪,發現這些冠心病患者出院之後,只有9%的患者進行了心臟康復治療,39%的患者血壓在130/80 mmHg的理想血壓範圍,17%的患者LDL達到指南推薦的1.4 mmol/L以下,33%的患者血糖達標,59%的患者體重正常,33%的患者規律運動,而且還有13%的患者仍在吸煙。如果按照二級預防全面達標的標準,全球平均僅有1%的超選之子才能做到,由此可見將疾病預防資訊轉為實際行動之難。

對於如何進一步推動心血管病防控?張毅教授認為,數碼醫療和數碼健康將是一個突破口。他表示,「透過可穿戴器材和人工智能技術,我們能夠在不幹擾人們日常生活的情況下,提供有效的健康提醒和監測。」張毅教授本人也在這一領域進行研究工作,他期待能有更多令人驚喜的進展。

時間就是心肌

心血管病診治變得更加精準和適宜

近年來,心血管領域發生了哪些顯著的變化?張潔函教授認為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心血管醫療技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介入治療技術、起搏器置入技術、射頻消融技術等都經歷了飛躍性的發展。此外,影像學檢查技術如血管內超聲、光學相幹斷層成像(OCT)、血流儲備分數(FFR)測量等功能性檢查手段,也極大地提高了對心血管疾病的診斷精準度和治療的適宜性。

過去,患者一提到安裝支架,就會產生心理負擔,擔心自己還能不能正常活動,支架會不會脫落,或者自己會不會因此而變得行動不便。張潔函教授近期復診的一例冠心病患者就因為這種心理負擔,遲遲沒有進行治療,直到最近病情加重,他才不得不尋求幫助。最終,他嘗試了無置入球囊疏通治療,發現效果很好,感到非常滿意。

「這種醫療技術的進步,為患者帶來了巨大的獲益。」張潔函教授說。

其二,中國胸痛中心的建設是另一個顯著變化。這些中心可以提供24小時的綠色通道,對心梗患者進行快速救治。這種急救模式確保了患者能夠得到迅速的治療,因為「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心肌」。

張毅教授則註意到中國醫生在全球心血管學術界的影響力正在穩步提升。越來越多的中國醫生在國際舞台上展示他們的學術成就和專業風采,這已成為一個日益顯著的趨勢。

今年8月,張毅教授參加了在英國倫敦舉行的歐洲心臟病學會年會,這是一個全球超過五萬名心血管專家參與的盛會。在這次會議上,中國的研究投稿數量位居第一,甚至超過了美國,這讓他感到非常自豪。

此外,中國的醫學研究成果也頻繁出現在國際頂級期刊上,中國的數據和研究開始受到全球的關註。在制定全球醫學規範和修訂臨床指南時,中國的數據正被越來越多的國際同行所借鑒和參考。

中國的醫學理念也在走向世界。例如,葛均波院士獨創的泛血管理論,已成為國際學術界關註的焦點之一。中國醫生和科研人員在這一領域的研究,也走在了世界前列。

「這是一個黃金時代。中國醫生正透過自己的研究和實踐,為全球醫療領域做出貢獻。」張毅教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