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食用小龍蝦導致橫紋肌溶解?病因尚不明,以預防為主

2024-07-18健康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武星如)「不食用、不購買、不捕撈來歷不明、洪水汙染或野生小龍蝦,是預防食源性橫紋肌溶解症候群的重要手段。」近日,湖南、江蘇等地疾控部門發出提醒,進入小龍蝦消費季,需警惕食用不當誘發的橫紋肌溶解症候群。
5月19日在湖南南縣南洲鎮南山小龍蝦交易市場拍攝的小龍蝦。新華社 圖
「橫紋肌溶解症候群是一種肌肉疾病,該病癥的發生是由於肌肉細胞被破壞,導致肌肉內部的物質釋放到血液中,可能引發急性腎損傷等嚴重並行癥。」7月16日,山東大學齊魯醫院腎內科主任醫師胡昭向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介紹。
「一般而言,橫紋肌溶解的病因有多種,大致可分為3類損傷機制:一類是創傷性或肌肉擠壓,一類是非創傷勞累性,與小龍蝦相關的橫紋肌溶解,一般認為是第三類,即非創傷非勞累性的。」7月16日,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腎內科主任醫師劉宏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食用小龍蝦或魚類產品後24小時內發生的橫紋肌溶解醫學上被稱作哈夫病,最早於1924年在波羅的海沿岸發現。中國最早報道的病例是2010年在江蘇南京出現的,此後國內還相繼報道了一些類似病例,但數量較少。
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腎病風濕病科副主任醫師劉妍則表示,由於橫紋肌溶解症候群嚴重程度不一,發病率的統計比較困難,食用小龍蝦誘發橫紋肌溶解也不屬於常見情況,目前尚無確鑿的大型循證醫學證據表明食用小龍蝦與橫紋肌溶解有直接關聯。然而,在一些個案報道中,確實存在食用小龍蝦後出現橫紋肌溶解症候群的情況。
上述三位專家表示,目前食用小龍蝦後發生橫紋肌溶解可能有以下幾種原因:
一是部份生物學家提出,小龍蝦中可能還存在未知的生物毒素,可能與橫紋肌溶解直接相關,但目前研究證據不足。
二是小龍蝦中攜帶細菌,如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這些細菌一旦超標,就可能成為引發橫紋肌溶解的因素。
三是小龍蝦養殖水域中含有重金屬離子或獸用抗生素殘留等,可能蓄積在小龍蝦頭部、腮部,這些攝入過多也可能與橫紋肌溶解有關。
四是小龍蝦中的蛋白質成分可能引發部份人群的過敏反應,此類過敏反應可能包括哮喘、休克等,這類情況也可能繼發橫紋肌溶解。
劉宏介紹,橫紋肌溶解有典型的「三聯征」,即肌肉疼痛、肌肉無力、深色尿。但臨床中很多患者不會同時出現三聯征,僅有部份的癥狀表現。
「橫紋肌溶解的癥狀表現因人而異,不同嚴重程度還有分級。」劉妍則指出,臨床中有些患者癥狀輕微,可能並沒有到醫院就診過。但如果肌肉疼痛持續一段時間沒有緩解,且出現了發熱、深色尿甚至尿量減少,一定要及時就醫。
由於小龍蝦引起橫紋肌溶解症候群的發生機制尚不明確,劉宏表示,該病從醫學上目前沒有有效的預防手段,僅能從飲食習慣上多加留意:「要食用正規渠道養殖的新鮮幹凈的小龍蝦。雖然目前沒有明確證據表明高溫燒熟煮透可以清除小龍蝦中的生物毒素,但對於殺滅病原微生物是有效的。此外,控制食用量可以有效避免毒素累積。」
劉妍提醒,食用小龍蝦時應盡量減少或避免飲酒。「夏季天氣悶熱,大量出汗本身就可能導致機體的低鉀狀態,食用小龍蝦再加上酗酒,血鉀低一樣有可能導致橫紋肌溶解,還可能引發痛風。」
胡昭則指出,為了減少小龍蝦引起的橫紋肌溶解症候群等食品安全問題,養殖場應加強衛生管理,確保水質清潔、飼料安全;在加工和烹飪過程中,應避免交叉汙染,確保烹飪溫度和時間。消費者應提高食品安全意識,選擇信譽良好的餐廳和供應商購買小龍蝦,在烹飪過程中註意衛生和安全,避免食用未熟透的小龍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