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八、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十一)

2024-07-13健康

其十一 通裏腕側後,去腕一寸中。欲言聲不出,懊憹及怔忡,實則四肢重,頭腮面頰紅,虛則不能食,暴瘖面無容,毫針微微刺,方信有神功。

通裏,是手少陰心經的絡穴。位於前臂掌側下端的尺側,腕橫紋之上一寸處,即掌後豆骨之上橫紋端,上行一寸,就是穴位的所在。

「欲言聲不出」,是指舌下腫痛或舌體腫硬,屬於心熱病的征候。因為「心開竅於舌」,「舌為心之苗」,如心經火盛血壅,上沖舌本,往往能由此而導致舌下紅腫脹痛,甚至舌脹滿口,堅硬疼痛,或舌體腫硬,舌不能運動,而發生言語澀滯,聲不易出的現象。針瀉心經的絡穴通裏,就是根據本病為心熱壅盛的主因,借以清熱涼血,瀉火開郁的一種治本療法。但在必要時,如輪流加刺啞門、廉泉、關沖、中沖,少府、大都等穴,或在金津、玉液點刺瀉血,更可加強療效(醫學病目:舌腫難言,取廉泉、金津、玉液,各以三棱針出血。又取天突、少商、然谷、風府)。

懊憹,即胸中煩郁,也就是懊惱、煩惱的意思。本病的原因很多,一般如有心火亢盛,心煩口幹者,屬於實癥。肝腎陰虧,或心脾耗損,由陰虛火旺而引起者,屬於虛煩癥。

怔忡,是心胸跳動,無有寧時的一種證候。本病多偏於虛證,其原因主要為思慮過度,心血虛損所致。取用通裏作為主穴,治療這一類病變,一方面是根據經絡系統,循經遠刺,它的療效,能夠直接影響到心臟方面;同時因它是一個絡穴,可補可瀉。所以在該穴施行瀉法,對屬於實癥的心中煩郁現象,能有清火安神的作用;施行補法,治陰虛火旺的虛煩癥,也有補益心陰,寧神定誌的功效。至於治療驚悸怔忡之類的癥狀,針補通裏穴,能夠高度發揮養血寧心的療能,更是臨床上認為不可少的要穴了。

由於脾主四肢,四肢困重的現象,一般都偏重於脾病,為濕邪留滯所致。但從通裏穴的主治作用來說,本條的「實則四肢重」,是指屬於心經的實癥而言。【華佗·中藏經】論心臟虛實寒熱脈證之法,對這一點曾有明白的指出:「心病,則胸中痛,四肢滿脹,肩背臂膊皆痛,虛則多驚悸,惕惕然無眠……」又:「心有水氣則痺,氣滯身腫,不得臥,煩而躁,其陰腫也。」又:「心中風,則翕翕發熱,不能行立……」又:「心病則先心痛,而咳不止,關膈不通,身重不已,三日死。」凡此種種,都是說明在心病證候中,會出現四肢滿脹、身腫、不能行立、身重不已等現象。四肢雖為脾所主,但在臟腑的五行關系上,心火為脾土之母,兩者的證候,往往能互相影響。從經絡系統方面來說,脾經的分布,自足上行至胸腹部,註於心臟中,和心經相銜接。

心經由胸走手,又和相為表裏的小腸經銜接著,小腸經的循行,沿肘臂上行,繞行肩胛,相交於肩上。所以,如上述的四肢重滯脹滿,或心痛,肩背臂膊皆痛等現象,也就是和脾、心、小腸等臟腑的功能、筋絡的分布,有著密切關聯的。通裏因是絡穴,聯絡著心和小腸的表裏關系,亦可與脾經相通,所以在該穴施行瀉法,對於這一類屬於心經的實癥,就特別能夠起到疏調經絡的作用,而獲得活血、行氣、散結、止痛的效果。「頭腮面頰紅」,主要是心臟有熱的一種證候。

「心主血」,「心屬火」,「心之華在面」,所以臨床上遇到脈數、面赤、舌幹尖赤、口喝欲飲等現象,也都是心熱病的特征。心與小腸相表裏,小腸經分布在頭面的,要經過頰部、眼區周圍、顴骨部等處。因此,在表裏二經有熱時,也常會出現頭腮面頰發赤,或由於火郁於上而引起的頰部紅腫之類。針瀉通裏穴,治療這一種熱病,因它可以發揮絡穴的作用,使清熱瀉火的療能,貫通二經。所以,將它作為治本療法中的主穴之一。

虛,是指心氣虛怯,營血不足的一種表現。不能食,就是根據心火為脾土之母,母虛子亦虛的原則,指由於心虛血少,影響到脾土不能健運,心脾兩傷而發生饑不思食,飲食減少,食後不易消化的現象。暴瘖面無容,也是心虛病的證候。暴瘖,就是突然發作,聲音嘶啞不能出聲;它的原因很多,這裏是指因氣血虧損,虛火劫津,邪傷陰分而引起的一類(【素問·宣明五氣篇】:「邪搏陰則為瘖。」)。本病根據「舌為心之苗,言為心之聲」的原理,以及心經的分布是「從心系上挾咽」、「復從心系卻上肺」,所以在【靈樞·經脈篇】記載十五絡脈的主要病變時,其中對於通裏穴,特別指出它是「循經入於心中,系舌本,屬目系,其實則支膈(胸膈支撐不舒),虛則不能言。」借此來說明從經絡系統上通裏穴能有主治暴瘖的作用。

至於面無容的現象,即面色枯淡,㿠白無華的病態。【素問·六節臟象論】:「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這裏所謂其華在面的意思,就是心主血脈,血足則面容光彩,脈絡滿盈,由此即說明面無血色者,是屬於心虛血衰的一種主要證候。所以,對這種都與心虛有關的「虛則不能食,暴瘖面無容」的癥狀,在循經遠刺的治本療法中,取用通裏作為主穴,施行補的手法,自可分別獲得滋陰降火,補養心血的顯著效果,達到消除癥狀的目的。

毫針,已在本編中說明,不再重復。現在臨床上普遍套用的細針,也就是模仿著古時的毫針,改制而成。它的特點,不但在運用時,采用任何手法,都可以搓轉自如,提插應手,而且在施術過程中,對針刺部位所造成的創傷,也比較其他針具輕微,能補能瀉,養正而可蠲邪,所以它的套用範圍,非常廣泛。由於本條所指出通裏穴的幾種主治癥,其中有虛癥,也有實癥,而通裏又是淺在的絡脈,因此也最適宜取用毫針,借以徐緩和平的微微針刺,既可發揮扶正祛邪的作用,又於瀉邪之中,而不致傷正。正如【醫宗金鑒】對毫針的功用說:「養正除邪在徐緩,靜入徐出邪正安。」由此就不難理解本條所謂「毫針微微刺,方信有神功」的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