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為什麽罹患雙相障礙的青少年越來越多?小心被過度診斷了!

2024-03-29健康

本文字數約:4336 字

閱讀時間約:6 分鐘

本文章節:

01、梵高是「雙相障礙」患者?這是誤診

02、易發脾氣、打人毀物,這是躁狂/輕躁狂發作嗎?

03、雙相障礙存在過度診斷的問題,值得重視!

04、將青少年診斷為雙相障礙時,要慎之又慎


此圖為AI生成

01、梵高是「雙相障礙」患者?這是誤診

隨著雙相障礙的診斷率升高,越來越多人知道每年的3月30日是「世界雙相情感障礙日」。這一天也是畫家梵高的誕辰周年紀念日。

兩者不是巧合,而是主流精神醫學界認為梵高罹患了雙相障礙,為了提升公眾對這種精神心理障礙的認識,所以把梵高的生日定為「世界雙相情感障礙日」。梵高也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雙相障礙患者。


梵高,圖片來源於網絡

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雖然梵高活著的時候接受過精神科治療,還住過院,但當年他的診斷是什麽,已經很難考究了。他現在「被診斷」為雙相障礙,是他去世之後,主流精神科專家根據他生前的行為和癥狀推斷出來的。

也就是說,後來的國外的精神科專家並沒有跟梵高進行面對面的會診,這是一個「回顧性診斷」。

至於原因,主要是因為梵高在世時,有一些行為非常瘋狂,比如創作時不知疲倦,飽含激情,並頻繁地與人發生激烈的爭吵,脾氣暴躁等等,主流精神科醫生認為這屬於躁狂/輕躁狂的表現,進而推斷他罹患了雙相障礙。

其實,從精準精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個回顧性診斷是錯誤的。

梵高之所以廢寢忘食、瘋狂繪畫,創作時很有激情,這不是躁狂/輕躁狂發作,而是一種成癮行為——工作成癮中的獨特類別,繪畫成癮。

而他暴躁易怒,總是與人發生激烈沖突,這是因為他成長時期、工作經歷中都遭受了大量的疊加性心理創傷。這些心理創傷被啟用時,他情緒爆發了,出現了激越狀態。

從這個角度來看,梵高罹患的是抑郁癥伴激越狀態,工作(繪畫)成癮;他還頻繁酗酒,有酒依賴,以及有敏感多疑、自以為是的偏執型人格改變。

02、易發脾氣、打人毀物,這是躁狂/輕躁狂發作嗎?

連最有名的「雙相障礙」患者梵高都被誤診,那現在被診斷為雙相障礙的患者,有沒有可能也是誤診?確實有這個可能性。

很多父母一開始對雙相障礙一無所知,根本沒聽說過這個病。當孩子被診斷為雙相障礙後,他們開始上網搜尋相關的資料,發現這竟然屬於精神科臨床上的「重性精神疾病」!也就是老百姓所認為的「重性精神病」!

有的父母感到非常絕望,也有一些父母感到很困惑,甚至對這個診斷提出質疑,「大人遇到困難的時候,都難免會變得煩躁易怒,我孩子出現情緒問題之後沒法上學了,所以才變得容易發脾氣,偶爾打人毀物,這至於被診斷為雙相障礙?!」

其實,父母的疑惑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這個問題在國內外精神科臨床上確實存在很大爭議——患者變得暴躁易怒,這就屬於輕躁狂/躁狂發作嗎?

很多青少年原本性卻雲和,非常聽話懂事,所謂生病後卻性情大變,沖動暴躁、敏感易怒,經常在家大發脾氣,甚至在家裏砸東西、打罵父母。

很多精神科大夫認為這屬於「易激惹」,而「易激惹」是輕躁狂/躁狂發作的特征之一。若患者還有過重度抑郁發作,這部份大夫就把患者診斷為雙相障礙。

不過,原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精神醫學顏文偉教授曾指出,輕躁狂/躁狂發作的主要癥狀是「高興愉快」、「欣喜若狂」的,這種高漲的情緒能感染他人。

他說,「有的醫生,不管什麽疾病,只要病人發脾氣、沖動,就認為那是躁狂,加用碳酸鋰或德巴金,說是情感調整劑,可以調整情感,那是不對的」。

原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的孫學禮教授在【雙相情感障礙及其非典型癥狀辨識與最佳化治療方案共識】一書中,也針對「激惹」和「激越」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孫學禮教授,圖片來源於網絡

以防衛為目的的攻擊為「激越」,以掌控為目的的攻擊才能稱為「激惹」;「激越」類似於「狗的攻擊」,患者內心其實是壓抑、焦慮的,而「激惹」類似於「虎的攻擊」,患者是因為內心自大,容不得別人質疑,所以動怒。

而且,如果患者處於典型的輕躁狂/躁狂發作狀態,雖然他們有時也會生氣,但通常很快就平復了,仍然表現得愉悅、高興,對未來充滿計劃和希望,自我感覺良好,看起來積極樂觀。

顯然,很多青少年患者並不屬於這種情況。這些患者在大部份時間是壓抑、痛苦、沈默的。他們有時候變得暴躁易怒、大發脾氣,很可能是因為父母一些無意間的言語舉止,啟用了孩子曾經遭受過的大量疊加性心理創傷。

這時,他們內心的痛苦、壓抑、絕望到了極點,長期累積的強烈的負性情緒爆發了出來。所以,嚴格來說,這屬於極度痛苦、壓抑之下的「激越」狀態,而不是「易激惹」。

而且,這些患者在情緒大爆發後,也沒有高興、愉悅,而是跟大發脾氣之前一樣,繼續情緒低落、意誌消沈、不愛說話。有的孩子甚至會因為自己的失控過激行為而感到非常自卑、愧疚、自我否定,抑郁情緒更加嚴重。

從這個角度來看,這部份患者更合適的診斷應為「抑郁癥伴激越狀態」。

所以,如果患者只因為暴躁易怒、大發脾氣就被診斷為雙相障礙的話,從精準精神心理學角度,這涉及過度診斷,當然,因為這個問題在精神科臨床上仍有爭議,還沒有定論,所以從精神醫學角度來說,這不能判定這部份診斷為誤診。至於「精準精神心理學」與「精神醫學」或者「精神病學」的區別,有機會再詳述。但可以說,這部份患者並不屬於典型的雙相障礙,屬於「泛雙相化」的類別。

其實,在現在這個時代,如果大部份精神科醫生還總是將青少年大發脾氣、打人毀物的行為視為躁狂/輕躁狂發作的話,「泛雙相化」的問題將會越來越嚴重。

因為現在的青少年出生在「數碼星球」時代,他們涉獵非常廣,很有主見,有些孩子的認知層次甚至超過了父母,父母在他們心目中的權威性已經大大降低。

可與此同時,有很多父母不懂得與時俱進,還是老一套的家庭教育方式,要求孩子必須聽父母的話,甚至對孩子又打又罵。這很容易在無意中對孩子造成大量的疊加性心理創傷。

如果孩子的生活過得還比較順利,他們可能不會跟父母發生激烈沖突,想著忍忍就算了。可如果孩子不斷遇到挫折,出現情緒問題,甚至休學之後,他們就很容易頻繁地與父母發生劇烈矛盾,對父母非常憤怒。

所以,在現在這個時代,跟父母發生劇烈沖突的孩子明顯比以前多了很多,難道是這些孩子都得雙相障礙了嗎?希望這個問題能引起廣大父母、精神心理衛生從業人員的深思。

03、雙相障礙存在過度診斷的問題,值得重視!

很多患者、家屬並不了解,其實,在2013年之前,有很多現在被診斷為雙相障礙的患者,他們得的並不是這個病。在那時,雙相情感障礙與抑郁障礙歸屬於「心境障礙」大類。

2013年,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編著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正式出台,雙相情感障礙從心境障礙中獨立了出來,命名為「雙相譜系障礙」,而且診斷範圍明顯擴大化,分為了7個類別:


DSM-5中關於「雙相及相關障礙」的分類

說得直白一些,在DSM-5中,幾乎不管是什麽原因,哪怕是患者因酗酒、濫用處方藥等原因引起的,只要患者出現過類似於躁狂/輕躁狂發作的癥狀,那就可以診斷為廣義上的雙相障礙。

如果按照這個診斷標準,很多物質成癮、網絡成癮、不典型的抑郁癥患者,就成了雙相障礙患者,成了「重性精神病患者」,哪怕他們的病情並沒有發生變化。

這不但給患者、家屬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在一定程度上,也讓人難以信服。所以,在精神醫學領域,國內外有很多醫生、專家對DSM-5也是有質疑的,更不用說心理學領域了。

以往,精神分裂癥也出現過「過度診斷」的問題。尤其是在國內主流精神科還比較落後時,只要大夫發現患者有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就診斷精神分裂癥。

後來,越來越多的精神科大夫意識到,抑郁癥、雙相障礙、焦慮癥等患者在病情嚴重時,也會出現幻覺妄想。精神分裂癥的過度診斷問題才得以緩解。

可現在,雙相障礙的過度診斷問題尤其是青少年群體,不但沒有得到緩解,反而越來越明顯了,這值得精神心理從業人員加以重視。

還有,強迫癥也有逐步演變為一種「譜系障礙」的趨勢。DSM-5將強迫癥從焦慮障礙的範疇中獨立出來了,歸到了一個叫做「強迫及相關障礙」的大類中,相應地,診斷範圍也擴大化了。

另外,在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釋出了【國際疾病分類】第11版(ICD-11),確立了一種新的精神障礙——復合性創傷後應激障礙(C-PTSD)。

這種精神障礙的核心癥狀裏也有劇烈的情緒波動,但很多大夫對它仍不了解,臨床中缺乏辨識的意識和能力,有些大夫可能都還沒聽說過。所以,有很多被診斷為雙相障礙的患者,其實有可能是復合性創傷後應激障礙(C-PTSD)患者。

希望大家要意識到,主流精神科的診斷標準是動態變化的,國外的標準不是「金標準」,它會受到制定人的認知的局限。

如果孩子出現了重度抑郁發作、暴躁易怒等精神心理癥狀,這確實要得到重視和解決,但並不代表孩子得的就一定是雙相障礙,更不代表這就是「重性精神病」。

04、將青少年診斷為雙相障礙時,要慎之又慎

其實,現在國內也有很多大夫意識到了雙相障礙「過度診斷」的問題。還有的醫生雖然心裏面認為患者是雙相障礙,但他們不會輕易地下這個診斷。

他們會在診斷一欄中寫「心境障礙」、「焦慮障礙」、「抑郁障礙」、「焦慮抑郁狀態」等等,可在開藥時,則很明顯是遵循了雙相障礙的用藥方案。

如果遇到這種情況,父母和患者別以為大夫是漏診,反而要感謝大夫的用心良苦。

因為他們知道,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如果患者被診斷為重性精神疾病,醫院必須把患者的診斷資訊上報到政府部門系統。很快,患者所在的街道、派出所、社區居委會就會獲悉,然後對患者非週期性隨訪。而雙相障礙就屬於重性精神疾病。

這個規定的出發點其實是好的,主要是為了給這部份患者建立精神心理健康檔案,提供必要的幫助。有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可能會有暴力傾向,街道居委會也要關註他們的動向,維持轄區安定,對於常年服藥的患者,還能夠減免藥費。

可是,很多人對精神心理障礙患者是有歧視的,「汙名化」的問題仍十分嚴重。所以很多患者、家屬很不願意被街道、居委的人知道,更不想被學校知道。他們覺得自己被監視了一樣,心理壓力和病恥感都很大,這反而有不利於康復。

而且,主流精神科對於雙相障礙的診療效率是比較低的,很多大夫傾向於認為患者難以徹底痊愈,需要終身服藥。從主流精神科的角度來看,一旦患者被診斷為雙相障礙,有可能他們一輩子都很難撕掉這個標簽,對他們以後找工作、日常生活都有可能產生不利影響。

希望精神科大夫們能考慮到上面的種種因素,診斷雙相障礙時要慎之又慎,尤其是對於青少年患者。

最後,廣大患者和家屬要意識到,無論是「泛雙相化」,還是真正典型的雙相障礙,它都不是「絕癥」。

從精準精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無論是哪一種雙相障礙,都是可防可治的。臨床中,已經有很多雙相障礙患者真正走向康復,實作停藥,甚至比患病前更優秀、成熟、睿智。

今年的3月30日是第10個「世界雙相情感障礙日」。無論是哪一類別的雙相障礙患者,希望你們和家人都能對這個精神障礙有更加深入的認知,免於恐懼,加快康復。

尤其是患者的父母,更要深刻地自我反省、改變及提升,懂得如何進行「自我家庭治療」,找到適合於自己孩子的康復路線圖,幫助孩子加快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