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抑郁癥患者能恢復到原來的樣子嗎?這其實是錯誤的康復目標

2024-07-24健康

本文字數約:4830 字

閱讀時間約:6 分鐘

本文章節:

01、抑郁癥久治不愈,是因為未解決真正病因

02、想讓患者恢復到生病前的樣子?這是錯誤的目標

03、透過「自我家庭治療」實作這3點,抑郁癥可真正康復


此圖為AI生成

臨床上有大量軀體疾病的理想康復目標,可以說是恢復到身體的「出廠設定」:

腰傷了,那最好能讓腰部恢復如初,跟新的一樣靈活;

胃潰瘍了,那最好能讓潰瘍處完全愈合,胃部煥然新生。

「完全康復=恢復到原來的狀態」,這種觀念深深地烙印在大眾的認知裏。包括抑郁癥青少年患者的父母們,他們也非常渴望孩子能回到以前的樣子——陽光、開朗,充滿活力,能正常生活和上學。即使如願了,反而要提防微笑型抑郁癥。

可是,抑郁癥患者經過治療之後,到底能不能恢復到原來的狀態?這個病是完全可逆的嗎?

更值得令人深思的是,患者恢復到生病之前的狀態,這是應該追求的康復目標嗎?

今天這篇文章從精準精神心理學的角度,提供深入的分析和建議。

01、抑郁癥久治不愈,是因為未解決真正病因

很多抑郁癥患者即使接受了規範化的藥物治療,但病情還是時好時壞,反反復復,以至於患者和父母幾乎喪失了康復的信心:

這個病到底能治好嗎?孩子能恢復到本來的樣子嗎?對於這個問題,主流精神科大夫整體上的回答是比較「保守」的。

如果患者的病情不嚴重,尚沒有多次復發,有的醫生也希望給患者註入信心,緩解病人心理壓力的話,可能會說「不用太擔心,這個病經過治療是可以緩解的,很多人能夠恢復正常的生活」,但通常,大夫不會提治愈。

如果患者的病情比較嚴重,經歷了多次復發,患者和家屬都很焦慮,追問醫生這個病到底能不能好的話,這時主流精神科大夫往往會給出這樣的答案:

「大部份抑郁癥患者主要是控制癥狀,恢復一定的社會功能。如果復發3次或者3次以上,建議需要終身服藥,減少復發」;

如果患者有家族史的話,有些醫生可能還會勸家長要調整康復目標,「你孩子這個病跟遺傳有關系,很難根治,能恢復基本正常的生活就不錯了」。

客觀來說,以上醫生、專家說的話不是忽悠,也不是嚇唬患者,而是確實有一定的事實依據。

科研人員統計臨床數據發現,能真正實作「徹底治愈」的抑郁癥患者只占小部份,他們已經實作了停藥多年,社會功能恢復正常,截至隨訪統計時也沒有再次復發。

但大部份抑郁癥患者的病情有明顯的波動性、長期性,多次復發,無法實作徹底停藥,最多只能把藥物控制在較低劑量,癥狀相對輕微。這些患者大體上能基本正常生活,實作了「臨床治愈」,但仍比健康人群更容易情緒波動、出現不良認知。

所以,中國精神衛生領域的領頭人、中科院院士陸林曾公開表示:抑郁癥和癌癥、高血壓、糖尿病一樣,是一種終身慢性疾病。這個觀點也是很多國內外精神醫學專家的觀點,它主要來自主流精神科的臨床統計和長期的觀察。

不過,以上的觀點是有前提的。一種疾病能不能徹底治愈,這跟治療技術水平密切相關。就像我們經常拿來舉例的肺結核,100多年前它還屬於絕癥,可對於現在的醫生來說,它簡直小菜一碟。醫學上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對於抑郁癥來說,也是同樣道理。在整體上,國內外主流精神醫學的發展比較緩慢,目前,絕大部份精神心理障礙都還只能停留於癥狀學診斷,找不到確切的病因。

所以,主流精神科大夫主要能做的只是靠「三板斧」(藥物治療、物理治療、保護性約束)來改善抑郁癥狀,而不是解決病根,所以治標不治本。

至於在心理學方面,對於輕、中度的抑郁癥患者來說,心理咨詢/心理治療能夠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不過,在整體上講,作用有限,遠不是很多大眾所以為的心理治療能解開「心結」。

首先,有條件提供專業心理治療的精神科機構其實很少,大部份患者只接受藥物治療、物理治療,沒有接受心理治療。二來,對於重度抑郁癥患者、難治性抑郁癥患者來說,即使有條件、有意識接受心理咨詢/心理治療,也難以起到明顯作用。

尤其是青少年患者,他們很有可能覺得認知行為治療(CBT)就是在講大道理,解決不了根源上的問題。而精神分析流派則反而有可能惡化青少年患者和父母的親子關系,使患者的情緒波動更大。

也就是說,主流精神科治療即使再加上主流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往往也難以解決抑郁癥背後的根源,這導致大量患者病情反復、遇到較大的外界負性刺激時就容易復發。

換言之,所謂的「抑郁癥多次復發後難以治愈」「抑郁癥是終身慢性疾病」,是因為國內外主流精神醫學和心理學都缺乏高效而深入的治療手段,沒法像對待很多軀體疾病那樣,直指病竈,去除病根。

這其實是治療水平還不夠高的問題,而不是抑郁癥的本質。如果能找到抑郁癥的病根,解決病竈,這個疾病完全可以實作康復。臨床上實作了徹底停藥、真正康復的抑郁癥患者,一般就屬於這種情況。

02、想讓患者恢復到生病前的樣子?這是錯誤的目標

那麽,抑郁癥的真正病竈、主要病因到底是什麽?如何才能解決?

我們之前已經多次分析過,抑郁癥的主要病因不是基因遺傳,也不是大腦神經遞質濃度遺傳。

如果還有精神科大夫說這個病跟基因遺傳有關,說明他們極有可能還沒有更新前沿知識,還在照本宣科。也有可能是他們不願相信目前的發現,有意無意地把療效不好的原因「甩鍋」給基因遺傳。請患者、家屬保持理性認知。

大量臨床精準化心理幹預實踐已經發現。抑郁癥的主要病因其實非常明確——是患者遭受了大量的疊加性心理創傷,並采取了內歸因模式,不斷自我否定而導致的。也就是說,主要病因是後天心理社會因素。

在這些疊加性心理創傷中,有很大一部份源於患者父母不科學的家庭教育方式,壓抑的家庭環境,持續對孩子造成心理傷害。還有部份來自於孩子的求學經歷,家庭以外的人際關系,甚至有的疊加性心理創傷來自於互聯網,以及一些文學、影視、遊戲作品帶來的負面影響。

從科學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疊加性心理創傷和完全的內歸因模式都屬於「病理性記憶」,而長期記憶並不是恒定不變的,可以透過「記憶再鞏固」改變記憶的狀態以及記憶對個體精神心理狀態的影響。對於這一點,臨床科研已經予以證實。

也就是說,如果患者主要的疊加性心理創傷能夠得到高效修復,不良的歸因模式得到糾正,其抑郁癥癥狀能夠快速消除。

如果患者還能夠建立高逆商、良好的自我反省能力,那麽後續遇到挫折就不容易再次形成疊加性心理創傷,復發的風險也就極低。

只不過,上面的目標看起來容易,但要實作並不容易。

因為患者有很多疊加性心理創傷儲存於內隱記憶層面,他們已經想不起來了,主流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只能處理患者能想起來的感受和記憶,因此無法深入處理。而精神科藥物治療、物理治療,更是無法觸及內隱記憶層面。

臨床精準化心理幹預技術能夠深入到內隱記憶層面,精準化修復疊加性心理創傷,再結合認知提升、深入的家庭治療、逆商塑造、消除學習障礙等等,幫助患者實作撤藥,真正走向康復,目前已有大量的成功案例。

只是這項技術比較復雜,目前還難以大量復制,只能惠及一小部份患者,這也是這個技術的局限性。

既然知道了抑郁癥的主要病因、真正根源,那麽患者和家屬應該追求的康復目標,是患者恢復到患病前的狀態嗎?顯然不是。

孩子得抑郁癥了,其實說明家庭系統早就「病」了,孩子在不良的家庭氛圍中成長,一直在形成疊加性心理創傷,其實早就出現了心理問題,處於精神心理「亞健康」狀態。

只不過當問題不嚴重時,父母很容易對此忽視,只覺得孩子的性格比較內向,有點情緒化,或者錯誤理解為叛逆、任性。當疊加性心理創傷從量變達到質變時,孩子的問題便以抑郁癥的形式表現出來。

其實,像焦慮癥、強迫癥、成癮疾病、雙相障礙、恐懼癥、甚至是精神分裂癥等,最初也是從一般心理問題逐步發展而來的,也是病理性記憶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主要病因是後天的心理社會因素。

所以,患者和父母都不應該希望恢復到患病之前的狀態,那其實是心理不健康的。

患者真正應該追求的康復目標,是主要的病理性記憶得到修復,癥狀消除,撤掉藥物,並具備高逆商,具備良好的自我反省的意識和能力,變得更加成熟、理性、睿智。

而患者父母應該追求的康復目標,是家庭關系、親子關系得到明顯改善,家庭系統溫馨和諧,父母掌握真正科學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再在無意中對孩子帶來病理性記憶。

也就是說,真正值得追求的康復目標,是患者的精神心理狀態和家庭系統對比患病前都煥然一新,甚至脫胎換骨,變得更積極、健康。

事實上,很多青少年抑郁癥患者之所以病情反復,部份原因就是他們的父母還沒有深入理解真正的患病根源,還沒有意識進行自我反省、改變和提升,改善家庭系統,導致孩子的疊加性心理創傷不但修復不了,還持續形成新的心理創傷。

如果家裏還有其他小孩的話,父母還可能對其他小孩也造成疊加性心理創傷,患者的兄弟姐妹罹患抑郁癥、雙相障礙等精神心理障礙的風險也很高。

03、透過「自我家庭治療」實作這3點,抑郁癥可真正康復

上面分析了抑郁癥患者、家長真正應該追求的康復目標,那如何才能達到?臨床精準化心理幹預技術還無法復制,套用規模小,那大部份抑郁癥患者該怎麽辦?

對於這種情況,如果患者父母能學會「自我家庭治療」,不斷付出努力和實際行動,同樣也能幫助孩子真正走向康復。

父母在開展「自我家庭治療」的過程中,若能達到以下3個條件,能明顯有助於孩子實作康復:

第一,孩子的主要疊加性心理創傷得到較大程度的修復。

抑郁癥患者之所以多次復發,其實是背後的疊加性心理創傷一直都得不到修復,哪怕服藥後癥狀緩解了,但相應的心理創傷也只是暫時被掩蓋了。一旦接觸到一些事件和線索,心理創傷又被啟用了,就很容易出現明顯的情緒波動。

因此,父母要有意識地修復孩子的疊加性心理創傷,從根源上解決情緒癥狀。

比如,對於父母在無意中造成的疊加性心理創傷,父母要深刻地自我反省,真誠地向孩子道歉,並用實際行動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持久的改變和提升。這能令相應的疊加性心理創傷得到部份修復。

第二,父母要重建良好的家庭系統和家庭關系,為孩子構建穩固的社會支持體系。

在臨床精準化心理幹預中,深入的「家庭治療」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因為孩子生病了,這往往意味著整個家庭系統出現了問題。

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不良的家庭系統中,不但難以修復已有的疊加性心理創傷,還很容易「舊傷剛愈、又添新傷」,自然很難真正走向康復。

所以,父母要有意識地改善夫妻關系、親子關系,讓孩子生活在能提供溫暖、關愛、安全感的家庭中,真正感受到家的幸福和積極意義。這對孩子的康復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父母要具備「終生學習」、與時俱進的意識和能力,從而引導孩子進行積極的認知提升。

關於認知的提升,最重要的有2點:一是要引導孩子培養出理性的綜合性歸因模式,尤其是遇到挫折時,既看到客觀因素與他人的問題,更要具備自我反省的意識和能力,能夠找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及時提升,而不要自我否定、自責自罪。

二是要引導孩子塑造出「越挫越勇」的高逆商,遭遇困難與挫折後,要理性地事後復盤,及時調整心態,積極應對,具備「壞事變好事」的意識和能力。

良好的自我反省意識和能力、「越挫越勇」的高逆商是預防病情復發的關鍵,並能夠幫助孩子實作螺旋式上升,有利於實作人生目標。

上面這些道理看起來不難,但要做起來並不易,父母如何以身作則、如何引導孩子充分認可、吸收這些道理,更是一門大學問。

所以,這要求父母要持續學習,先用高效、科學的精準精神心理學知識來武裝自己的大腦,變得更有智慧,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提升。

因此,希望抑郁癥患者的父母們要調整認知,不要再問「孩子能不能恢復原來的樣子」。這其實暴露出父母還不理解抑郁癥的本質,也就意味著孩子離康復還有很大一段距離。

父母真正應該思考的,是「孩子有哪些病理性記憶?」「我們這個家庭系統出了什麽問題?」「我應該怎麽積極改變,修復孩子心理上和家庭系統中的深層次問題?」

如果父母開始思考這些問題,說明已經具備了自我反省的意識,這是「自我家庭治療」的前提,也是孩子真正走向康復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