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為何人類至今仍無法「攻克」癌癥?有兩個原因,談治愈很難

2024-10-05健康

癌癥,作為全球範圍內致死率居高不下的疾病之一,每年吞噬著數百萬人的生命。現代醫學在癌癥的診斷、治療和緩解方面進步很大,可為啥還沒找到「萬能藥」呢?這是無數人,甚至一些癌癥患者家屬常問的問題。讓我們從科普的角度來探討癌癥的復雜性,並找出人類至今未能「攻克」癌癥的兩大核心原因。

一、癌癥並非單一疾病

癌癥其實是一類疾病總稱,不像流感、糖尿病,它病因和療法不統一。世衛組織說已知癌癥超 100 種,像肺癌、乳癌等。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目前已知的癌癥種類超過100種,包括肺癌、乳癌、前列腺癌、肝癌等。每種癌癥不僅在其發病機制上大相徑庭,甚至在不同患者體內的表現和發展軌跡也不盡相同。

癌細胞的形成與人體基因突變密切相關。每個個體的基因不同,外界環境、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免疫系統的強弱等多種因素都會影響癌癥的發生和發展。這種多樣性導致科學家在開發針對癌癥的治療方法時面臨巨大的挑戰。

舉個例子,肺癌和肝癌可能同樣屬於惡性腫瘤,但它們的病理機制卻有很大差異。有些肺癌患者用靶向藥物效果奇好,可對另一些人卻毫無作用。同樣,乳癌患者即便接受相同的化療,結果卻可能天壤之別。正是這種病情的異質性,使得科學家難以找到一種普適性的治療手段,來徹底治愈所有類別的癌癥。

二、癌細胞的高度適應力和抗藥性

另一個阻礙我們治愈癌癥的關鍵原因是癌細胞的高度適應力和頑強的抗藥性。癌細胞並不是靜止不變的,它們有驚人的前進演化能力。科學家們發現,癌細胞能夠迅速變異,抵抗當前的治療手段。這也解釋了為什麽許多患者在接受治療初期,腫瘤縮小甚至消失,但隨後又會復發,而且往往復發後的癌癥更加兇猛。

拿化療來說,它是傳統治療法,用強效藥抑制或殺癌細胞,但也會傷正常細胞,讓患者有嚴重副作用。而且,由於癌細胞對外部幹預的高度適應力,化療藥物在治療初期可能效果顯著,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癌細胞可能透過基因突變等方式逐漸對藥物產生抗性。癌細胞的「聰明」體現在它們能夠快速學習如何「躲避」藥物,從而使治療效果遞減,甚至完全無效。

以晚期乳癌為例,一項研究表明,超過70%的患者在化療一年後,癌細胞對藥物產生了抗藥性,使得治療變得更加復雜。即便患者在治療初期顯示良好的反應,但癌癥復發率依然很高。這也正是為什麽治愈癌癥的過程如此艱難的原因之一。

根據美國癌癥研究協會(AACR)的數據,乳癌復發率為30%,而肝癌的復發率甚至高達50%-70%。同時,統計顯示,癌細胞對抗癌藥物產生抗藥性的機率在40%-50%之間,特別是對於晚期癌癥患者,抗藥性成為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一個值得關註的事實是,盡管全球每年用於癌癥研究的資金超過數十億美元,但癌癥的總體治愈率並沒有實作質的飛躍。根據【柳葉刀】上的一篇文章,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癌癥的五年生存率僅提高了不到10%,這反映了癌癥治療在某些方面仍然面臨巨大的瓶頸。

雖然困難很多,但科學家們一直沒停下尋找治愈癌癥的終極辦法。近年來,基因療法、免疫療法和靶向藥物的研究取得了顯著進展,特別是在某些類別的癌癥中已經顯示出極大的潛力。例如,免疫療法巧妙地啟用患者自身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基因療法透過改變細胞基因結構有效阻止癌細胞生長。

不過,現實依然殘酷。對於某些患者,免疫療法可能有效,但對於另一些人,治療效果可能微乎其微。此外,這些新興治療手段的成本極其高昂,普通家庭難以負擔,導致這些「前沿」療法的普及受到極大的限制。

我們離治愈癌癥還有多遠?

在面對癌癥這個強敵時,我們必須提出一些發人深省的問題:

基因技術能否成為「攻克」癌癥的突破口?隨著先進的基因編輯技術如 CRISPR 發展,能否治愈癌癥呢?

癌癥治療是否應該更註重個體化治療? 考慮到每個人的基因差異和癌細胞的多樣性,未來的癌癥治療是否應該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量身客製?

我們是否應該轉變觀念,更多關註如何與癌癥「共存」? 考慮到癌癥的復雜性和高復發率,或許我們更應重視如何將癌癥「控制」在一個可控的範圍內,而不是盲目追求「治愈」。

治療的可負擔性問題如何解決? 前沿技術盡管充滿希望,但昂貴的成本讓普通家庭難以承受,未來是否有辦法將這些治療手段普及到更廣泛的人群?

癌癥的復雜性和人類應對癌癥的挑戰依然巨大。盡管我們距離徹底「攻克」癌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透過不斷的研究和創新,未來或許我們可以找到更有效的方式,讓癌癥不再是無法戰勝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