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吃得太好並不是好事!」

2024-01-03健康

歲末年初,又到了吃吃聚聚的時刻,有人說「 吃得太好並不是好事 」!

不少網友表示享用到了這些熱乎乎的美食,才真正感受到冬天濃厚的氛圍感。

那你覺得上述哪個食物才是 冬季絕佳美食 呢?

01 古人餐桌智慧

在古代士人的眼中, 【飲食結構】 的合理性可謂至關重要。

【黃帝內經】 一書明確指出:「 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

這是人類營養學史上,最早根據營養作用對食物進行的分類,是全世界最早、最全面、最為合理的膳食指南。

在唐代, 孫思邈 在其經典著作 【千金要方·食治】 的序論中參照了這一智慧的論斷,並進一步深化了這個觀點。

他巧妙地將食物劃分為四大類別: 果實 蔬菜 谷物 鳥獸

他精心闡述了 150 種食物的營養價值和功效,強調了膳食結構的重要性。

這表明,孫思邈非常註重食物的 多樣性 和日常飲食的 平衡

同時,古代人也提醒我們, 吃得太好並不是好事 。因為脂肪和糖分過多會增加腸胃的負擔,影響消化系統的正常運作。

晉人 楊泉 【物理論】 中說: 「谷氣勝元氣,其人肥而不壽;元氣勝谷氣,其人瘦而壽。養性之術,常使谷氣少,則病不生矣。」

02 貴族和平民飲食大觀

在飲食中得以體現。在中國古代, 的食用規格都有嚴格的規定。

例如,王公貴族偏愛精致的 肉類 ,如 等,而貧民的日常飲食則以簡單的 豆飯藿羹 為主。

煮粥 用的器具叫做「 [gé] 」,陶制,有三條空心腿,設計增加受火面積,快速煮熟食物。

蒸飯 用「 [zèng] 」,外形像盆,有手柄或外翻卷口,底部平且有孔通氣,放在鬲上,構成另一種 炊具 —— [yǎn] ,點火可開蒸。

古代的禮要求進獻給君主的飲食要合乎一定的禮儀。

例如, 【禮記·禮器】 中提到: 「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可見,在宮廷中,飲食的種類和數量都有明確的規定,這種規定反映了不同等級之間的差異。

03 歷經三千年的飲食傳統

分餐制 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時代,經過了長達 3000年 以上的發展過程。

在古代,人們采取分餐制進行進食。通常,他們 席地而坐 ,面前擺放著一張低矮的小食案。

案上放置著輕巧的食具,而更為笨重的大型器具則直接擺放在席子之外的地面上。後來所說的「 筵席 」,正是這種古老分餐制的一個生動描繪。

漢畫像磚宴飲圖拓本

在漢代畫像石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人一案的宴飲場面。

例如 【鴻門宴】 中,劉邦和項羽按照身份坐在不同的位置,面前擺著各自的案幾,用來放置食物。這種場面反映了分餐制的習俗。

古代夫妻分餐制 也是古代分餐制文化的一部份。

【舉案齊眉】 的故事記載,東漢時期的梁鴻和妻子孟光在吃飯時,孟光會將自己的食物舉到額前呈給梁鴻,以示敬重。

這體現了夫妻間的相互尊重和禮儀。

04 古人獨特的辦公餐文化

廊下食
,又稱「 會食 」,是一種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宴會形式,與唐朝的朝參制度緊密相連。

所謂的會食,是指官員們在各自的辦公處進行集體用餐,同時商議政務,與現代的工作餐頗為相似。

唐太宗時期 ,由於朝中官員的事務極為繁忙,朝會經常持續很長時間,使得官員們倍感辛苦。為了體恤朝官,避免他們過度勞累,唐太宗決定進行賜食。

由於這些食物都是在廊廡之下被賜予官員們,因此得名「廊下食」,這也成為了「會食」的開端。

莫高窟 唐壁畫 【齋僧圖】 描繪了廊下食的場景。

畫面中,和尚們坐在席子上,面前放著食盤,他們正在享用食物。

這幅畫展示了廊下食在 唐代佛教寺廟 中的普及程度。

唐代詩人 張籍 【寒食內宴二首】 中描述了廊下食的情景。

詩中寫道: 「朝光瑞氣滿宮樓,彩纛魚龍四面綢。廊下禦廚分冷食,殿前香騎逐飛球。」

這首詩描繪了皇帝在廊下舉行宴會的場景,展示了廊下食在宮廷中的重要地位。

05 古代禮儀與吉祥鎮物完美融合

「賓之初筵,左右秩秩。籩豆有楚,殽核維旅。酒既和旨,飲酒孔偕。鐘鼓既設,舉酬逸逸。」

——【詩經·小雅·賓之初筵】

在古代,宴席又被稱為「 」,是一種極其重要的聚餐形式,它必須遵循固定的禮儀程式。

筵的材質主要是竹子和葦類,相比之下,席的質料、編織方法以及使用場合都更為講究。

晚唐畫家 孫位 【高逸圖】 描繪了「 竹林七賢 」坐在席子上的場景,畫面上出現了「 席鎮 」這一物品。

此外,古人對「 」字有獨特的理解,西漢人不僅將「席鎮」視為壓帷帳或席角的日常器物,還賦予了它 辟邪祛惡 的含義,常常將其設計成動物形象如 麒麟 等,以象征 吉祥之意

06 揭秘古代貴族分餐禮儀

古代的進餐方式除席地而坐外,有身份的貴族還可以憑 [zǔ] 而食。

在考古發現中,如山西襄汾陶寺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木案和俎案,以及漢墓壁畫、畫像石和畫像磚上描繪的宴飲場面。

這些實物和影像反映了古人分餐進食的習慣和禮制化的分餐制的發展。

【史記·孟嘗君列傳】 記載: 「孟嘗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飯不等,輟食辭去。孟嘗君起,自持其飯比之。客慚,自剄。」

在戰國時期的「 孟嘗君待客 」故事中,孟嘗君為了表示對門客的尊重和平等對待,采用分餐制,並且親自為門客擺設宴席,讓他們憑俎而食。這體現了孟嘗君的仁愛和禮儀。

南唐 顧閩中 【韓熙載夜宴圖】 作為連環長卷的方式,描繪了韓熙載與賓客們正在憑俎而食的場景。

畫中人物的形象生動,栩栩如生,賓客們姿態各異,生動地表現了他們內心的喜悅和興奮。

這幅畫作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也是了解古代中國社會和文化的珍貴資料。

07 舒適、實用與身份的象征

座椅而餐 的好處在於,它使得用餐者能夠以更加舒適和優雅的姿勢享受美食。

在宴席上,升高了的凳椅使得賓客們能夠放松腿部,減輕疲勞。而在日常生活中,升高的凳椅則可以讓人們在吃飯時更加輕松自在。

除了實用之外,座椅還具有象征意義。在宴席上,賓客們坐在高高的凳椅上,俯視眾人,享受著崇高的待遇,這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綜合自:百家號、知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