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誌願軍特戰英雄11年未晉升,準備轉業時迎來轉機:毛主席打聽他了

2023-12-15歷史

1964年8月的北戴河,山東京劇團奉獻了一場極為精彩的演出。

現代京劇【奇襲白虎團】引來台下陣陣叫好之聲,可到場觀看的毛主席卻兀自陷入了沈思。

男主角嚴偉才這個人物,原本是按照楊育才為原型而量身打造的。

看到舞台上的精彩演出,毛主席不由地想起了自己曾經接見過楊育才的事情。

演出結束後不久,毛主席就特意找到了總政治部主任肖華,向他打聽起了楊育才同誌的近況。

這讓面臨轉業,即將復員的楊育才看到了新的希望,他的人生軌跡也自此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奇襲白虎團

1926年出生於陜西勉縣的楊育才,在23歲的年紀投身軍營,成為了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戰士。

部隊的鍛造,讓他的成長很是迅猛,等到韓戰打響之時,他已是能獨當一面的偵察兵了。

中國人民誌願軍在北韓半島構築的防線固若金湯,美軍想盡辦法卻始終難以越過雷池一步。

戰爭所帶來的損耗,消磨著美國人不可一世的驕傲,也讓他們逐漸有了停戰熄火的想法。

1953年6月,屢戰屢敗的美軍實在是沈不住氣了。

他們在「交換戰俘」這一停戰先決條件上,和中朝兩國達成一致,準備正式簽署停戰協定。

6月15日這天,中朝軍隊全線停止對敵人的主動進攻,在推動停戰行程上做出了最大努力。

北韓半島地區久違的和平之光,似乎即將穿透陰霾照亮天空。

可就在這樣的關鍵時刻,南韓右翼勢力領袖李承晚卻跳了出來。

在中朝美三方均同意停火的情況下,他擅自扣押兩萬余名北韓士兵,公然破壞掉了停戰協定。

面對跳梁小醜不知天高地厚的垂死掙紮,彭德懷總司令提出了推遲簽訂停戰協定,狠狠打擊南韓軍隊囂張氣焰的想法。

這一提議很快就得到了毛主席批準,於是身在北韓前線的中國人民誌願軍,很快就著手準備打響北韓戰場的最後一戰——金城戰役。

南韓軍隊的第一道防線,有著四個主力師的兵力配備。

李承晚的嫡系精銳「首都師」,則是被他特意安排到了金城西側地區。

首都師的尖刀部隊第一團兵強馬壯,清一色的美式裝備。

因其屢立戰功,李承晚還特意獎勵了他們一面虎頭優勝旗,所以這支部隊也被稱為「白虎團」。

首都師最先攻入北韓國境,白虎團則是占領清津港的先頭部隊。

跟在美軍身後嘗到一點甜頭的白虎團,漸漸產生了自己所向無敵的錯覺。

誌願軍奔赴北韓戰場以來,所謂的「聯合國軍」幾乎一直都在打敗仗,他們和戰力乏善可陳的南韓軍隊,狼狽逃竄至三八線以南,只有以白虎團為代表的首都師還在負隅頑抗。

而外強中幹的首都師和白虎團,也是李承晚敢於叫囂的最大依仗。

金城戰役打響後,誌願軍的兵鋒直指首都師,而白虎團更是誌願軍戰略目標中,早就想要吃掉的一塊肉。

作為金城戰役的攻堅部隊,607團的每一項戰略部署都顯得尤為重要。

在「特種作戰」思想的影響下,副團長趙仁虎率領突擊隊直插敵後,想要突襲打掉白虎團的團部。

彼時的楊育才還在擔任偵察排副排長一職,他跟隨突擊隊闖過封鎖線,從白虎團一營和三營之間的結合部悄然穿過,一步一步靠近著白虎團的指揮中心。

大部隊集體行動不便隱蔽,於是趙仁虎副團長決定臨時組建特戰小分隊,讓他們像一把匕首直插敵人的心臟,楊育才正是這支特戰小隊的第一負責人。

身材高大的楊育才化裝為美國軍官,特戰分隊的其他戰士則扮作護送「美軍將領」的南韓士兵,一行人抱著不成功便成仁的決心,一步步逼近位於二清洞的白虎團團部。

此時的白虎團,早已亂成一鍋粥,團長崔喜寅忙著調集重兵保衛二清洞,而機甲團團長陸根珠則是因為派兵支援前線的問題,和崔喜寅在指揮部裏面吵得不可開交。

直到首都師副師長林一淳聞訊趕來,才算是為這場鬧劇劃上了句號。

此刻三人還沒意識到,一場滅頂之災已經來到了他們身邊。

淩晨兩點左右,楊育才率領著特戰小隊,悄無聲息地到達白虎團營區。

靠著從俘虜口中獲得的口令,他們大搖大擺地透過了兩道封鎖線,順利來到了距離白虎團團部不足百米的位置。

藝高人膽大的楊育才,將13人的小隊分為四個戰鬥小組,準備對指揮部、警衛室、炮兵指揮陣地和卡車輜重同時發動攻擊。

敢在敵人的老巢分散出擊,楊育才是一點兒都不把白虎團放在眼裏。

而他的臨場指揮也很快收到了成效,四個小隊多點開花展開攻擊,直接打蒙了完全蒙在鼓裏的白虎團。

白虎團所謂的「高層領導」還沈醉於紙上談兵的幻境之中,指揮部的大門突然就被一腳踢開,瞬間湧入十余名舉著衝鋒槍的我軍戰士,這神兵天降的一幕讓在場的人都驚訝不已。

一陣密集的掃射過後,剛剛還在侃侃而談的機甲團團長陸根珠被打成了篩子。

跳窗逃跑的副師長林一淳則如同喪家之犬一般,被特戰小隊所俘虜。

雙腿抖如篩糠的林一淳,再也無法說服自己冷靜下來,昔日高高在上的首都師副師長,此刻卻狼狽得像是一只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這場轟轟烈烈的斬首行動僅耗時13分鐘,擊斃敵軍97人,俘虜19人,還順帶扯下了那面被子彈打成了漁網的白虎優勝旗。

指揮系統徹底癱瘓的白虎團,再也無力組織有效反擊,首都師所駐守的一百多平方公裏的防線也被誌願軍盡數占領,金城戰役以斃敵五萬余人取得了酣暢淋漓的勝利。

1953年7月,垂頭喪氣的李承晚和他背後的美國主子不發一言,很是乖巧地在停戰協定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抗美援朝自此取得了全面勝利。

而作為突襲白虎團「斬首行動」的首功之臣,楊育才更是一戰成名。

他不僅率領小分隊榮立集體特等功,自己更是榮獲個人特等功,並被授予「一級戰鬥英雄」的光榮稱號。

軍中美名揚

一直以來,化妝偵查都是特種作戰中的重要科目,而完全沒有情報支持、援軍支持、物資支持的化妝偵查,無異於虎口拔牙——楊育才和他的特戰小隊,創造了一個幾乎不可能的奇跡。

1953的國慶慶典,特等功臣楊育才受邀參加,他還非常榮幸地得到了毛主席的親自接見。

而在回到部隊後,楊育才也從偵察連副排長升任至副連長。

此後的多年間,楊育才都任勞任怨紮根一線,主抓戰士們的日常訓練和操課。

和他年紀相仿的同誌們,軍銜大都要比他高,但楊育才卻從未和組織抱怨過什麽。

直到1964年現代京劇【奇襲白虎團】上演,在毛主席的關懷下,楊育才的名字才又一次被人們所提及,這時距離他在北韓戰場上一戰成名已經過去了整整十一年。

總政主任肖華聯系到楊育才服役的濟南軍區,詳細了解了多年來楊育才在部隊的真實情況。

原來因為軍齡和黨齡這兩項硬性指標年限過短,才一直影響了他在更重要的位置發揮作用。

當時濟南軍區的組建班底,大都是八路軍甚至是紅軍的老部隊。

在一眾老大哥的面前,1949年參軍入伍的楊育才,在資歷上確實顯得有些稚嫩。

但年近40的楊育才,多年來兢兢業業,像一顆螺絲釘般紮根於部隊的基礎建設。

盡管和他同齡的戰友們,已經有人開始擔任師長軍長等高級職務,楊育才卻從未有過任何的怨言。

濟南軍區將他平時的表現和戰士們對他的評價做了詳實匯總,在收到相關材料後,肖華便向毛主席進行了客觀匯報。

在得知楊育才11年間,只晉升兩級後,毛主席認為這樣的人才不該被埋沒,一個不居功自傲的功臣,值得擁有更加光明的未來。

此時的楊育才還不知道,自己的軍教生涯將會迎來怎樣質的飛躍。

他甚至以為自己已經到了復員轉業的年紀,開始安靜地準備起了自己退伍的事情。

接到上級下發的升遷通知後,楊育才半晌都說不出話來。

這個面對槍林彈雨時都毫無懼色的錚錚鐵漢,卻在組織的關懷中留下了溫暖而感動的淚水。

他深知部隊從未忘記過自己,也明白這份沈甸甸的調令背後,是怎樣的信任和期許。

告別了自己深耕多年的一線崗位後,楊育才陸續開始擔任營長、團長、師部副參謀長等重要職務。

可無論身處何方,楊育才都沒有忘記自己的初心。

他還是像自己這十多年來所經歷的那樣,總是會親臨一線,竭盡所能地去為基層的戰士解決問題。

沒有領導架子的楊育才在部隊中威望很高,士兵們總說他就像自己的父親一樣慈祥。

而這樣的日子對楊育才來說,幾乎過了大半輩子。

1981年的時候楊育才正式離休,離開了他深愛的部隊,這時的他已經是68軍203師副師長,這個11年只晉升兩級的戰鬥英雄,終於在離開的時候,擁有了屬於自己的驕傲。

精神永流傳

貧苦的出身和時局的動蕩對楊育才影響很大,在他內心深處對於和平糊安定是十分向往的。

因此在戰爭結束後,戰功赫赫的楊育才選擇紮根基層,漸漸淡出了大眾的視野。

身邊熟悉他的人說,楊育才從來不會主動給別人講自己打仗的故事,相反還會刻意避開這段過往。

每當大家問及緣由,楊育才總是說「戰爭不該成為炫耀的資本。」

這個像極了金庸筆下「掃地僧」的戰鬥英雄,用自己看似平凡實則意義深遠的軍教生涯影響了很多戰士,他的精神也在軍營中不斷地延續了下去。

1999年中旬,罹患癌癥的楊育才於北京逝世。

他沒能等到千禧年的到來,遺憾地離開了他深愛著的部隊,但部隊卻會永遠銘記這位可敬的英雄。

直到今天,楊育才的獎章依然被當做一級文物存放在紀念館中,而與之一同被收藏展覽的,正是當面他親手帶回來的白虎優勝旗。

一枚熠熠生輝的獎章,一面殘破的敵軍團旗,這一樁樁、一件件,無一不在訴說著那段崢嶸的戰爭歲月,更是在追憶著楊育才和240萬中國人民誌願軍的將士。

如今的和平糊安定來之不易,這是無數革命先輩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幸福。

敬畏歷史,珍惜當下,也許這是楊育才最希望看到的一幕。

他鮮少主動提及這段過往,是因為他覺得戰爭是殘酷的,戰爭意味著流血甚至是犧牲。

如今我們以晚輩身份舊事重提,則是想要讓楊育才前輩放心——您的教誨,我們謹記心間。

其實楊育才的影響力早已不僅局限於軍營。

每個知曉這段過往的人,都會從他的故事中讀懂一些道理,這些道理或深或淺,但不變的是,它們的主旨都是和平。

都說「不經歷風雨不足以談人生」,那像楊育才前輩這樣經過生與死考驗的軍教人生,也許就是對生命的敬畏感所能做出的最好詮釋。

在抗美援朝的戰爭中,中國的立場毋庸置疑是絕對正義的一方。

但這恰恰是戰爭的無情之處——站在正義一方的正義者,為了維護正義同樣需要經受流血乃至犧牲的考驗。

楊育才經受住了這樣的考驗,他用實際行動交出了一份完美的戰場答卷。

這個曾被北韓授予「北韓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的中國軍人,他的脊梁挺得是那樣筆直。

無論是英勇作戰,還是大膽指揮,抑或回國後甘願歸於平凡,楊育才在每個節點做出的選擇,都無愧榜樣二字。

而毛主席的關懷和軍教生涯的延續,是對他這些抉擇最好的褒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