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48年長春圍困戰,當時犧牲了多少平民,我軍為何一直久圍不攻?

2023-12-22歷史

在遼沈戰役全程中,長春、錦州曾經是關乎整個戰場走向的核心,在最開始的時候,林總一意孤行要打長春,而毛主席則堅決主張打錦州。

對於旁人而言,打誰不是打?反正我們都在東北占據優勢,勝率都是挺大的,沒必要爭。但熟悉歷史的人卻知道,對這兩個城市的抉擇關乎著整個中國和解放軍的歷史命運。

簡而言之,攻打長春是穩打穩紮,整場戰鬥打下來需要耗時很長,而且國民黨的軍隊在潰敗後,有可能大量湧入關內。

值得註意的是,此時的粟裕正在籌劃打淮海戰役,本來粟裕的極限操作就是60萬打80萬,如果再加上數十萬的東北國民黨軍,數據肯定會遭遇巨大壓力,至少淮海戰役就打不起來了。

而且值得註意的是,當時正處於柏林危機期間,美蘇等諸多強國正盯著歐洲,暫時沒辦法管中國。因此,毛主席建議要快速解決戰鬥。

毛主席的打法顯然也是有風險的,比如直接繞過長春去拿下錦州,我軍的後勤路線可能被斷,勝算也至少要被降兩成。到底該怎麽抉擇?就在糾結時,長春迎來了自己的坎坷命運。

1948年初,林總就致電毛主席,目前我軍有70萬人,而敵軍只有55萬,還被壓縮在沈陽,長春和錦州三個互不相連的地區,因此他建議穩打穩紮拿下長春,最終將敵人全部打敗。

剛開始毛主席是反對的,主張應該打錦州。但林總作出保證「10天半月左右解決,全部戰鬥」,因此毛主席同意打長春。

接到毛主席的電報後,林總剛準備發動長春戰役,結果撞上了國民黨長春守軍出城尋找糧食,雙方進行交戰,林總快速包圍了對方,準備來一個圍點打援。

但沒想到,長春守軍根本不理睬出動的部隊,而是眼看著他們被消滅,並且還將所有已經出動的部隊全部撤回城內,死守不出......

這樣一來,林總所說的10天、半個月解決戰鬥的計劃破滅,於是他又提出對長春采取長久圍困,該計劃引起毛主席的反對......

不過,林總還是很聽教的,他在毛主席的教導下,最終同意南下攻打錦州,留下一部份兵力繼續封鎖長春,準備拿下錦州後再回攻長春和沈陽。

根據資料記載,當時圍困的部隊包括東北野戰軍第十二縱和幾個獨立師一共有10萬兵力,他們透過連續的作戰,將國民黨所有與外界溝通的渠道全部斬斷,包括了人員進出,和糧草進出渠道。

而國民黨方面,在他們占據長春後,他們依據日本人的基礎,修建了要塞式的防禦體系,防禦工事非常堅固。

在兵力方面,長春守軍包括新編第七軍和第六十軍。

——新編第七軍乃是國民黨嫡系主力,由軍長李鴻帶領。第六十軍則是雲南地方部隊,由曾澤生帶領。而在這兩人的頭上是總指揮官,第一兵團總司令官鄭洞國。

值得一提的是,鄭洞國可是國軍少有的悍將,他出身於黃埔一期,參加過台兒莊血戰、昆侖關大戰,而且還在遠征軍中與眾人收復了緬北地區,揚威國外,是國民黨的名將。

此人一上任立刻著手進行準備,把搶購軍糧作為長春守軍的緊要任務,不僅如此,他還全面清查了戶口和余糧登記。

在他的調整、運作下,國民黨透過全面搜刮和搶購,將市場上的糧食截掠一空,總共籌集了300萬斤糧食,他還規定老百姓的一切糧食歸公,不許私人買賣,由國民黨政府按人按需分配糧食。

我們得承認,鄭洞國確實有點東西,他的做法也的確延長了長春守軍的韌性。但他萬萬沒有想到,隨著戰鬥局勢的變化,他這一舉動讓兩邊都很吃力。

因為我軍開始了大膽的錦州進攻戰,所以就長春進行了長期圍困戰,國民黨方面因為打不過我軍,就只能一直幹耗著,但鄭洞國高估了他們的國民黨軍紀和當地的土豪劣紳們。

根據東北軍圍城前線總指揮部的重要指揮員陳伯鈞上將回憶記載,隨著圍困的進行,長春守軍遭遇了嚴重的糧食危機。

根據統計,在卡哨內的人口約為40萬,郊區約為20萬,加上10萬部隊和軍政人員,長春居民消耗很大。按照我軍當時的情報記錄,想要靠空投滿足供應的話,每天必須出動20架飛機飛行兩次。

當然,剛開始的時候,長春的糧食還是比較夠的,畢竟鄭洞國囤積了大批糧食。但是很快他們就遇到了問題——不患寡而患不均。

當時每人每月以45市斤計算,其余的糧食都必須要上繳,但軍糧不在此限。結果很多地主豪強借著軍糧的名義躲避征購,然後囤積大量糧食以高價賣出,大發國難財。

因為收不到足夠的糧食,所以政府不得不減少糧食供應,如此一來,老百姓能夠得到的合理分配,糧食越來越少,不得不去購買糧食。但購買的糧食,又都是奸商們的高價糧食,他們只能望而卻步。

根據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的統計,當時長春的米價十分昂貴,其中高粱米每市斤的售賣高達1億7000萬元,大豆每市斤1億元,價格是其他地區的400多倍。

要知道,這還只是不到一天的口糧,這讓老百姓怎麽買得起?

因此,在國民黨奸商的運作下,老百姓在一開始的時候就陷入到極端的饑餓中,每天只能靠著政府發的越來越少的糧食吊著一口氣。

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如此記載:長春市民,多有半年不見米樣者。

如此一來,本來能夠堅持兩個多月的糧食,不到一個月就出現嚴重的危機,長春守軍不得不求助國民黨中央政府,請求空運。

而根據東北野戰軍的記錄,想要滿足空投供應的需求,必須每天出動二十架飛機飛行兩次。但事實上,實際每天飛機只來一次,而且最多十二架。

到後來一天只來三四架,再後來就變成了一周只來三四架。

從這些數量,我們就能感受到長春城的糧食緊張狀況,在全民挨餓的情況下,空投數量如此稀少,老百姓怎能不餓死?

可這還沒完,就這麽稀少的空投數量,國民黨還幾次迫於我軍的軍壓,居然將空投投到了我軍陣地。結果我軍開了洋葷,吃到了南方的大米,四川的榨菜,還有豬牛肉罐頭,如此更加刺激到了長春守軍。

也許對於國民黨而言,老百姓餓死也就餓死,只要保證軍隊的供應就行了。但他們怎麽都沒有想到,連軍隊都沒吃的了。

除了奸商的投機倒把以外,第六十軍和新七軍的矛盾也導致了嚴重的糧食問題。

因為新七軍是嫡系部隊,所以他們掌握了主要的糧食,個個吃著白面饅頭,而第六十軍只能和馬豬一起共食物,更有士兵就此餓死。

在如此極端的情況下,城裏已經出現了一些極端現象,士兵也因為糧食問題進行了多次火拼。面對這場饑荒危機,東北圍城部隊立刻作出救濟行動,我軍接納了十余萬出城逃荒的百姓,並對其進行了安置。

此外,我軍還在城外利用實務和政治宣傳吸引了大批國民黨部隊出城投降。根據我軍部的記錄,自開始圍城至9月30日,一共有19612名國民黨士兵投降,數量約占國民黨守軍的1/5。

眼看著共產黨那邊有生的希望,而國民黨這邊都是王八蛋操作,從嚴重的饑荒中逃脫一劫的百姓,毅然決然的投入中國共產黨的懷抱。而飽受欺壓的第六十軍也宣布起義,最終實作了長春的解放。

長春解放了,錦州也被拿下來,遼沈戰役順利結束。

但是當人們終於擁抱新時代之後,活著的人回頭看向長春,那裏倒下了一個個瘦骨嶙峋的饑民,而這就是我們為什麽稱國共內戰為解放戰爭的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