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三國銘印

2024-07-27歷史

身為湖北當陽人,常為自己的故土感到驕傲,因為當陽是著名的三國古戰場,張翼德大鬧長阪橋、趙子龍單騎救主、玉泉山關公顯聖等故事都發生在當陽,尚有不少銘印保存至今。

當陽見證了三國英雄的神威勇猛,也見證了劉備的窘境乃至一代武聖的落幕。

關羽兵敗麥城(今天的當陽),被孫權部下斬首於臨沮(今湖北遠安)後,其身軀被葬於當陽,依墓建廟,曰「關陵」。

關羽的首級被孫權送往洛陽獻給曹操,欲嫁禍於曹操,未料其計謀被曹操識破,曹操以王侯之禮厚葬關羽首級及木刻之身於洛陽。從此,一代名將頭枕洛陽、身困當陽、魂歸故鄉。

關羽生前威名赫赫,死後殊榮無限。從被劉禪追謚為壯繆侯開始 ,到宋、元、明、清,一共 被追封了13個謚號,「由侯而王」「由王而聖」「由聖而帝」「由聖而天」,規格越來越高。伴隨 關帝廟的興建從國內蔓延至海外,以「忠」「信」「義」為核心的關公文化蔚然興起。

如今,當陽市以關公文化為根基,提出了「長阪雄風 信義當陽」的城市宣傳口號,著力打造「中國義城」。一首冠名【忠義情長 雄風當陽】的歌曲仿佛響徹耳畔。

離開故鄉多年,當有人問我籍貫何處時,我都會自豪地回答「湖北當陽」,而且不忘補充:張飛吼斷當陽橋、趙子龍大戰長阪坡的地方。

相比當陽,成都可謂劉備的福地。

劉備原本是應益州牧劉璋邀請入蜀幫助其鞏固統治地位,陰差陽錯之下,劉備贏得益州之戰,在成都建立了蜀漢政權,登上了其職業生涯的巔峰。

在蜀都稱帝,劉備開辟郵驛,打通軍輸要道;出於「維穩」,透過鑄錢充實府庫、搞活經濟,透過「分金銀」激發廣大將士的鬥誌,透過「還谷帛」「歸田宅」獲得豪族的支持。【資治通鑒·漢紀五十九】記載:「備入成都,置酒,大饗士卒。取蜀城中金銀,分賜將士,還其谷帛。」「取蜀城中金銀」並非掠奪百姓,而是取自抗命的豪族。據【華陽國誌校補圖註】解釋:「夫‘取蜀城中’雲者,謂入城後縱將士分掠抗命諸家也。用其金銀以賞將士而‘還其谷帛’,俾資生存耳。」至於「歸田宅」,則是采納了趙雲「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令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的建議。

采取系列措施,實作荊州派和益州派的共治。為團結益州派,委之以重任。【三國誌·先主傳】記載:「及董和、黃權、李嚴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吳壹、費觀等又璋之婚親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擯也,劉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處之顯任,盡其器能。」

還透過聯姻促進融合,娶了吳懿的妹妹為妻。

劉備剛剛登基兩年,就決意東征討伐東吳,為關羽復仇、奪回荊州,也為捍衛尊嚴。

未料,劉備在夷陵大戰中遭遇失敗,病危之際托孤諸葛亮,駕崩後移柩葬於恵陵。

【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記載: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 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諸葛亮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他精心輔佐後主劉嬋,成就卓著。看看他的政績——

秉持「存國家安社稷」的理念,嚴明法紀,提倡法治和德治剛柔相濟,領銜編造了【蜀科】;整肅軍隊,依法治軍,制定多部軍法條例。

「西和諸戎、南扶夷越」,悉心治理邊疆地區。平定南中,誅殺雍闿,七擒孟獲,使其心悅誠服地歸順於蜀漢;平定蜀南地區後「不留兵、不運糧」,減輕國家負擔;重新劃分行政區,推行郡縣制;實行少數民族與漢族官吏交流制度,還把漢族先進的農業技術推廣到少數民族地區;重用在氐、羌族中有較高威望的馬超、姜維,促進了西北少數民族與蜀漢的融合。

主張「國事惟和」,力主精誠團結;堅持選賢任能、唯才是舉、量才使用。

主張「閉境勸農,育養民物」,讓百姓「安居復業」,大力發展小農經濟;重視農田水利灌溉,設立堰官,「征丁千二百人」保護 都江堰,使成都平原「黍稷油油、粳稻莫莫」; 推廣農業技術,大力發展桑蠶牧漁業,鼓勵百姓織錦致富、開展蜀錦貿易,並設立錦官,專司蜀錦生產,促進了織錦業的繁榮,呈現「棟宇相望,桑梓接連」「技巧之家,百室離房,機杼相和」的景象;實行鹽鐵專營,組織移民墾荒,增加國家財政收入;大旱之年頒布禁酒令,以節約糧食;以身作則,提倡尚儉戒奢;令軍隊屯田墾荒,使蜀地「田疇辟,倉廩實,器械利,畜積饒」。

初心如磐,先後五次北伐,意圖統一中原,雖然戰果頗豐,但壯誌未酬,病逝於五丈原(今陜西省寶雞市岐山縣),葬於定軍山。

善於發明創造,在汲取古人智慧的基礎上推出了八陣圖,發明了連弩等兵器,還發明了木牛流馬運送糧草。

此外,他還是文章大家,賦有文章上百篇,其中【出師表】等代表作奠定了他在中國古代文壇的地位。

在諸葛亮及其繼任者蔣琬、 費祎 的輔佐下,蜀漢國力有所恢復,國家一度強盛起來。蜀漢疆域北至武都、漢中,東抵巫峽,南至雲、貴,西達緬甸東部。占有今雲南全省,四川、貴州二省的大部,陜西,甘肅南部、廣西西北部及緬甸東北部、越南西北部。

蜀漢在軍事上曾屢屢占據主動,前有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後有姜維總共十一次北伐,雖也有一定戰果,但連年征戰使國力嚴重衰弱,最終被曹魏所滅。

南北朝時期,在恵陵東南方向修建了武侯祠,與恵陵、漢昭烈廟毗鄰。經過明、清兩代改造、擴建,武侯祠的範圍擴大到了恵陵和漢昭烈廟,並形成了前殿祭君(劉備)、後殿祭臣(諸葛亮)的格局,一直保持至今。至於三義廟,始建於清康熙初年,原位於提督街,1997年因城市改造整體遷建於武侯祠內。

到成都後不久,就拜謁了武侯祠,一睹恵陵之靜穆、三義廟之風采。從故鄉當陽,到蜀都成都,身臨其景,三國風雲如電影般在腦海呈現,恍恍惚惚,似有【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的詞調在耳畔回響。

不諱言,三國中蜀漢雖然最早滅亡,存在時間也最短,但蜀漢相關的人和事似乎更扣人心弦。或許,這與震古鑠今的三義情不無關系,也與羅貫中所著【三國演義】「尊劉貶曹」的思想不無關系。

【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 「劉玄德攜民渡江」,當曹操大軍南下,有人勸劉備暫棄百姓、先行江陵為上,劉備泣曰:「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今人歸我,奈何棄之?」在危急關頭,劉備的仁愛恤民之心,與曹操濫殺數十萬無辜民眾,形成鮮明的對比。站在人民立場寫作,就是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如此看來,「尊劉貶曹」無可厚非。

環顧三國,無論曹魏還是孫吳,似乎都沒有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及後續的生死之交那般感天動地。

有史以來,江湖結拜司空見慣,但結義兄弟能夠為了宏圖大業赴湯蹈火、俠肝義膽、死而後已卻是遠遠超越了一般意義的千古情義。

難能可貴的是,劉、關、張 「鐵三角」作為創始團隊,沒有僵化封閉,而是極具開放性、包容性,不僅招攬了諸葛亮、龐統、法正等謀士,更是吸納了馬超、黃忠、趙雲、魏延、姜維等武將。能夠建立蜀漢政權,可以說與這個團隊的發展壯大不無關系。

「收復中原、興復漢室」是劉備集團堅定不移的初心使命,無論從政治、文化還是感情角度,都極具感染力,因為這面旗幟使人很容易認識到這是一條「人間正道」。所以,不難理解,劉備從當陽撤退時,會有十余萬百姓跟隨,也不難理解在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北伐前在【出師表】中表達「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的赤膽忠心。

自被劉備「三顧茅廬」禮邀出山輔佐,諸葛亮為報答這份知遇之恩,始終堅守初心使命,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份忠誠,足以「動天地、泣鬼神」。

關羽在臨沮被孫權部下所害,劉備東征復仇失敗病逝,是兄弟情、戰友情的雙向奔赴。弟為兄赴死,兄為弟殞命。這是一種怎樣的情義?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英雄早已作古,但他們身上所彰顯的人性光輝——「忠」「信」「義」依然爍古耀今、啟迪後人。

當今,我們所處的社會存在著誠信危機、信用危機,嚴重影響人們的幸福感安全感。對照古人身上的這些亮點,怎能不為今人在這方面的缺失而汗顏?!

惟願中國湧現更多的經得起人民、實踐、歷史檢驗的「義城」!

惟願中國繼「禮儀之邦」後成為世所敬仰的「信義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