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71年毛主席對許世友說:你要打倒的三個人是好人,你不聽我的話

2024-01-13歷史

提起許世友,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他和毛主席的深厚情誼,許世友年輕時脾氣火爆,因為自己的莽撞惹了不少人,而毛主席每次都力保許世友,還親自找到許世友開解他。

但是有一件事,許世友卻沒有聽毛主席的勸告,究竟是哪件事呢?許世友又為什麽沒有聽毛主席的話?

許世友改名

許世友其實原名並不是這幾個字,而是許仕友。

許世友的家裏都是農民,他的父親望子成龍,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有一個好的前途。

而且到了許世友這一輩,家族的名字也剛好到了仕字輩,因此,他的父親就給他起名許仕友,希望他將來能走上仕途做大官。

許仕友進入軍隊後,也知道了自己名字的意義,但他不想當官,他只想當一名優秀的士兵,為國爭光,於是,許仕友給自己改名為士兵的「士」,名為「許士友」。

許世友驍勇善戰在部隊裏很出名,毛主席雖然坐守後方,卻也很多次聽到過許世友的名字。

紅軍長征的時候,許世友已經當上了紅軍軍長,夾金山會師後,毛主席主持了一場會議,許世友也在其中。

會議持續了很長時間,中途休息的時候,毛主席第一次見到了許世友,因為經常能聽到下屬稱贊許世友的英勇無畏,毛主席也想見一見這個人物。

兩人見面後,毛主席仔細看了看許世友,只見他濃眉大眼,身材壯碩,是個當兵打仗的好料子,毛主席滿意的點了點頭。

然後毛主席開口問道:「世友啊,你名字的這個世友是哪兩個字啊?」

許世友聽到問話,立馬站起來回答道:「主席,這兩個字是士兵的士,朋友的友。」毛主席一聽,眼神中充滿了贊賞,原來取自士兵之友的意思。

毛主席想了想,然後說:「你這個名字取士兵之友還是太窄了。」

然後毛主席起身看了看遠方,接著說道:「咱們現在是要打外來侵略者,咱們得戰士們不僅是為中國革命奮鬥,也要為全世界貢獻力量。你的這個士字,不如改成世界的世,怎麽樣?」

許世友聽到後,立馬就明白了毛主席這句話的意思,這個字包含著毛主席對他的無限期望,世界之友,中國的革命紅軍戰士們要放眼全世界。

許世友頓時熱淚盈眶,立馬把自己的名字改為了許世友。

讀【紅樓夢】

毛主席對於許世友而言,不僅僅是一個領導那麽簡單,毛主席除了經常會和許世友談論國際大事,探討人生意義之外,對於許世友的個人發展上也是非常關心。

了解毛主席的人都知道,在很早之前,毛主席就經常建議大家要讀【紅樓夢】這本書。

這本書不僅僅是講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故事,更是蘊含著一個時代的發展歷史、世家沒落的深刻背景。

1973年,毛主席針對軍隊問題召開了一次會議,當時許世友任職南京軍區司令員,也參與了這次會議,會議結束後,毛主席又特意接見了幾個軍區的司令員,許世友就在其中。

許久沒見許世友,毛主席看到他站在隊伍後面,連忙讓人把他帶到前排,詢問他近況如何,許世友一一作答。

然後毛主席又問許世友有沒有看過紅樓夢,許世友回答說自己已經看過了。

毛主席這倒是感覺很驚訝,然後又問了他幾個紅樓夢裏的問題,許世友回答的斷斷續續。

毛主席這才意識到,原來這許世友只是簡單看了看,然後毛主席一臉嚴肅的說,【紅樓夢】這本書,看過5遍才能說自己看過了。

許世友回到軍區,想起毛主席的話,便讓下屬買了一套【紅樓夢】回來準備開始看。

但是他一個武將,對於紅樓夢這種講述情情愛愛的東西實在看不進去,許世友一邊看一邊嘟囔著:這有什麽好讀的。

許世友的話傳到了毛主席的耳朵裏,毛主席笑著對許世友說:「你可別小看了這【紅樓夢】,你仔細看看會發現,這其實是一本政治小說,如今的形勢就是書中說的坐山觀虎鬥。」

許世友聽到毛主席的話,認認真真的把紅樓夢讀了數遍,這才真正理解到毛主席當初教育自己的真實用途,不禁對毛主席的敬佩之情更上一層。

盡管毛主席對於許世友是一個亦師亦友的角色,在許世友很多次暴脾氣惹事的時候經常前來勸說,但有一件事,許世友卻沒有聽毛主席的話。

一意孤行

1967年的夏天,南京的熾熱無情地蔓延在整個城市。炎炎夏日的陽光毫不留情地照射著大地,將大街小巷烤得如同火爐般燃燒。而持續的高溫下卻爆發了一件事。

不少人看到後連忙勸說許世友,要不然就先去別的地方避避風頭,隨後許世友決定先回大別山,於是許世友給中央發了兩份電報,然後去到了大別山126醫院裏住下。

許世友在離開南京去往大別山之前,特意交代了留在南京軍區的王必成、林維先、以及鮑先誌三人,如果那些人想要沖進軍區或者機關當中,那就不惜代價的解決。

這幾位領導一起商議了一下,覺得這樣會造成嚴重的後果,所以三人便采取較為和善的方法解決這件事。

許世友回到南京後聽說此事,心中十分憤怒,他找到這三個人,痛斥他們一頓,斥責三人為什麽做出這樣的事情,說著便要將三個人逐出南京軍區才肯罷休。

毛主席得知此事,找到許世友,兩人促膝長談,毛主席告訴許世友,這三個人都是好人,本性並不壞,也不是故意不遵守命令,希望許世友能夠放過他們幾個。

而許世友卻一意孤行,即便是毛主席的勸說他也不聽,毛主席無奈的搖搖頭:「唉,你連我的話都不聽了。」

王必成、林維先和鮑先誌

要說這三個人,他們和許世友都是多年的好友,當初幾人共同作戰,和許世友一起立下赫赫戰功。

王必成和許世友是同鄉,也來自大別山,因此感情也最為濃厚,兩個人一起加入了紅四方面軍,而且還英勇善戰,被稱為「虎將」,在華東軍時,兩個人都是縱隊的領導。

建國後,許世友被任命為軍區司令,而王必成則是他的部下,兩人多年共同作戰也建立起了很深的感情。

此事之後,王必成和許世友關系破裂,直到1979年,許世友病重,臨終之際才和王必成握手言和。

林維先出生在安徽,也算是大別山的人,雖然林維先並沒有參加長征,但是他也堅守在大別山的前線陣地,和敵人打了三年遊擊戰。他高超的遊擊技巧被毛主席稱贊為遊擊專家。

而鮑先誌和王必成一樣,兩人都是來自於湖北麻城,但是鮑先誌的誌向卻和其他兩人不同。

鮑先誌擔任的事政工將領的角色,解放戰爭時,他任職十一軍政委。建國後,機緣巧合來到南京工作,當上了副政委。

鮑先誌和許世友的接觸並不深,但是他作為一名政工人員,對於轄區內的政治工作和思想方面極其看重,尤其是在發生這種事後,鮑先誌一度認為是自己工作的失職。

結語

回顧歷史,我們不僅會發現,當時的那個年代許多事情很復雜,往往一個小小的決定就會影響一段歷史的發展,這件事也同樣值得我們反思和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