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將星耀黃埔:從廣州到武漢

2024-04-08歷史

本來寫的是45人,出自【隱形將軍韓練成】(薛正昌著)一書。但後來又翻了【黃埔傳奇】(劉本森著),裏面總結的是36人。一時不知哪個更準確,於是改成了「40人左右」。

今天就聊一聊黃埔前六期的故事,除了整理開國將帥的名單,還會講到黃埔武漢分校的由來;只辦了一期的黃埔女生隊;黃埔的政治部主任;以及為什麽黃埔將星都集中在前六期等內容。

01

將星閃耀

關於「黃埔系」開國將帥的人數,除了前述的36人和45人,還有37人、53人等說法。

這裏面的差別,主要是因為定義不清楚造成的。

首先,如果定義為「開國將帥」,那就應該僅指1955年「大授銜」時的將領。

其次,不能定義為「黃埔畢業」,這樣的話曾在黃埔任職的葉劍英、聶榮臻、陳毅等將帥就不能包括其中了,所以得定義為「出自黃埔」。

那麽,「出自黃埔」的1955年「開國將帥」有幾位呢?小杜整理的名單是38位元。

沒有爭議的是5位元帥和3位大將。

元帥中徐向前和林彪分別是黃埔一期生和四期生,葉劍英任教授部副主任,聶榮臻任政治部秘書兼政治教官,陳毅是武漢分校政治部文書。

大將中陳賡是黃埔一期生,許光達是五期生,羅瑞卿是武漢分校六期生。

電視劇【光榮與夢想】

徐向前(上)、陳賡(下)參加黃埔一期面試

上將名單就略有不同了,8人、9人、10人都出現過。

沒有爭議的8人分別是:一期生周士第、陳明仁;五期生宋時輪、楊至誠、張宗遜;六期生郭天民、陳伯鈞(武漢分校);政治大隊長兼教官陳奇涵。

還有兩位出現過名字的是陳士榘和蕭克。

百度詞條中陳士榘於1927年初參加了「中共湖北省委舉辦的學生軍事訓練班」,而很多文章中寫的是「黃埔武漢分校軍訓班」。小杜手頭資料有限,無法確認,只能擱置,了解的朋友可以私信指點。

蕭克原打算考黃埔四期,1926年2月到的廣州,但已經過了報考時間。於是他考入了國民黨中央軍事委員會直屬的憲兵教練所。不久後該校並入黃埔,蕭克成為了黃埔四期生,7月份畢業,隨後參加了北伐戰爭。

這段經歷記錄在【紅軍將領蕭克】(羅聰明著)一書中,但沒有提及憲兵教練所並入黃埔的時間。

這個時間在【黃埔傳奇】中有記載:

1926年3月,國民黨決定將國民革命軍各軍所開辦的軍校與黃埔軍校合並,改組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歸屬軍事委員會領導。

這樣看來,蕭克在校期間,已經被並入了黃埔四期。

蕭克(左)與賀龍

此外,四期的正常畢業時間是1926年10月,比如林彪,就是在10月畢業後,被補充到了剛打完武昌戰役的葉挺獨立團,擔任見習排長。

所以蕭克7月畢業,可能是肄業或提前畢業。當時正值北伐,四期學員中提前結業或肄業的情況很多。

而在五期生郭汝瑰的回憶錄中提到,1926年7月9日的北伐誓師大會,同時也是黃埔四期生的畢業典禮。這應該指的就是提前畢業的那一部份四期生。

總之,上將名單中應該有蕭克,所以是9人。

中將名單是10人,分別是:一期生閻揆要、彭明治(教導團教導大隊);三期生常乾坤、曾澤生、韓練成;四期生倪誌亮、唐天際、郭化若、;五期生譚希林;六期生王諍。

有些名單沒有列入韓練成,是有道理的,因為他是蔣介石特批的「黃埔學籍」。如果是「黃埔畢業」,不應該列入,但可以算作「出自黃埔」。

少將名單,因為資料較少無法一一查證,所以就采納【黃埔傳奇】中的11人名單:三期生徐介藩;四期生方之中、洪水、李逸民、曹廣化、白天(魏巍);五期生廖運周、周文在、張開荊;八期生朱家壁;政治部幹事袁也烈。

?

原因很殘酷,不是因為二期裏沒有共產黨將星,而是很多都犧牲了。比如秋收起義時犧牲的總指揮盧德銘;湘鄂西紅軍建立人,賀龍的入黨介紹人,1931年犧牲的周逸群,都是黃埔二期生。還有南昌起義後在戰鬥中犧牲的張堂坤等等。

電影【建軍大業】

其實,名單中一期生只有6人,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以第一名考入黃埔一期,又以第一名畢業的共產黨人蔣先雲,北伐時就犧牲了。葉挺獨立團攻打武昌時,犧牲的一營營長曹淵,也是一期生中的共產黨員。

一期生中犧牲的共產黨著名將領非常多:王爾琢、許繼慎、劉疇西、蔡申熙等等。

名單中四期生有10人,看起來最多,但其實犧牲的將領也多,包括有紅軍時期的著名將領伍中豪、劉誌丹、段德昌、曾中生等。

三期生中犧牲的包括有與伍中豪、林彪並稱井岡山「三驍將」的黃公略。還有在電影【建軍大業】中出現過的,犧牲於三河壩戰役的蔡晴川。

長征時犧牲的紅軍最高將領,紅三軍團參謀長鄧萍,是黃埔武漢分校的六期生。

02

武漢黃埔

黃埔武漢分校,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存在,開國將帥中的五期、六期黃埔生,大多與武漢分校有關。陳毅元帥與黃埔的關聯,也是因為擔任了武漢分校的政治部文書。

如前所述,北伐前夕的1926年3月,黃埔軍校改組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而之前的正式名稱是「陸軍軍官學校」。

黃埔軍校舊址

所以武漢分校的全稱是「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而「黃埔軍校武漢分校」是俗稱。

武漢分校成立的背景,即為北伐戰爭中的標識性勝利:攻克武昌,占領武漢。

10月10日攻克武昌,12日蔣介石即致電國民政府,建議黃埔「 在武昌另設分校,原有校內政治科,移設武昌,再加擴充,以便多方造就人才。

當時在廣州黃埔的,是剛從入伍生升為正式學生的五期生,被分為六個學生隊:一、二隊為步兵科,三隊炮兵科,四隊工兵科,五隊政治科,六隊經理科。

11月,國民政府遷都武漢,於是決定將黃埔五期中的工、炮、政治三科的學生遷往武昌,加入武漢分校。

在可查的資料中,當時許光達在炮兵科,張宗遜在政治科,譚希林在工兵科,應該都是隨隊前往武漢的。

蔣介石建議成立黃埔武漢分校的時候,國民政府還沒有決定遷都武漢。這個遷都建議是蘇聯顧問鮑羅廷提出來的,含有限制蔣介石權力的目的。

蔣介石向來不缺乏這方面的「政治智慧」,於是他一拖再拖,沒有把北伐指揮部從南昌遷往武漢。

1927年1月,蔣介石意外現身武漢,行程之一便是給武漢分校的黃埔生演講,說得直白一點就是「拉人」。據郭汝瑰回憶,蔣介石的演講「苦口婆心」且慷慨激昂,「感動」了一部份學生,後來追隨他去了南京。

黃埔武漢分校舊址:兩湖書院

同樣在1月份,蔣介石在廬山會見了日本駐九江領事,這是他打算「自立門戶」的系列活動之一。

3月,北伐軍先後攻占了上海和南京;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國共決裂;4月18日,蔣介石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

之後,蔣介石把廣州步兵科的黃埔生調到了南京。當時的中國,同時存在著三個政府:武漢、南京、北京(張作霖),而五期黃埔生,也被一分為三:武漢、廣州、南京。

我們熟知的黃埔五、六期共產黨將領,大多和武漢分校有關,即是因為當時武漢的生存環境尚可,汪精衛還沒有開始「分共」。

去到南京的五期生,基本都是蔣介石的追隨者,比如後來在洛陽戰役中被俘的邱行湘,遼沈戰役中被俘的鄭庭笈,都是南京畢業的五期生。

留在廣州的五期生共產黨人,很多都在「四一五」事變中被捕了,比如宋時輪。

黃埔軍校的最後一任政治部主任,共產黨人熊雄,在廣州的「清黨」中被秘密殺害。

另一位著名的共產黨人蕭楚女,是當時廣州黃埔的政治教官,同樣在「四一五」時被捕,4月22日被秘密殺害。

03

政治部主任

黃埔與舊軍校的最大區別,在於它對「軍人為誰而戰」這個問題,給出了不同的答案,這個答案不是某個人,而是信仰和主義。

完成這項解答工作的,就是黃埔的政治部。而在歷任政治部主任中,最有名的便是周恩來,雖然他只在任了4個月。

黃埔軍校的政治部存在了將近三年,也就是從1924年6月16日開學,到1927年的廣州「四一五」反革命政變。

三年裏一共上任了7位政治部主任,任期最短的是第一任戴季陶,只幹了3天(6月19日離職,不過算上籌備期的話在任5個月),任期最長的是最後一任熊雄,其實在第六任期間(1925年10月由邵力子代理),熊雄就是主持具體工作的副主任,所以他的任期接近了一年半。

熊雄

在剩下的一年多時間裏,周恩來(第三任)在任的4個月算是比較穩定且長期的了。

周恩來上任的時間是1924年11月,推薦人是當時的政治部副主任張申府。張申府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過,是周恩來和朱德的入黨介紹人,但後來負氣退黨。

電視劇【大決戰】

黃埔生中,一期的學制是最短的,只有半年,從1924年5月至11月底。二期生在1924年8月、10月、11月分批入學,學制10個月,至1925年9月畢業。

所以,周恩來擔任政治部主任時,接觸到的便是一期生和二期生。

從時間線上來看,周恩來似乎和一期生的交集很短。其實不然,因為大部份一期生畢業後,除了留校的(比如徐向前),被編入了新成立的教導團。

周恩來於1925年春離任黃埔,也是因為擔任了教導團的政治部主任,隨部參加了對軍閥陳炯明的東征。這是周恩來與黃埔一期生建立起相互了解的主要原因。

1960年10月19日,周恩來在頤和園宴請首批被特赦的黃埔系戰犯,其中包括有一期生杜聿明、曾擴情、宋希濂、周政強。陪同這次宴請的,還有一期生陳賡,三期入伍生總隊長張治中,第六任政治部主任邵力子等。

電視劇【特赦1959】

周恩來在4個月的任期裏,做了很多建設性的工作,特別是政治部組織機構的健全和工作細則的完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黃埔政治部的「地基」是周恩來「打實」的。

周恩來當時也是中共廣東區委軍事部長,所以即便他離任,還是領導著黃埔校內共產黨員的工作。與周恩來一起完成這項工作的,是因【覺醒年代】而被大家熟知的陳延年,時任廣東區委書記。

葉挺獨立團的上級直接領導,便是廣東區委。北伐期間,葉挺獨立團能夠在連續作戰中保持戰鬥力,也是因為廣東區委在人員補充方面的不懈努力。

周恩來和葉挺,後來打響了南昌起義,中國共產黨自己的武裝力量得以誕生。但陳延年犧牲在了南昌起義的前夕,1927年7月4日。

在南昌起義後續戰鬥中犧牲的黃埔共產黨人包括有:一期生孫樹成、遊步瀛、郭德昭、楊溥泉、伍文生;二期生張堂坤;三期生蔡晴川等等。

現在已經很少有人記得孫樹成了,所幸在一些影視劇中,還是能偶爾看到他的「身影」。

在電視劇【光榮與夢想】中,蔣介石發起「整理黨務案」後,黃埔學生被迫在國共兩黨間進行選擇,在蔣先雲之後選擇了共產黨的,就是孫樹成。

在電影【建軍大業】中,也有孫樹成在三河壩主動留下來斷後的鏡頭。

04

黃埔六期

在參與了南昌起義的7位開國元帥中,陳毅的經歷是最特殊的。他沒能趕上8月1日當天的起義,但追上了南下的起義部隊。

南下途中,朱德率部在三河壩阻擊追敵。完成任務後,部隊還剩2000人。當南下的主力部隊在潮汕被打散後,朱德的這支部隊成為了南昌起義僅存的碩果。

電影【建軍大業】

正對鏡頭的角色是粟裕

當時的情況很困難,許多人離隊另尋出路。朱德在天心圩整編部隊的時候,最終留下了800多人,其中團以上的幹部只剩下了兩人,一位是74團的參謀長王爾琢,另一位就是73團的指導員陳毅。

對南昌建軍做出了重大貢獻的陳毅,當時為什麽沒趕上起義呢?

因為,他是隨張發奎第二方面軍教導團,從武漢趕赴南昌的,出發時已是8月1日,所以整個教導團都沒能趕上起義,而且還在九江被張發奎下令繳了械。

這個教導團,其實就是黃埔武漢分校,大多數成員是六期生。

六期生是武漢分校的第一期,1927年1月開學。和五期生一樣,六期生也是一分為三,廣州、武漢、南京各有生源,而且廣州和南京在1926年10月就開學了。

開國將帥中的六期生只有4位元,但比較巧的是,出自上述三地的都有。

開國大將羅瑞卿和上將陳伯鈞,都在武漢分校。而另一位上將郭天民,當時入讀的是廣州黃埔,並在「四一五」之前入黨,後來參加了廣州起義。

這三位將軍都參加了長征,陳伯鈞和郭天民分別在紅五、紅九軍團。

開國中將王諍,則是南京黃埔的六期生。他讀的是新成立的通訊科。1930年第一次反「圍剿」時,紅軍活捉了敵軍師長張輝瓚,還俘虜了一位名叫吳人鑒的國民黨中尉。這名中尉留在了蘇區,成為了紅軍最早的一批電台報務員,他改名為王諍,長征時任軍委三局(通訊局)局長。

南京的六期生中也有不少國民黨名人,最有名的是戴笠,還有遼沈戰役中被俘的廖耀湘。

「三地黃埔」,當時還保持著勃勃生機的,是武漢。

黃埔武漢分校的主要負責人是國民黨左派領袖鄧演達(政治部主任),和共產黨人惲代英(政治總教官)。在他們的主導下,武漢分校招收了黃埔軍校唯一一期的女生隊。

最初女生隊的招生計劃是40多人,但報名人數有兩三千,於是不得不擴大到100人。結果還是無法滿足大家的報名熱情,最終女生隊的人數定格在了213人。

黃埔女生隊隸屬於政治大隊,所以課程設定是以政治為主,軍事為輔。學習的內容,除了共產主義理論、孫中山思想,還有婦女解放運動。

「四一二」之後,四川軍閥楊森和湖北軍閥夏鬥寅進攻武漢,黃埔武漢分校全體學員加入了中央獨立師,在24師師長葉挺的統一指揮下,參加了5月平定夏鬥寅的戰鬥。

羅瑞卿和陳伯鈞都參加了這場戰爭,陳伯鈞在戰鬥中火線入黨。女生隊雖然沒有出現在最前線,但也被編成了救護隊和宣傳隊,全程參與了歷時一個多月的戰鬥。

一個月後,1927年7月,汪精衛在武漢「分共」。武漢分校不得不決定提前結業,女生隊學員們都領到了一張黃埔六期的畢業證書。

這批巾幗英雄中,包括有1936年犧牲的抗日英雄趙一曼,廣州起義時犧牲的遊曦;以及參加了長征的葉劍英元帥夫人危拱之,賀誠中將的夫人周越華;還包括有徐向前元帥的夫人黃傑,聶榮臻元帥的夫人張瑞華等等。

趙一曼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提前結業的武漢黃埔六期,女生隊就此解散了,其他大部份學員被改編為第二方面軍的教導團,也就是和陳毅一起從武漢趕赴南昌的那支部隊。

在這段動蕩的歲月裏,很多組織名稱在各種文獻中看得人眼花繚亂,但其實,「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黃埔軍校武漢分校」、「中央獨立師」、「第二方面軍教導團」,都是同一批人,其中大部份是武漢黃埔六期生。

陳毅到武漢,是時任中央軍事部部長周恩來的安排,名義上是政治部文書,實際上是武漢黃埔的黨委書記。當時校黨委的成員包括有惲代英、施存統、徐向前、郭化若等。

郭化若是黃埔四期中的開國中將,當時是武漢分校的炮兵大隊長。徐向前是工兵大隊長。

在郭汝瑰(五期政治科)的回憶錄中,徐向前是和五期生一起從廣州到達武漢的。當時政治大隊下設13、14、15三個分隊,郭汝瑰在14分隊,隊長是許繼慎,而徐向前是13分隊隊長。

而在六期生程子華的回憶文章【戰爭結友情】中,徐向前在六期生開學後擔任武漢分校一隊隊長。

程子華也是武漢黃埔六期生中的著名共產黨人,後來和徐海東、吳煥先一起領導了紅25軍的長征,1955年未參加授銜。

陳毅、程子華、羅瑞卿、陳伯鈞等人隨教導團趕赴南昌,但在九江上岸後被張發奎繳械。當時已是8月3日,教導團就地解散,黃埔武漢分校(國共合作期間)的最後延續也到此為止了。

陳毅追上了南昌起義的部隊;陳伯鈞沒有追上,後來參加了秋收起義;羅瑞卿輾轉來到上海,跟隨周恩來從事地下工作;程子華也去了上海,在那裏遇到了徐向前,廣州起義時,兩人再次相遇。

六期之後,黃埔基本上就和共產黨「絕緣」了。但國民黨軍中的將星,同樣鮮有六期之後的。

國民黨內部論資排輩的風氣是一個原因,但信仰缺失後的黃埔,其實已經倒退成了一所培養蔣氏「私兵」的舊軍校。蔣介石可以憑一己喜好,賜予「黃埔出身」,便是一例。

曾經那個相容並包,讓人熱血沸騰的黃埔,一去不復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