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緣起:比幹被「剜心」後明明活了下來,為何還是難逃慘死?

2024-01-31歷史

公元前十一世紀,人類文明正步入一個百年重塑時期。

多利亞人用利劍將邁錫尼文明摧毀後 希臘的文明傳統就此斷絕二三百年,希臘各地也進入了黑暗時代。

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正經歷著亞述人的改造。

非洲大地上的埃及,被稱作「百門之都」的底比斯迎來了新王國時期最後一個王朝的主人。

古老文明,正在這座星球上暗淡消隱。東亞大陸上的中國,急促的變革也不約而同地發生著:曾經開創了人類文明東方形態的商王朝,即將告別歷史的舞台。

那是一個怎樣的時代?它又是如何從強盛走向了歿路?

直到今天,我們仍然無法準確地回答出有關它的所有疑問。時間的密碼,開啟了人類近一個世紀的探索。

河南衛輝,3000多年前,決定商王朝命運的一場戰爭,就曾發生在這裏。在這座城市中,至今還保留著一座龐大的墓園。

有關這個王朝最後的故事,就讓我們從墓主人---比幹,開始說起。

公元前十一世紀,商朝國都--朝歌的這個午後並不寧靜。王室貴族比幹正朝著那座「摘星台」緩緩走去。沒有人會知道,他的離去,足以給這個強盛的國家,帶來一場浩劫。

商,作為中國第一個有同時期文字記載的王朝,從公元前十七世紀,成湯建國開始,歷經31代君王統治,在華夏文明史中,存續了五百多年。它的疆域東至渤海灣、西達黃土高原、北至燕山山脈、南到長江流域。

這是一個屹立於世界東方,前所未有的偉大王國。

唐際根:商朝就是中國文明的一個發展到3000年左右的一個高峰。

嶽洪斌:在中國形成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青銅文明,我覺得這個應該是對人類的一個非常大的一個貢獻。

這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大一尊青銅器,它來自遙遠的商王朝,代表著當時最高的鑄造技藝,被稱為後母戊鼎。

中國是世界上較早掌握銅冶煉技術的國家,以青銅器作為人類文明發展的階段又被稱為「青銅時代」。商王朝,則是中國青銅文明史上出現的第一個高峰時期。

透過古老的青銅器,除了可以看到一個王朝的盛世景像,同樣,也能夠找到,關於它隕歿的歷史墨點。

利簋,又被稱作「武王征商簋」,1976年出土於陜西省臨潼縣零口鎮。器物內壁鑄刻的32字銘文,賦予了它「青銅國寶」的文化地位。

根據銘文記載:由「周」部落發起、征伐商紂王的牧野之戰,終結了強盛的商王朝,在甲子日清晨,「周」軍占領朝歌,宣告了商朝的滅亡。【解說】河南省衛輝市,那場終結商王朝的牧野之戰就曾發生在這裏;摘星台上,以悲嘆的結局告別歷史舞台的比幹,也正是從這裏步入朝堂,開始了他的人生酬誌和夢想。

傳統戲曲講述著久遠的故事。對於故人的感念,就這樣伴隨在生活的不知不覺中,慢慢地延續了下來。

關於比幹的歷史記載很少。其人、其事,大多已被後來人們口口相授的傳說故事所替代。但人們對於比幹的所有歷史解讀,卻都與他直諫商紂王而遭受酷刑有著密切的關聯。

李小白:文獻上對於比幹的記載,正史裏面關於比幹的記載是相對來說非常少的,主要是存在於留存下來的傳說。

喬傳寧:比幹,比是他的氏,幹是他的名字,其實比幹他的姓是子姓。

喬傳寧:比幹與紂的關系,一般來說,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認為比幹是紂之王叔,也就是他的叔叔,一種是他的兄長。從大多數文獻記載來看,比幹是殷紂王的叔叔,這個還是比較可信的。

當商王帝乙逝世,紂王帝辛便繼承了父親的王位。

在王叔比幹的輔佐下,年青的帝辛不僅平息了東夷叛亂,還將商朝的疆域版圖拓展到江淮一帶。

這位末代君王,親手締造了商王朝的最後的歷史功績。

喬傳寧:據史料記載,殷紂王這個人,從他的個性來說,有一點很暴躁,說這個人力大無比,善於征伐,所以從他年輕時候這種表現來看,他還是一個非常有作為,有能力的君主。

漢代史學家司馬遷曾在他的【史記】中這樣評價商紂王:「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

然而,極富戲劇性的是,在後來的許多文學典籍中,商紂王帝辛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形像。

人們將這位商朝的末代君王更多地與「暴虐」、「奢靡」聯系在一起,並把商王朝覆滅的原因,直接指向了紂王帝辛。

真像,永遠是今天,人們渴求的答案。

一個強盛的王朝因何消沒?一心扶佐商王室的比幹又為何遭致悲慘的結局,他和君王之間,究竟發生過什麽?無數的疑問,都需要歷史來印證。

河南省安陽市小屯村。對商朝都城遺址—「殷墟」的考古發掘已經持續了近一個世紀。

「殷墟」考古發掘,被譽為二十世紀,中國最具影響力的考古事件。除了因為這是中國發現的第一座被證實的古代都城遺址外,還與這裏出土的近15萬片,刻有古文字的甲骨有關。

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最早文字。龜甲裂開的紋路代表著占蔔的結果,那時的人們相信,這是祖先與神靈給出的答案。或許,這些神秘的文字中,就隱藏著尚王朝王朝覆滅的線索。

唐際根:商朝是靠占蔔,靠占蔔需預知未來,占蔔頻率很高,它是大的事情都會占蔔,比方說跟某個方國處於敵對狀態,這個時候他會占蔔。

河南大學古文字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正在將這些來自3000多年前的古老文字輸入到機算機系統中。為了建立中國第一座「甲骨文博物館」,整理工作已經持續了十年。而研究人員也從已收錄的甲骨文中,看到了當時的商王朝與周部落之間的矛盾。

文字,是解開歷史謎團,最直接的資訊線索。這些古老文字也許能帶領我們回到3000多年前那個貞人占蔔的神秘密夜晚。

朝歌王城內,專司占蔔的貞人正在進行一個重要的預測。大臣祖伊,焦急地等待著結果。他剛剛接到戰報,一直臣服於商王朝的「周」部落,不久前,用武力消滅了與之相鄰的黎族部落。祖伊隱約地感覺到,「周」的悄然壯大最終將會威脅到王庭。

裂開的龜甲,給出了祖伊不願看到的答案。

當天,當天占蔔所得的不祥預兆與部落戰報被同時送到了商紂王帝辛的面前。祖伊奏請商紂王,對「周」部落的擴張采取相應的防範。然而,他的建議卻並沒有引起這位戰功赫赫的君王應有的重視。

周朝還處在部落時期,一直臣服於商王朝,甚至長期為商朝提供俘虜。

當時的姬昌,一方面與商王朝修好,一方面收服周邊部族,擴大自己的疆土,逐步的強大了起來。

當王叔比幹與朝臣們商榷如何勸說商王對周人提高警惕時,王城內傳來了另外一個,讓眾人震驚的訊息:一位大臣因為冒顏勸諫,被商紂王處以了炮烙之刑。

南朝史學家裴骃在對【史記·殷本紀】的集解中,詳細描述了商紂王創立的這種

「炮烙」酷刑:燃燒的炭火烘烤著塗抹膏油的銅柱,待其發熱後,讓犯人赤腳在銅柱上行走。當犯人不堪灼熱,便會跌落到火炭中活活燒死。

精彩提示1:考古發掘,發現更多商王朝殘酷殺戮證據。紂王炮烙大臣,商王朝還進行了哪些殘酷的殺戮?要想化解王朝面臨的隱憂,或許只能依靠托孤重臣——比幹。

今天,隨著考古發掘對商朝王城墓葬的探明,許多商代晚期,有關殘酷殺戮的實物資訊重現於世。

這種形制的商代青銅器,被稱作「甗」。在殷墟1046號墓葬中發現的這兩個青銅甗尤為特別,仔細觀察,就能發現在這兩個甗中,都盛放著一枚完整的人頭骨。

唐際根:甗是個蒸煮的錢,就相當於今天的飯甑,就拿來把人頭給蒸了一遍。我們曾經拔過他一顆牙齒,做了檢測,發現這個人應該是安陽以外的人搞不好就是抓的敵對國家的這個非同一般的人,因為他專門把他剁下來,專門放到甗裏面去蒸,然後埋起來。

在「殷墟遺址」的考古工作中,研究人員共發掘出110多座商代宮殿宗廟建築基址、13座王陵大墓和眾多聚落遺址。在這些生者曾經的樂園或是死者居所裏,都無不例外地存在一個共同現象。

這些骸骨並非墓室主人,卻整齊排列在墓葬或是祭祀遺址中。

唐際根:通常情況下一個坑有十個人!最大規模的一組,就是一排十九個坑。如果按照通常一個坑十個人的話,那麽該190個人。就是說它這個坑的,就是成組坑的大小,就意味這成批的殺人。

人骨多為青壯年、女性和兒童。經過研究學者們的確認,這是當時用以祭祀的人祭坑。

嶽洪斌:從甲骨文裏邊記載的有人統計過,大概最多的一次可以殺殉三百多個,總數有人統計過大概九千多人,這個數量是非常龐大的。

用活人祭祀,甚至為死去的君王、貴族殉葬,這是商朝社會制度的一個重要特征。殉葬者又被稱為「人牲」,大多是戰爭中的幸存者。當他們從戰敗的部落中被其他勢力所虜獲,就註定了一生的悲慘命運。在商朝貴族們的眼中,奴隸和俘虜如同財產。他們被成批的殘殺或是活埋,與牛、馬一樣,成為了祭祀的禮品或是陪葬物品。

嶽洪斌:一個陶罐,裏面埋著一個小孩,他不是埋一個,他埋得多,十個、二十個,甚至說更多的數量,這種我們通常稱為甕棺葬

今天,當我們置身於新的文明社會中,已無法用簡單的對錯去評判歷史演進過程中那些時代差異或是變化。然而,商王朝神秘而充滿血腥的時代銘印,也註定了它終結的命運。

「周」部落的擴張與商王朝殺戮的持續,盡管讓朝臣們感到擔憂,卻並沒有改變君王的主張。

此時的商王朝,表面上依然興盛。驍勇善戰的紂王帝辛,在他的王國裏,享受著至高無尚的權利榮光。以至於,漠視了在這個王朝即將走向衰落時,所顯現出的一切征兆。

李小白:他有足夠的財富支撐維持他的運轉,所以作為統治者的他個人面對的豐富的資源豐富的財富的時候。01:54:00他個人的欲望肯定會有所表現出來。

在史籍【韓非子】中,有這樣一段描述:當紂王的叔父,看到君王用象牙制作筷子的時候,嘆息著說道:「他現在用象牙制作筷子,以後一定會用玉石制作酒杯。如果國君只知道追求享樂的話,國家將無法振興了。」

在考證商代歷史過程中,研究人員還發現了這樣一個現象:在商王朝晚期,飲酒,是當時的人們的一種生活常態。

牛世山:任何時代統治者會引領風尚,商代人是飲酒比較長的,作為我們能看到酒器非常多,核心的酒器達到什麽程度呢,大概我們今天我統計了一下在商代的話,隨葬酒器酒器,我們看到它接近一半的程度酒器,出酒器的墓葬出的墓葬達到一半。

早在新石器時期,人類就發明了用植物、糧食釀制美酒的方法。商朝晚期,隨著農耕文明和商業社會的逐漸發達,釀酒的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

淳香的美酒與王朝的衰落,或許並沒有直接的關聯。但君王的貪戀享樂的生活變化,卻是改變這個王朝命運的直接因素。

李小白:紂王曾經說建鹿台,大廢民力,大興土木,是吧,耗費了很多老百姓的勞力,然後很多老百姓因為在這建設這些個土木和宮殿這一塊,勞累過度,然後死亡。

當商朝耗費巨大國力,為紂王興建鹿台時,商都以西,那個叫做「周」的部落,又先後征服、兼並數個部落。首領姬昌,在不斷擴張自己疆域的同時,實行了敬德保民的安民政策,深受擁戴。「周」與「商」分庭抗禮的態勢已經顯現。

面對著來自外部和王庭自身的變化,作為王叔的比幹,決定勸諫紂王。

【史記·殷本紀】,對這一次勸諫的過程,僅作了寥寥數語的描述。「王子比幹諫,弗聽」

在勸諫紂王的問題上,比幹和同為紂王叔父的箕子以及紂王的兄長微子有著很大的分歧。

喬傳寧:微子就是和箕子商量,要遠走,不再勸諫殷紂王,當然比幹知道之後,比幹就說了很多,就是自己要力諫,甚至說要以死諫的方式,來勸諫殷紂王這個可見,比幹以死諫的這個決心,可以體現出比幹,愛國愛民,這樣一種大愛的精神。

「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在比幹第一次勸諫失敗後,他依然認為,應當以死諫的方式,勸說商紂王,挽救商王朝正在走向覆滅的命運。但讓他沒有想到的是,他的勸諫,卻為王庭帶來了更大的動蕩。

朝堂上,招致眾臣非議的商紂王帝辛大為惱怒,他堅持著天命神論,認為自己所擁的權利都是天神所授,牢固的王權與王朝疆域從來都享受著神靈的護佑。

微子啟遭到帝辛的斥責後,失望地離開了商城朝歌,遠遁他鄉。箕子為了保全性命,不得不割去頭發、假裝瘋顛,最後仍被商紂王囚禁了起來。

精彩提示2:周武王為何突然撤兵?比幹再諫紂王,試圖挽救商朝。商紂王昏庸無道,周軍大兵壓境,行至黃河渡口,周武王為何下令撤兵?面對走向末路的商王朝,比幹只能選擇走上鹿台,再諫商紂王。

就在比幹第一次勸諫失敗後,「周」部落,也發生了變故。

部落首領姬昌病逝,他的兒子姬發成為新的首領。這,就是後來的周武王。改朝換代的歷史序曲,也由此拉開了序幕。

根據史書記載,武王伐紂,一共進行了兩次。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第一次伐紂過程中,當討伐大軍來到了黃河岸邊的孟津渡口時,姬發卻下達了撤軍的命令。

喬傳寧:因為在殷商統治的上層人物,還有很多賢人,比如說像比幹、像商容,像微子啟以及其他一些殷商的上層貴族還在。讓周武王覺得,他們還成為很重要的一股力量,不容忽視。

危險的訊號已經傳來。盡管朝歌城內,祛弊革新的呼聲越來越高,但大臣們一次次勸諫所換來的,卻是駁斥和酷刑懲罰。

王朝的傾覆或許已無法避免。比幹,也在此時,決定再諫紂王。

鹿台下,久久等侯的比幹還不知道將迎來怎樣的結局,他拿著自己的諫表期盼著奇跡能夠出現。

唐代張守節在對【史記·殷本紀】的正義中引【括地誌】的記載:進諫不去者三日。紂問何以自持?比幹曰:修善行仁,以義自持。

我們不難想象,這一定是一次激烈的君臣對話,「天命所授」與「民為根本」的兩種思想巨烈地碰撞著。比幹向商紂王直言國家弊癥。他勸諫帝辛與民更始,取消酷刑,施以仁政,改變當下國家的危難困局。

專家李鋒:他並不是為了求死,他是作為一個國家的一個大臣,作為國家的一個重臣,在國家生死存亡的這樣一種關頭,他希望以自己的這樣一種堅持能夠感化君主,能夠轉為未來,所以說他是抱著必死之誌,抱著就是以強者愛國之心,他去做這個事情。

比幹的犯顏直諫,激怒了紂王。在他的眼中,勸諫仿佛已成為對王權的挑戰。紂王問比幹:「王叔何以如此堅持?」比幹回答,修善行仁,以義自持。盛怒之下的帝辛面對一生匡扶於社稷王朝的叔父,最終下達了處死的命令。

等待比幹的是慘酷的「剜心」刑罰。生命的盡頭,與這個王朝的告別,已是他唯一的選擇。

當這位畢生忠誠於王朝的貴族絕望地踏上摘心台,便註定了商王朝不可更改的覆滅結局。

朝歌王城內,大臣勸諫的聲音從此就再沒有傳出過。

比幹死後,商紂王帝辛派出的東征大軍又一次離開了國都朝歌,開始了討伐東夷的戰爭。

出征的士兵,誰也沒有想到,當他們再回到故鄉,這個曾經無比強盛的王朝已不復存在。

就在商朝大軍與東夷部落激戰之時,周武王姬發聯合多個部落,再次發起了征討商紂的戰事。

【尚書·泰誓】中,記載了武王第二次伐紂前,姬發與各部落首領在孟津會盟時的一段對話。如同一份戰爭的檄文,字裏行間列舉了商紂王,降禍於民、炮烙忠良,等多條罪狀。周部落以「天命之師」對殷紂實施討伐。

聯軍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就將到達朝歌城下。倉促應戰的商紂王帝辛,不得不派出一支臨時防禦軍,在城郊的牧野,阻擋周軍的進攻。

商、周重要的歷史轉折---「牧野之戰」,拉開了大幕。

戰鬥的結果,正如利簋銘文所記載的一樣,在甲子日清晨,聯軍占領了商都朝歌。

就在周軍進入朝歌城的同時,商紂王帝辛身披玉甲,在那座舉全國民力修建的鹿台上,將自己連同這個曾經繁盛的王朝,付之一炬。

商朝,中國第一個有同時期文字記載的王朝,在為華夏文明奉獻了絕無僅有的精彩華章後就這樣急促地告別了歷史舞台。

商朝滅亡後,周武王姬發廢黜了商朝的祭祀制度並吸取了商朝滅亡的教訓,提出「敬德保民」的政治主張,以「明德慎罰」的獄政思想替代嚴酷的刑律。德政仁治,民為邦本的治國思想,使這個嶄新的周王朝成為中國古代歷史上,存續時間最長的王朝。

雖然比幹死了,但是他的仁義的思想被周延續了,祭祀基本不復存在。周人一直強調德,強調仁,這不就是比幹的思想嗎。

河南省衛輝市境內,偌大的墓寢是後人給予比幹-- 「亙古忠臣」的歷史尊榮。他長眠於故鄉的土地上,見證著歷史變遷,裹挾在王朝更替中的悲歡離合與愛恨情仇。

在比幹墓前,周武王姬發為比幹封墓銘文,奉其為「國神」。比幹墓也因此成為中國有文字記載以來的第一座墳丘式墓冢。

喬傳寧:按照我們對於這個封字的解釋來說,實際上這個封字,封比幹墓的封,不是指的增土,而是指的在其墓上立石,或者是墓上刻詞,以表彰比幹的功績。所以封比幹墓的意思是,在其墓前立石立墓,作為標識,來表彰比幹忠君愛民這樣一個歷史功績,以供後人憑吊。

歷史舞台謝幕,為我們保留下那位舍身忠諫的仁臣遠去的背影,比幹,也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與這個王朝的告別。而3000多年前,發生在中原大地上,這段君臣相知而又最終棄離的故事,所譜奏出的,恰是屬於古老中華,一曲蕩氣回腸的史詩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