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71年斯諾患癌,尼克遜拒絕他返回美國,毛主席:把他接到中國治療

2024-03-03歷史

在1971年的一個寒冷冬夜,艾德加·斯諾躺在瑞士的家中,窗外銀白色的雪花靜靜飄落,世界似乎為之凝固。斯諾,這位曾經穿越中國大半個國土,用筆記錄下中國共產黨和紅軍鬥爭歷程的美國記者,如今正面臨著生命中最大的挑戰。

醫生的診斷結果無情地宣告,他患上了胰臟癌,一種讓人聞風喪膽的疾病。 斯諾的生活突然被投下了一層陰影,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

斯諾能否戰勝病魔?中美之間的復雜關系會如何影響他的命運?一個曾經用筆描繪紅色中國的美國記者,他的故事將如何繼續?

斯諾與【紅星照耀中國】的歷史意義

1937年7月,艾德加·斯諾完成了他的傑作【紅星照耀中國】。這本書透過斯諾的筆觸,詳細記錄了他在中國革命根據地的親身經歷,以及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鬥爭歷程。 斯諾的這本書,不僅是他個人的經歷記錄,更是一部深刻反映中國革命鬥爭的歷史文獻。

斯諾在書中所描繪的,不僅僅是戰鬥的激烈和艱苦,更多的是他所見證的共產黨領導下的紅軍和普通百姓的生活狀態,以及他們對於理想信念的堅持。

斯諾透過自己的觀察和體驗,向讀者展示了一個與西方世界大不相同的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形象,這一形象是充滿正義、勇氣和犧牲精神的。書籍的出版,在國際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在西方國家,長期以來存在著對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的偏見和誤解,斯諾的這本書,像一束明亮的光芒,照進了西方世界對中國革命的黑暗角落。 它讓世界人民開始以一種更加客觀和公正的視角,重新審視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鬥爭,了解到了中國革命的真實面貌。

斯諾的書不僅僅是文字的記錄,更是一種精神的傳遞。它傳遞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為了民族解放和社會進步所展現出的英勇鬥爭精神,以及他們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依然堅持理想信念,為實作共產主義理想而不懈努力的堅定決心。

這種精神,深深打動了國際社會,為中國共產黨贏得了廣泛的國際同情和支持。書中的詳細記錄和真實描繪,使得【紅星照耀中國】不僅在當時,即使在今天,也仍然被認為是了解中國革命歷史的重要文獻之一。

斯諾的這本書,成為了連線中國與世界的一座橋梁,讓世界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同時也為中國在國際上爭取到了理解和支持。

斯諾的書籍出版之後,他本人也成為了一個在中國和國際上都受到尊敬的人物。他的勇氣和正義感,以及他為促進中外了解和友誼所做的努力,被廣泛認可和贊揚。 【紅星照耀中國】的出版,不僅改變了世界對中國革命的看法,也讓斯諾個人的生活軌跡發生了巨大變化。

斯諾在美國的政治迫害

新中國成立之初,美國與中國的關系緊張,這種緊張局勢在美國國內進一步激化為麥卡錫主義的盛行。這一時期,美國社會充斥著對共產主義的恐懼和排斥,任何被視為與共產主義有關的個人或活動都可能成為公眾和政府的打擊物件。

在這樣的背景下,艾德加·斯諾因其與中國共產黨的緊密聯系和良好合作關系,成為了麥卡錫主義迫害的目標之一。 斯諾的文章和著作,尤其是【紅星照耀中國】等描繪中國共產黨和紅軍鬥爭的作品,曾在國際上引起廣泛關註和討論。

然而,正是這些深入揭示中國革命真相的著作,使他在美國國內面臨政治迫害。許多美國主串流媒體在麥卡錫主義的影響下,拒絕發表斯諾的文章,他的聲音在美國逐漸被邊緣化,甚至被視為共產主義的宣傳者。

面對這種嚴苛的政治壓力和環境,斯諾和他的妻子發現自己在美國的生活和工作都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他們發現,不僅斯諾的寫作活動受阻,他們的社會生活也因為政治原因而受到限制。

在這種情況下,斯諾夫婦開始考慮離開美國,尋求一個更加寬松和自由的環境,讓斯諾能夠繼續他的寫作和研究。1959年,斯諾和他的妻子作出了重大決定,他們決定辭去工作,離開美國,遷往瑞士居住。

瑞士以其政治中立和言論自由的環境而聞名,對於斯諾這樣的作家和記者來說,是一個理想的避風港。在瑞士,斯諾夫婦希望能夠遠離美國的政治迫害,找到一個更加安寧和自由的空間,讓斯諾能夠毫無顧忌地繼續他的寫作和研究活動。

斯諾的中國之行和政治影響

在瑞士的十年間,斯諾把握每一個機會回訪中國,這些存取不僅是他個人對中國深厚友情的體現,也是他作為一名記者和作家職責的延續。特別是1970年國慶期間的存取,它在斯諾與中國之間的歷史紐帶上添上了濃重一筆,具有不可忽視的政治和文化意義。

這一時期,中國正在經歷翻天覆地的變化,斯諾的再次到訪,讓他有機會近距離觀察和記錄這一切。 斯諾的存取不是孤立的事件,每一次他踏上中國的土地,都會受到中國領導人的熱情接待。

這些互動不僅加深了他與中國領導人之間的友誼,更為他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去觀察中國社會的深層次變遷。在1970年的國慶期間,斯諾參與了多項慶祝活動,見證了中國人民對國家未來的信心和期待。

他透過參加各種會議和活動,與中國的政治、文化領袖深入交流,這些經歷為他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進一步豐富了他對新中國的認識和理解。 斯諾的報道和著作,始終貫穿著對中國深刻的同情和支持。

透過他的筆,世界得以看到一個真實的中國,一個充滿活力、正在努力走向現代化的國家。他記錄了中國在教育、科技、工業和農業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如何團結一心,克服困難,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斯諾的作品,成為了國際社會了解新中國的重要視窗。在這十年間,斯諾的多次存取和深入報道,加強了中外之間的文化和資訊交流。他的工作,特別是對1970年國慶期間中國所取得的進步的詳細記錄,向世界展示了一個正在快速發展的中國。

斯諾透過自己的觀察,反駁了西方世界對中國的許多偏見和誤解,展現了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新中國形象。

斯諾的病逝及中國政府的關懷

1972年,當全球的目光都聚焦於即將發生的歷史性事件——美國總統尼克遜存取中國時,艾德加·斯諾也異常激動。 對於斯諾來說,這不僅是一個國際政治大事件,更是他長期以來關註的中國與世界接軌的重要時刻。

他希望能夠親自前往中國,見證這一歷史性的瞬間,記錄下這個他深愛的國家在世界舞台上的重要步伐。然而,命運似乎並不在他這一邊。

就在這關鍵時刻,斯諾的健康狀況急轉直下。長年累月的勞累和壓力,加之年事已高,斯諾被診斷出患有胰臟癌,這是一種進展迅速且治療難度極大的疾病。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打擊,斯諾的身體狀況迅速惡化,使得他無法實作親眼見證尼克遜訪華的願望。

在斯諾病重之際,他的妻子急於為他尋求更好的治療機會。她深知斯諾對中國的深厚情感,也清楚中國可能會對斯諾伸出援手。 因此,她首先向尼克遜發出請求,希望美國政府能夠提供醫療援助,或是協助斯諾前往中國接受治療。

然而,她收到的回復簡短而冷淡,尼克遜政府拒絕了她的請求,這讓斯諾夫婦感到極大的失望和無助。在這種絕望之中,斯諾的妻子沒有放棄。她轉而聯系了斯諾在中國的朋友馬海德,希望能透過他向中國政府求助。

馬海德深知斯諾對中國的貢獻和情感,他立即將斯諾的情況報告給了中國政府。這一訊息引起了中國政府,特別是毛澤東和周恩來的高度重視。他們對斯諾不僅是出於一個老朋友的關心,更是基於對斯諾長期以來對中國的支持和理解的認可。

在毛澤東和周恩來的指示下,中國政府迅速組織了一支由頂尖醫療專家組成的團隊,準備前往瑞士,為斯諾提供治療。這一決定充分展現了中國政府對斯諾這位老朋友的深厚友誼和人文關懷,也反映了中國人民對斯諾的敬意和感激。

1972年1月,這支醫療專家團抵達瑞士,立即開始了對斯諾病情的全面評估和治療。 盡管中國的醫療團隊極盡所能,采用了當時可用的所有治療手段,但斯諾的病情已到了晚期,難以逆轉。

斯諾的遺願與追悼

1972年2月15日,艾德加·斯諾在與病魔鬥爭數月後,終於在瑞士安詳地離世。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斯諾依舊心系中國,他表達了一個深切的願望——希望自己死後能有一部份骨灰留在中國。

這個願望不僅體現了斯諾對中國的深厚情感,也象征著他與中國人民之間深厚的友誼及其生命中不可磨滅的一部份。 斯諾的去世在中國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中國政府和人民對斯諾的逝世感到深深的悲痛,他們懷念這位老朋友對中國人民和中國革命的深情厚誼。

為了表達對斯諾的緬懷和敬意,1973年10月,中國人民大會堂舉行了一場隆重的追悼會。這場追悼會不僅是對斯諾個人的紀念,也是對他生前工作的肯定,表明了中國人民對斯諾友誼的珍視和他在中外交流中所起到的橋梁作用的認可。

追悼會上,中國政府和人民代表,包括斯諾在中國的朋友和合作夥伴,匯聚一堂,共同緬懷這位偉大的朋友。會上,許多人發言,回憶斯諾的生平事跡,尤其是他在中國的經歷和貢獻。

他們高度評價斯諾的作品【紅星照耀中國】對於國際社會理解中國革命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斯諾個人對於促進中美兩國人民之間了解和友誼的貢獻。 按照斯諾的遺願,他的一部份骨灰被安葬在北京大學未名湖畔。

這個地點的選擇充滿了象征意義,不僅因為北京大學是中國的一所著名高等學府,長期以來一直是中國文化和思想的發源地,而且也象征著斯諾與中國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之間深厚的情誼。

未名湖畔的風景寧靜優美,是斯諾骨灰安息的理想之地,也讓他能永遠與他深愛的中國大地相依相伴。

參考資料:

  1. 陳金明,張冰冰.延安時期艾德加·斯諾對中國共產黨國際形象的「他塑」[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45(6):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