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60年印度記者質問:西藏為何會是中國的?周總理回答讓對方語塞

2023-12-09歷史

1959年5月22日,印度政府總理尼赫魯恬不知恥地向中國政府提出了領土要求,並下令印軍在東線越過「麥克馬洪線」。

自此,中印雙方在邊界地區,多次發生武裝沖突。

為解決中印領土爭端,周恩來赴印度與尼赫魯舉行會談。

「西藏是什麽時候成為中國的領土的?」

1960年4月訪印期間,記者向周恩來提出了這個非常具有挑釁意味的問題。

周總理沒有生氣,而是作出了溫和而堅定的回答。

面對記者此後的一系列逼問,周恩來展現他睿智善辯的特質,一一作了巧妙回答。

整場記者會掌聲連連,而蓄意挑釁的記者們則顯得無地自容。

那麽,在此次訪印期間,面對印度政府及新聞記者的刁鉆問題,周恩來是如何巧妙回答,讓對方啞口無言的呢?

一、中印之間沖突不斷

印度於1947年脫離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取得了民族獨立,尼赫魯就任總理。

新中國成立後,他大肆推行「前進政策」,不斷在中印邊界地區制造爭端。

不得不說,尼赫魯確實是一個野心勃勃的政治家。

作為南亞次大陸上疆域最廣闊的國家,他夢想著有一天能帶領印度走向世界大國行列。

1951年2月,中國軍隊正在北韓半島與「聯合國軍」鏖戰。

此時印度趁火打劫,出兵占領了中國西藏達旺地區。

之後的兩年時間裏,印軍步步蠶食了藏南地區,並於1954年在該地區成立了所謂的「東北邊境特區」。

更有甚者,印度政府居然在當年出版的官方地圖上,將一直存在爭議的邊界標定為已定國界。

印度1958年又在中段爭議邊界地區挑起沖突,出兵占領了波林三多等地區,甚至在當年向中國政府送出備忘錄,企圖將西段的阿克賽欽地區也納入印度版圖。

尼赫魯1959年5月22日給周總理致信,提出了一個無理要求:將東中西三段中印邊界地區,一直由中國政府有效管轄的爭議領土全部劃歸印度。

這些領土的面積達到了12.5萬平方公裏,大致相當於整個福建省的面積。

面對印度政府的蠻橫無理,中國政府斷不可能如其所願,周總理果斷拒絕了尼赫魯的要求。

之後,印軍分別在中印邊界東段和西段挑起軍事沖突,史稱「朗久事件」和「空喀山事件」。

由於印方不斷挑釁,我軍邊防部隊被迫予以還擊。

面對印方的不斷挑釁,中國領導人向來主張先禮後兵。

對於印度的公然入侵,中國堅決予以回擊。

為了避免流血犧牲,1959年11月中國單方面向後撤兵20公裏。

然而,面對中國政府的友好退讓,尼赫魯卻得寸進尺,一意孤行地執行「前進政策」,妄圖繼續侵占中國領土。

這件事讓中印之間的關系降至建交以來的冰點。

二、尼赫魯心事重重周總理熱情相擁

周總理肩負著和平解決中印邊界爭端的重任,再次起身赴印。

這是他自1954年6月以來的第四次訪印之旅。

然而,這一次卻與前三次截然不同。

在幾年前的萬隆會議上,二人曾並肩戰鬥。

尼赫魯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曾十分註重與亞非拉國家,尤其是鄰邦中國的關系,很認同周總理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由於喜馬拉雅山脈的高山阻隔,當時中國境內還無法直接飛往印度新德裏,必須到緬甸仰光轉機。

一路上,周恩來都一個人坐在舷窗旁邊的位置。

他用異常堅定的眼神,盯著窗外掠過的藍天和白雲。

對於尼赫魯這個人,他很了解。

自青年時代起,尼赫魯便一直致力於印度獨立解放事業。雖屢次身陷囹圄,但是都憑借著堅韌的意誌幸運逃脫。

他與聖雄甘地一起,團結了印度各族人民、各界人士,取得了印度獨立。

建國之後,他在英美兩國的夾擊中,帶領新生的印度艱難前行。

但是,此時這位印度英雄卻成了周恩來的對手。

1960年4月19日,時間已近黃昏,周恩來乘坐的飛機緩緩降落在新德裏機場。

當周恩來一行人邁著堅定的步伐走下舷梯時,眼前的場景讓他們十分意外。

畢竟來訪的是中國國務院總理,不管雙方有何矛盾,最起碼的外交禮節理應要有。

但是整個機場停機坪冷冷清清的,表明著印方的態度。

小氣的印方政府沒有召集各界人士前來歡迎,也沒有前幾次來訪時的彩旗飄飄,也沒有各種響徹機場的歡迎口號。

只有幾個外交人員和面色鐵青的尼赫魯,「孤零零」地站在新德裏當天的陰雲下。

周總理並沒有因此,表露出任何不悅。

他面帶微笑快步走向尼赫魯,給予他依舊有力熱情的擁抱。

尼赫魯的反應,依舊極為冷淡。

此前三次存取,尼赫魯通常是用英文發表講話,也從來不用稿子。

但是這次他卻出人意料地用了印地文,還拿出了事先準備好的稿子,全程面無表情,就像在例行公事而已。

他在致辭中這樣說道:

「要恢復兩國之間的信任和友誼是一件艱巨的任務,但是兩國要全力以赴去彌補那些已經發生的事情。」

在場的所有人都明白,所謂的「已經發生的事情」,就是指此前中印雙方在邊界地區發生的沖突。

尼赫魯的做法,在外交場合不太多見。

這在很多人看來,是一種沒有風度的做法。

經歷過白區恐怖、長征艱險、外交風雲的周恩來對此早已司空見慣,並且早已有心理準備。

在他的答辭中,大家根本看不出有絲毫的情緒波動。

這是一個出色外交家的特質,也是一個偉人的胸懷。

他的措辭優雅大方、不卑不亢,完全是大國氣質和領袖風範。

「求同存異」一直是中方秉持的原則,而和平則符合兩國人民的共同願望。

周總理還著重強調了此前在萬隆會議上,尼赫魯十分認同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並表示「這次我是抱著解決問題的真誠態度來的」。

短短四百字的答辭,周總理講得極具感染力,期間被熱情的記者們多次掌聲打斷。

簡短的致辭答辭之後,「熱情」的記者便圍了上來。

接下來的采訪與之前的致辭相比,顯得輕松很多。

一個穿著西裝裙,肩挎照相機的年輕女記者,用力擠到人群的最前面。

她激動地握著周總理的手,問道:「周總理,還認識我嗎?」

周總理此前和她曾有過一面之緣。她是來自【泰晤士報】的記者韋爾娜。

「周總理,您的和平使命能完成嗎?」韋爾娜投擲了自己的問題。

「盡力而為吧,辦這樣的事情,一個誠意是不夠的,需要兩個……」

周總理沒有繼續說下去,因為他覺得只要自己帶著誠意而來,便不會空手而歸。

歡迎儀式只進行了短短的25分鐘,便匆匆結束了。

或許這場在機場停機坪的較量,為接下來的存取和雙方商談定下了基調。

三、周恩來舌戰群儒

從機場到周恩來一行人下榻的總統府,大約有8英裏的路程。

周恩來與尼赫魯同坐一輛車前往,期間二人沒有過多的交流。氣氛一度十分冷峻嚴肅。

出了機場之後,大街兩側擠滿了自發前來歡迎的印度民眾。

他們不斷地朝周恩來等人揮手鼓掌,中方人員坐在車中微笑著輕輕揮手以作回應。

這時候車窗外的民眾情緒被點燃了,高喊起「印中人民是朋友」的口號。

這是兩國人民的呼聲,但是天生好戰的尼赫魯似乎對此毫不關心。

次日一大早,周恩來等人便與尼赫魯等人舉行會談。

剛一開始,尼赫魯便提出了無理的要求:要中方承認「麥克馬洪線」

臭名昭著的「麥克馬洪線」,是由印度殖民時代的英方代表威廉·亨利·麥克馬洪提出的。

提出的目的是想非法侵占中方領土。可以說,這是切切實實的帝國主義強盜行徑。

周恩來沒有直接回答,而是以一貫的優雅和睿智的語氣反問對方:「總理先生,麥克馬洪是誰?」

做足功課的周恩來當然知道「麥克馬洪」是誰,故意發此一問。

他的問題讓一向高傲自負的尼赫魯,頓時語塞。

周恩來沒有絲毫讓步的意思,嚴肅表示:

殖民時代早已過去,中印兩國早已取得民族獨立和解放。這樣兩個擁有完全主權的獨立國家,如今在邊界問題上卻要讓一個殖民統治時代的,英帝國主義將軍左右,這似乎聽起來有些可笑和荒謬。

與此同時,周恩來還表示:

中印雙方曾經作為盟友共同抗擊英國殖民者,說明雙方對邊界的認識是相同的。然而此時印度卻一直強調,要求中國接受英國殖民者非法擴充套件的邊界。

一向以能言善辯著稱的尼赫魯,在回答過程中露出了很大的破綻。

他表示,這並不只是英國殖民者關於中印邊界的認定,他曾在自己的著作提到了劃分邊界的依據。

在接下來的六天行程裏,周恩來等人十分忙碌。

他們與尼赫魯展開了多達七次正式會談。除此之外,還盡可能多地讓中方代表團會見印度政府內閣成員。

他們的用意,可以說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無非是想讓中方代表團,多番領教印度方面關於中印邊界爭端的強硬態度。

這些印度政要口徑出奇的一致,說明早在周總理來之前,他們已經商量好了,讓中方人員好好「領教領教」。

每次,周恩來等人都不厭其煩地一遍遍表明中方的一貫立場,而且態度十分堅定。

在與尼赫魯會談期間,本著解決問題的態度,周恩來提出中印雙方接受目前的邊界,並成立邊界委員會。

這是事先在國內與毛主席商量好的,也是中方的最後底線。

這樣可以緩和雙方的緊張關系,改變雙方劍拔弩張的邊界局勢。

但是,尼赫魯不願意同意這「一攬子」解決方案。

隨後,周恩來又提出了第二項解決方案:

在雙方同意目前邊界現狀的基礎上,停止在爭議邊界地區一切巡邏,以免發生不必要沖突。

實際上來說,這對雙方都很公平合理,但是也被印方含糊其辭地拒絕了。

同年4月25日晚,周恩來舉行記者招待會。

會場內擠滿了各國記者,他們都想一睹中國這位大名鼎鼎的外交家的風采。

此前中方本來是希望和印方一起接受記者提問的,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看似再正常不過的要求,卻被尼赫魯等人拒絕了。

這讓中方人員十分無奈,最終決定單方面舉行記者招待會。

透過這場記者會,要表明中方的立場,以平息那些不知情的記者的怒氣,避免他們釋出不實報道,對中方不利。

所有人剛剛坐定,中方工作人員便釋出了早已準備好的中方聲明。

其中提到:邊界從未劃定,希望雙方透過友好協商解決此事。

四、周總理巧妙回答記者刁鉆問題

當日晚上7點20分,周恩來等人提前步入會場。

圓柱形大廳內擠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媒體記者,大約有150多人。

剛走進會場,之前在機場向周總理發問的韋爾娜便急匆匆地走了過來。

她語氣極為急切地說:「總理先生,有幫人準備不顧外交禮儀向您發難,您可要小心啊!」

周總理微笑地對她說了聲謝謝,依舊胸有成竹地向前邁步。

他能預見接下來的處境不會輕松,不過這樣的境況他並不是第一次遇見了。

周恩來剛踏上講台,就有人在台下喊道:「中國佬,滾出去!」

這樣不和諧的聲音似乎並沒有太引起大家的註意。

大家的焦點依舊是台上神采奕奕的周恩來。在座的大多數都為他起立鼓掌。

在接下來45分鐘的時間裏,周恩來用他極富感染力的聲音征服了在場所有人。

會場內頻頻爆出熱烈的掌聲,以至於周恩來的演講多次被打斷。

演講結束後,周總理端起放置在手邊的茶杯,抿了一小口,清了清嗓子,做好了舌戰群儒的準備。

周總理說:「有位朋友告訴我,在座的有不少是戰神鳩摩羅的子孫,準備好了炮彈轟擊我。我覺得,心裏有火、有氣,就應該發出來,我願意承受。因為,我是你們的朋友。」

這時候會場之內突然安靜了下來,很多人在四處張望。

他們在觀察,到底是誰企圖向周總理發難。

而那些早已「成竹在胸」的人則鎮定自若地坐在那裏,似乎把自己當成了「正義」的化身。

首先站起來的是一位印度記者,他提問說:

「中印邊界的領土劃分已經是十分明確的了,難道還有什麽必要再進行談判,再重新劃分嗎?」

這樣的問題明顯是在挑釁中方。

他的提問描述中,已經將中印邊境爭議區域想當然地劃給了自己國家,並堅定地認為這是印度的固有領土。

即便如此,周總理還是保持了一貫的和善,耐心地回答:

「如果你對中印邊界的百年歷史多做些研究,並且能真誠地傾聽一下中國政府的呼聲,我想,你是不會提出這種問題的。」

接著,一個從長相上看應該是歐洲人的記者站了起來。

據他自己介紹是來自英國路透社,接著提問道:

「總理先生口口聲聲要靠談判來解決問題,請問,原本屬於別人的東西,你認為有什麽資格和必要去討論這東西的歸屬嗎?」

周總理原本的微笑立馬消失了,神情嚴肅、擲地有聲地回答:

「在國與國的領土糾紛中,你剛才的比喻顯然不十分恰當,我願就這個比喻再做些說明,如果一個強盜奪走了別人的東西,那麽原物的主人不該向強盜討還嗎?」

面對這樣的回答,對方明顯準備不足,有些著急地回答:「你……你敢說印度是強盜。」

語氣中,似乎含有幾分質問的意味。

「強盜有,但不是印度,而是英國的殖民政策。中國和印度是朋友,而且應該永遠是朋友。」

周恩來的回答,立即引來了全場記者的哄堂大笑。

他們紛紛看向那個向周總理發難的英國記者。

正是因為英國曾經侵略了印度,才造成了今天的中印邊界爭端。

這時候,旁邊的一個記者英國記者明顯有些慌亂。

他慌張地問了一個問題:「西藏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嗎?」

周總理十分肯定地點點頭:「西藏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遠的不說,至少在元代,它已經是中國的領土。」

「時間太短了。」

「中國的元代離現在已有700來年的歷史了,如果700來年都被認為是時間短的話,那麽,美國建國到現在還只有100多年的歷史,是不是美國就不成為一個國家了?這顯然是荒謬的。」

在場的很多人都點點頭表示同意。

在兩個多小時的記者招待會期間,周恩來憑借著自己卓越的語言天賦,一人舌戰來自世界各地的百名記者。

他有理有據地巧妙回答各種刁鉆問題,讓人為之敬佩。

在之後的數次會談中,中方代表多次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但是尼赫魯及印方政府始終不為所動。

周恩來為了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付出了最真誠的努力,卻遲遲未見對方的積極回應。

最終,雙方並沒有達成任何協定。

周恩來和朋友談及此事時,曾略顯無奈地表示:「我一點兒也無法使尼赫魯松動,我想,他已經下定決心了!」

周恩來等人的這次訪印之行,雙方沒有達成任何協定。兩年之後,中印之間因為邊界問題兵戎相見。

但是這次存取依舊意義重大,至少向世界表明了中方和平解決此事的態度,在政治上和外交上占據了主動權。

在此次訪印期間,周總理在新德裏的表現完全體現出了其出色外交家的本色。

面對國內外記者的「質問」,甚至是無端指責,周總理始終不卑不亢。

他有理有據地向世界傳遞了中國政府向往和平的態度,證明了中國人民友好團結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