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世界通史;中古初期印度封建制度的形成

2024-01-06歷史

哽噠人的人侵和笈多王朝的衰落噠人於5世紀中葉侵入北印度,其酋長頭羅曼於499年進占中印度馬爾瓦地區。502年,頭羅曼的兒子密希拉古拉在北印度立國,以旁遮普奢羯羅為首都。唳噠人進入印度後不久,就接受印度的文化。新的統治者也與宗教勢力結合,保護印度教,重建寺廟,把土地分配給婆羅門。北印度成為厭噠國家統治下的一省。笈多王朝則早趨衰落。未被噠占領的地區也分裂了,許多藩屬脫離摩揭陀,形成獨立的小國;只有恒河下遊一帶還屬於笈多王朝。

吠噠人在印度的統治為時不長。528年,北部各王公以馬爾瓦王公耶輸達曼為首,擊敗唳噠人,吸噠王逃往喀什米爾。不久,嚦噠國家被突厥和伊朗所滅。

戒日王在北印度的統治唳噠國家瓦解後,印度北部各小國互爭雄長。德裏北方的小邦坦尼沙地當旁遮普通往恒河流域的要沖,於6世紀末年逐漸強大,戰勝鄰近的小國。606年,戒日王即位,國勢更盛,擁有象軍五千、騎兵二萬、步兵五萬。戒日王不斷擴張領土,「練兵聚眾,所向無敵,象不解鞍,人不釋甲,居六載而四天竺之君皆北面以臣之。」統一北印之後,戒日王遷都恒河西岸曲女城,稱為羯若鞠阇國。版圖大致與笈多王朝時相等,包括印度北

原名曷利沙·伐彈那,後改稱屍羅阿叠多,中譯戒日。部,南達納巴達河,東西都抵於海。

玄奘【大唐西域記】對7世紀的戒日王國家有較詳細的描繪。經濟以農業為主,種植稻、黍、豆、甘蔗等。喜馬拉雅南麓以及西旁遮普和信德一帶,畜牧業也很發達。關於手工業,玄奘提到棉織品、銅器和玻璃器皿。首都曲女城周圍三十多裏,深溝高壘。城內有佛寺百余所和很多婆羅門寺院,商業也很興盛。

戒日王國家境內包括三十幾個藩屬。戒日王不但利用武力,還利用佛教來鞏固統治。宗教大會每五年召集一次,北印度各地的藩臣、佛教徒和婆羅門都去參加。643年曲女城召集大會,請玄奘說法十八天,聽者折服。印度佛教徒對玄奘極其尊敬,戒日王也給他以隆重的禮遇。

封建制度的形成5至7世紀是印度封建制度形成的時期,社會結構的基礎仍然是由古代繼承下來的農村公社。有些村社已經廢除定期分配土地的制度,出現私人的世襲占有制。土地占有者利用外來的人耕種,收取地租,同時剝削本村社的貧窮成員和奴隸。

早在笈多王朝時期,據法顯所記,「王之侍衛左右皆有供祿」。侍衛終身替國王服兵役,因而獲得土地和附著在土地上的農民。6世紀以後,侍衛制度得到發展。據【大唐西城記】載,出身婆羅門的各地藩臣,經常召募外族戰士作侍衛,賜以附有農民的土地,作為封建采邑。篡位的藩臣尤多如此,借以自固。後來侍衛的采邑逐漸變為世襲領地。

在戒日王統治時期,國王仍然是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大部份土地為國王直接占有。臣屬也有封地。玄奘記載:「宰牧、輔臣、庶官、僚佐各有份地,自食封邑。」顯然是指由國王封給官吏的采邑。封地最初是終身占有的祿田,以後才逐漸轉化為世襲的領地。據當時王公的賜地銘文,他們也往往把整個農村公社賜給個人或 101

在法顯、玄奘和慧超的行記中可以看到,王室土地是連同附著在上面的「百姓」作為采邑封賜臣下或布施給寺院的。「百姓」與封建主的關系及其被剝削奴役的程度各不相同。有些僅限幹繳納頁賦;有些實際上處於對封建主的農奴隸屬地位。在封建采色形成的同時,古老的農村公社組織依然存在。玄奘在記載中說,「各安世業,俱佃口分」,這可能是用中國唐朝田制的術語來說明印度農村公社中的土地關系。「世業」指公社中家族的私有地,「口分」則指公社分配的土地。

社會經濟的發展隨著封建制度的形成,生產力得到提高。水利灌溉發展了。一部份農產品轉化為商品。德幹東南部所發現6至8世紀的銘文中,提到村鎮市場出售稻米和其他谷物,還有椰子、香料、甘蔗、糖及油料等。

各地封建王侯的首府和沿海地區的城市也繁榮發展。城市手工業者生產精美的棉織品和絲織品、毛毯、金銀寶飾、象牙和漆制工藝品以及武器等等。他們分屬於織工、首飾匠、鞋匠、武器匠、刻木匠等不同的阇提(卡斯特)。各阇提有頭目和執事人等,在生產和生活中執行規章,違者罰款,甚至予以逐出阇提的處分。這些阇提都依附封建主,並且以連環保的形式負責交納捐稅。城市裏的手工業者往往還兼營農業。

當時商業興盛,有販賣布匹、植物油、水果等商人,村鎮中有了市場。印度和其他亞洲國家的貿易從7世紀起逐漸增長。南印度的商人到緬甸、爪哇、中國經商。阿拉伯商人在印度的貿易中也起了重要作用。其時封建騎兵需要大量馬匹,馬匹的輸入即為阿拉伯和伊朗商人所壟斷。由印度運往西方的主要貨物有棉織品、香料(特別是胡椒)、米、糖和工藝品等。直接從事海外貿易的地方有古紮拉特、羯陵加、奧裏薩、孟加拉等地。

各地區經濟發展的水平不等,封建剝削形式隨之不同。勞役地租還存在,但以實物地租為對農村公社農民進行封建剝削的主要形式,另有徭役和其他各種附加的苛捐雜稅。地方政府向農民征收維持軍隊和行政機構開支以及舉行宗教祭典的各種費用,有的地方苛雜達十八種之多。

從保存下來的零星資料,可以看出這時期印度農民和手工業者反抗封建剝削的鬥爭。有的提到農民掀起暴動,燒毀封建主的房屋;有的記載農民商定拒繳賦稅,如有破壞協定、幫助封建主者,立即處死;有的說南印度的註輦和遮婁其國的農民不斷發生「騷動」。城市手工業者和居民的反抗活動有時采取宗教異端的形式,反對正統的印度教,反對為印度教所神聖化了的瓦爾那制度。

瓦爾那制度的發展和印度教的興起古代的瓦爾那制度在封建社會中有了新的發展。玄奘的記載證明,當時的瓦爾那制度與古代所謂四種姓已有所不同。剎帝利與婆羅門同樣還是統治的瓦爾那。吠舍原來包括農村公社成員、手工業者和商人。到了封建時期,許多自由農民變成依附農民,手工業者也處於依附地位。因此玄奘記載中的吠舍就只指「貿遷有無,逐利遠近」的商人、高利貸者和富裕的手工業者。首陀羅和不可接觸的賤民已經逐漸附著在土地上,與失掉自由的公社農民地位接近,共同形成印度中古時代的依附農民,因此玄奘所說的首陀羅就泛指「肆力疇隴,勤身稼穡」的農人。瓦爾那之間互不通婚。瓦爾那的數目也隨著社會分工而增加,出現按不同社會職業劃分的許許多多的阇提。婆羅門教與佛教長期融合的結果,在中古初期產生了印度教。

163

印度教吸取佛教不抵抗,禁欲以及作「業」獲報等教義,並把釋巡牟尼當作主神之一毗濕紐的化身,列入印度教諸神之內。佛教也承認印度教關於瓦爾那和阇提的劃分,不許下層人民加入教團。佛教寺院的高級僧侶腐化貪利,對人民的影響已經遠不如前。到9世紀時,商羯羅和佛教大師進行辯論,建立印度教寺院,組織正式的印度教修道團。統治階級支持印度教,奪去佛教寺院的地產和財富。一個世紀後,印度教在全國獲得優勢,佛教的勢力衰落。

印度的分裂和外族的入侵在封建制度的發展中,大封建主的獨立性逐漸加強。他們不但統治所屬土地上的農民,還獲得不許政府軍隊進入領地的特權。戒日王死後無嗣,大臣阿羅那順奪取王位。各地領主紛紛獨立,割據稱雄,國內陷於混亂。在西北出現的一些封建小邦,其首領多為出身外族的侍衛,自稱為「拉奇普特」 。這些小邦中的外族往往保有氏族關系和軍事組織,首領與一般氏族成員形成剎帝利,共同占有土地,在印度北部建立好幾個王朝。其中巴利哈爾王朝在8世紀中葉據戒日王舊都曲女城,統治恒河中遊大部地區;旃德爾王朝在11世紀初據西印度達哈爾。除拉奇普特所建王朝以外,在東部孟加拉地區有崇信佛教的巴拉朝,西部有安喜爾瓦拉朝,南部有遮婁其朝和與之爭雄的帕拉瓦朝等。9世紀時,帕拉瓦國衰落後,註輦國在南印度興起,直到13世紀仍為南印度的大國。分裂的局面從7世紀中葉一直延續到11 世紀。

7世紀末葉,阿拉伯哈裏發在占領伊朗和阿富汗後,進而侵略印度。711年,倭馬亞朝大將穆罕默德·依賓·卡西姆從巴斯拉率軍循海道進攻印度河下遊信德,占有其地。卡西姆對不信伊斯蘭教者課以人頭稅,引起印度人民更大的仇恨。8世紀中葉,阿拉伯侵略者為安喜爾瓦拉的王公所敗,結束印度。

10世紀末,印度又遭到信奉伊斯蘭教的突厥人的侵略。新興於阿富汗境內的伽色尼王朝統治者馬穆德,從1001年起,在二十六年中先後入侵印度十七次,每次都破壞城市,蹂躪鄉村,擄掠居民和財富。1019年,曲女城被攻陷,幾乎夷為平地。1025年,馬穆德攻陷西海岸蘇姆那特城,把最富有的濕婆廟搶劫一空,屠殺近五萬人。蘇姆那特是富庶的商業城市,傳說馬穆德劫去的財寶,用三萬只駱駝才運回伽色尼。外族相繼入侵的結果,使整個印度北部的生產力遭到嚴重的破壞,旁遮普一度被並入伽色尼版圖。

5至11世紀的印度文化中古初期的印度繼承與發揚古老文化的傳統,在某些方面取得燦爛的成就。主要的文化中心是北印度的那爛陀 與南方的建誌 。根據玄奘的記載,那爛陀寺有學生一萬人,其中不少是外國人來留學的。寺內設有專門研究機構,雖然研究的主要方面是佛教和婆羅門教經典,但也包括各種學科。

6、7 世紀之間,著有【八科提要】的醫學家婆拜多曾在那爛陀寺講過學;其後薩婆迦羅也在那裏研究過病理學。梵文的醫學論文中有不少關於外科手術的論述。據6世紀的數學論著,圓周率的計算已經十分精確,定為3.1416。在南方,建誌也設有學院,向東南亞諸國傳播印度的文化。

哲學的發展表現在對過去唯心論體系的進一步闡述,重要的代表者是商羯羅(約788-820)。商羯羅創一元哲學「不二論」,認為實際存在的只有「梵」,其余皆為幻象。羅摩奴迦(1175-1250年)反對關於世界是虛幻的觀念,認為除「梵」以外,也存在著和心密切結合並支配它的實體。與商羯羅不同,羅摩奴迦承認世界的真實性和認識世界的可能性。

梵文文學在中古初期逐漸失去和民間文學的聯系。7世紀檀丁寫的【十王子行紀】和波那跋陀以戒日王的活動為題材的【戒日王本行】等,雖然也有一些現實主義的表現,但其主要特征是模仿古代的格式,追求形式主義的描寫,詞藻堆砌,文句冗長,只能供少數人欣賞。到10世紀末葉,在梵文文學以外,開始出現孟加拉人、馬拉特人、古紮拉特人、泰盧古人、泰米爾人等各族人民用自己口語寫成的文學作品。

在藝術方面,中印阿旃陀石窟®壁畫豐富多彩,代表這個時期藝術的成就。滿布於佛殿和僧房兩類窟內的壁畫,布局和諧,形象生動,色彩鮮艷,技巧精湛,雖然以佛教傳說為題材,卻能反映現實生活。8世紀時,中印奧朗格巴德附近山巖上,又開鑿著名的埃羅拉石窟,長約兩公裏,包括佛教、印度教和耆那教寺廟。其中有用整塊巖石雕鑿成的印度教神像。兩處石窟都是印度勞動人民藝術成就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