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許世友回鄉探親:43輛吉普車揭秘

2023-12-28歷史

1983年,77歲高齡的許世友將軍,寫了兩封申請信給上級。第一封是申請回鄉探親,因為工作繁忙,他幾乎沒有機會回鄉,這個請求立即被批準。然而上級看到第二封時,露出了詫異的神色,因為許將軍申請43輛吉普車與他同行。這樣的要求可不尋常,難道徐將軍之前的低調謙遜只是假象?這樣的排場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麽用意呢?申請這麽多的車輛是想炫耀自己的地位和功勛嗎?還是想給家鄉的人帶來一些物資和福利呢?最終,這個請求也被批準了。從莽夫到將軍。許世友出生於1906年,是河南許家窪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

他的父親在他小的時候就因病去世了,他的母親獨自承擔起了家庭的重擔。為了減輕家裏的負擔,許世友在8歲時就去了少林寺學習武藝,好歹有口飯吃。直到16歲的時候,許世友回到了家鄉,他發現家鄉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受到地主富紳的欺壓和剝削。他一向好打抱不平,十分看不慣那些恃強淩弱的人和事,立誌要用自己的一身武藝來除暴安良。結果在為百姓伸張正義的過程中,他得罪了一個地主。為了保護家人和師傅免受牽連,他不得不被迫離開家鄉,遠赴他鄉參軍入伍。1926年,許世友隨吳佩孚的部隊轉編為國民革命軍。

然而,他很快意識到這支軍隊並非如他所願,百姓生活艱辛,而軍隊內部卻充斥著權力鬥爭和私利爭奪的腐敗現象。盡管環境腐化,許世友仍然保持著俠義之心,繼續關心並幫助弱勢群體。這正值國共合作時期,許世友對共產主義產生了興趣,並深刻感受到了共產黨隊伍的純潔作風,由此確信共產黨才是他心中理想的歸宿。他明白光靠拳頭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祖國需要一場新的變革,而共產黨代表了這樣的希望。加入共產黨後,許世友充滿熱情地投身革命事業,在戰場上立下了赫赫戰功。毛主席更是頻頻贊揚他,信任他的軍事智慧。

許世友參加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主導了膠東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重大戰役,擊敗了日本侵略者和國民黨反動派,為新中國的成立做出了重大貢獻。他曾擔任山東軍區司令員、南京軍區司令員、國防部副部長等職,是一位經驗豐富、政治明智的軍事將領,是新中國建立的功勛將領。許世友一生都在為國家和人民忠誠無悔地奉獻。他從不追求特權,也從不為自己或家人謀取私利。甚至有一次,他的侄孫許道焰前往南京拜訪他,希望得到一份工作,卻遭到許世友的嚴厲呵斥。許世友說:「人民賦予我權利,是讓我為人民謀福祉,而非個人私利。

」許世友,一個在戰場上英勇無畏的人,他的內心卻充滿了對家鄉和母親的深深眷戀和思念。他曾說,「務農是光榮的,不需要尋求其他途徑。我是人民的公仆,我不能為自己的私欲而濫用職權。」這句話凸顯了他對於家鄉和敬老的傳統情感。1952年,許世友第一次回到家鄉,這是他離開20多年後的首次回歸。當他走到村口時,看見一個佝僂著身子背著柴火的老婦人,原來那個人竟然是他母親。許世友激動地跪在地上,稱呼母親,並磕了三個頭。這一幕讓眾人熱淚盈眶,感動不已。

直到1957年,許世友第二次回到家鄉,沒有提前告訴任何人,希望給母親一個意外的驚喜。他購買了一頭豬,招待鄉親們,以感謝他們對母親的照顧。這個舉動讓鄉親們都聯想起自己的兒子,感受到了許世友的孝心。許世友的行為充滿了對家鄉和母親的深深眷戀和感恩之情。他在戰場上無所畏懼,在家鄉卻是一個溫暖孝順的兒子,這種人文情懷感染了每個人,讓人深受感動。一直以來,許世友始終守護著他的母親,就像小時候依偎在母親身邊的孩子一樣。

兩天三夜,他未曾踏出家門,全心全意地照料著母親,默默地凝望著她花白的頭發和布滿皺紋的臉龐,內心不禁湧起酸楚之情。然而,他始終沒有想到,這一別竟是永訣。母親去世的訊息傳來時,許世友身陷軍務紛擾之中,無法即時趕回家鄉。直至1959年,當他終於回到故鄉,他徑直來到母親的墳前,跪地悲痛不已。淚水如泉湧般地滑落,為自己的孝順之不夠而深感懊悔。他褪下軍裝,向鄉親們借來工具,親手加固了母親的墳墓,以此表達對母親的哀思,直至依依不舍地離去。

當時正值三年自然災害,河南飽受饑荒之苦,許世友義無反顧地拿出所有積蓄,又向同事借了1000元,將錢財分發給全村的老人和鄉親,還帶回一頭豬,讓那些憔悴不堪的村民嘗到了一絲安慰。隨後,為了家鄉的發展,他不惜捐出所有積蓄,並成功動員部隊和上級,為家鄉修建了道路、橋梁、水利設施和學校,讓鄉親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許世友的一生雖充滿榮耀,卻也布滿遺憾。其中最大的遺憾莫過於未能多陪伴母親,未能多次回到故鄉。然而命途多舛,1983年,年近七旬的許世友再次提出回鄉探親的請求。

盡管身體欠安,他深知時日無多,向黨中央申請了回鄉探親的機會,並提出特殊要求,希望43輛吉普車能一同陪伴回鄉。許世友的回鄉之旅掀起了人們的好奇與猜測。究竟他所展現的排場背後隱藏著何種用意?一些人認為他是為了炫耀自己的地位和功績,一些人認為他是為了給鄉親們帶來實質性的幫助,還有人認為他是在為自己舉行一場隆重的告別。然而,真相卻出乎意料。據稱,許世友向南京軍區的領導申請車輛時表示:「當初有43人跟隨我一起走出大別山,我們並肩參加革命。如今他們都為國捐軀,只留下我一人。

如今年邁的我希望帶他們回家看看,也讓他們體驗一把吉普車的乘坐。」 這番話讓南京軍區的領導和同誌們備感動容。原來,許世友之舉是為了紀念他的戰友。大別山的將士們雖已犧牲,他們的名字卻未曾被遺忘。許世友之舉,即是為了實作他們的心願,讓他們的魂魄得以回歸故鄉,安息在母親的懷抱裏。他的申請自然獲得了批準,然而命運卻對他開了一個玩笑。就在許世友準備出發的前一天,天空突降大雨,持續了十天,導致道路泥濘不堪,交通中斷,使他無法啟程。盡管中央方面原本有意繼續安排這趟行程,然而許世友卻不願再繼續浪費國家資源。

他無奈地表示:「老天爺都不讓我回去,那就等我死了之後再回去吧。」 這番話,是一種無奈的宣泄還是一種預感,至今仍然成謎。不久之後,許世友的身體出現了嚴重問題,腹部頻繁疼痛難忍。盡管情況嚴峻,他卻拒絕前往北京的醫院就醫,而是在南京軍區醫院接受靜脈滴註治療。1985年10月22日,許世友因病去世,享年80歲。他留下了最後的遺願:希望能夠土葬在家鄉,與大地合而為一,繼續守護母親。這位老兵曾說:「我是個老兵,不想給國家添麻煩,我就在這裏等死吧。」他的遺願得到了中央的特批,沒有經過火化,而是被送回了大別山土葬。

許世友「生前盡忠,死後盡孝」的一生價值觀也因此得到了最後的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