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為什麽說守江必守淮?僅靠長江防線不行嗎?

2023-12-07歷史

淮河流域是長江的緩沖地帶

因為南方地理決定了江南半壁就是幾個互不相連的獨立單元,如果南朝不能推過長江,那麽自身的軍事部署很容易被分割解決,只有反推到秦嶺淮河一線才能保護後方的長江航道為自己獨享,幾個獨立的板塊才能守望相助,而守江必守淮是出於戰略縱深。控制了兩淮,可以增加緩沖地帶。而一旦失去淮南,意味長江將直面敵人,基本上滅亡已經是分分鐘的事情了。

淮河流域水網密布,不利於進攻,對於南朝來講是一個天然的防禦體系,而不僅是天然防線。但如果南朝沒有淮河流域的話,那長江真的只不過就是一衣帶水罷了。

要知道能守衛淮河與長江的南朝,是敢於在平原跟北方騎兵硬剛的軍隊!

像魏晉南北朝時,其天險就是北方的黃河,而長江只是給南朝提供兜底而已,增加其容錯率,另外就是不讓北方依靠長江發育出大規模水軍。

而古典水軍抗風浪能力太差,海面上風浪大,到唐朝的時候,日本到東南沿海的船失事概率接近50%,所以只能依靠漢江長江這些內陸河流發育。

長江也可以給部隊提供極高的機動能力和後勤補給能力。但如果對方長期貼臉長江北岸,這個獨享的優勢也就蕩然無存了。

並且長江中下遊平原居多,能夠渡江的地方實在太多了,所以在長江中下遊,光靠長江天塹是守不住的。

而中國歷史歷來北政權滅南政權都是上中下遊同時進攻,淮河流域姑且能罩住下遊,但北軍都是從上遊先進攻。

南宋能延續150年,守住了淮河是重點,宋金的幾次決定性戰役都發生在淮河流域。單純的長江中下遊雖然是天險,但不足以穩固防線,因為長江太長了,適合登陸的地方太多,無法可守。北方用騎兵爭天下,南方有舟楫之利,江淮流域水網密布使騎兵無用武之地,這才是天險。

就跟三國時期孫權老是喜歡打合肥,就是因為江南半壁能不能守住的關鍵在於這個城市!

而吳國在長江中遊確保了荊襄的相對安全,上遊的蜀地雖然不在自己手中,但是控制蜀地的季漢在曹魏存在的情況下幾乎不可能對孫吳形成打擊,反而需要孫吳的配合來抵禦甚至反擊北方的曹魏,下遊廣陵處於自己的領土範圍之內,雖然沒有能夠沿著邗溝突破到淮水,但是也算勉強合格。可是濡須口的合肥處於魏國手中才是最大的隱患。

除了守淮,中遊的襄陽是漢水流域的關鍵節點,至於上遊則是蜀道難。這三塊如果掌握住那麽北軍就無法南下,但是問題是南方這三塊地方是相對獨立的板塊,即便掌握在一個政權手上也容易形成事實上的軍閥,只要北方形成一個統一的政權,最終還是會各個擊破,所以歷史上往往是北方統一南方。

因此但凡南北割據,上遊地區必須掌握漢中,就能守住四川,中遊只要掐住襄陽這個點,就能保住漢水,下遊必須守住淮河一線,才能保有江南,這倆地方丟了那長江是很難守住的。三國時關羽出荊州打襄陽也就是這個理。

往遠說,嶽飛北伐前也是在襄陽經略多年,出兵也是從襄陽開拔。為啥在襄陽經略?因為要防備金渡江。

例如南宋和金、蒙古死磕那麽久,就是把東線維持在淮河,而非長江,加上西川戰區、襄樊戰區與兩淮戰區的聯動,南宋才有完整的防禦體系。

另外南宋時經濟中心轉移到南方,所以實際上南宋並不缺人缺財貨,以江淮作為戰場,跟北方政權拉鋸戰,可以極大的消耗北方的人力物力財力。這就導致北方政權淮河流域大片肥美的土地變成緩沖區,這一增一減對國力的影響不容小覷。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當然也是同理,北朝如果能穩定牢靠的控制江淮、秦嶺大別山與長江之間的土地,那麽就離大一統不遠了,南朝就只能等著投降了。

而現實也是如此,南朝陳是最慘的,上遊巴蜀丟光,中遊隔江相望,下遊弄了點江淮之間的土地沒幾天也盡喪人手。隋軍壓過來分分鐘被踏平……

而歷朝歷代征南最優樣版:先入四川,再用戰船順江而下攻擊,而如果沒用到這個樣版,說明南朝連淮河都守不住。

也是同理,古代的時候只要南朝雄起一次,又或者北朝拉胯一點,南朝推到淮河一線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而淮河一線就是水軍、騎兵投射的平衡點,也是南北政權的天然分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