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晉察冀連吃敗仗,毛澤東心急如焚,急電聶榮臻:多學學陳賡的打法

2024-01-24歷史

解放戰爭爆發後,國共兩軍在多個戰線上展開了激戰。相比於龐大的國民黨軍,我軍雖然人數較少、裝備也不足,但憑借著我軍將領有聲有色的指揮,也打了幾個大勝仗。首先,粟裕在蘇中七戰七捷,殲敵5.3萬人;其次,晉冀魯豫的劉伯承、鄧小平也在定陶戰役大獲全勝。

然而幾家歡喜幾家愁,就在粟裕、劉鄧高歌猛進之時。抗戰時期最強大的軍區——晉察冀軍區卻連續吃了好幾個大敗仗,敗在了地方軍閥——傅作義的手上。

當時聶榮臻按照中央軍委的指令,決定奪取北線的「三路四城」,將戰火燒到「蔣管區」。所謂「三路」,乃是正太、同浦及平漢三條鐵路;所謂四城,則是石家莊、保定、大同、太原四座大城市。此計劃如若成功,華北局勢自然將大定。

晉察冀所面對的國民黨部隊,有十一戰區孫連仲的八個軍、第二戰區閻錫山的兩個軍以及十二戰區傅作義的三個軍,一共43萬部隊;而晉察冀軍區此時大約有21萬人馬。

我軍與國民黨軍打仗,一般都會柿子照軟地捏,先打地方雜牌部隊,然後再打裝備精良的中央軍。然而聶榮臻所面臨的局勢卻大有不同,華北中央軍的實力並不強,沒有像五大主力或者第一師這樣的美械部隊;閻錫山的晉軍更是公認的弱旅,不值一提。但壞就壞在傅作義身上。華北是少有的,地方軍比中央軍還要強的地區。

傅作義,著名的軍事家,抗日英雄。他成名於北伐戰爭時期,因涿縣保衛戰而天下聞名。抗戰時期,傅作義屢獲大捷,為抗日軍民所稱道。當時,傅作義與八路軍關系走得很近。而他的部隊也學習八路軍的作戰方針以及軍紀,因此有「七路半」之稱,是我軍相當可靠的盟友。

傅作義最為倚仗的部隊,無疑是天下聞名的35軍。這支部隊非常兇猛、頑強,擁有400台道奇大卡車,機動性超群。美軍顧問視察了35軍後,稱贊其為中國最好的一個軍,甚至比五大主力還要強。

對於傅作義,毛澤東一直保持著警惕。1946年6月4日,毛澤東給賀龍、聶榮臻發電,

「大同、口泉地區敵多守固,又有日軍,有可能牽動傅作義,因此,暫時只作準備工作……」

6月9日,毛澤東又一次強調不要驚動傅作義:

「(二)對大同、口泉、懷仁三點不要驚動。(三)不要調動北線主力,不要驚動傅作義。」

6月25日,毛澤東又給賀龍與聶榮臻發電,要他們註意傅作義的動向,同時「派人至傅作義處妥為聯絡。」

然而面對毛澤東地一再警告和提醒,聶榮臻卻有自己的想法。毛澤東建議他不要打大同,但聶榮臻卻認為,相比於保定、石家莊和太原,大同更好打。

大同是閻錫山的地盤,晉軍的弱小大家都有目共睹。而蔣介石要應付全國的戰局,抽不出兵力解救閻錫山,大同應該很好攻破。在賀龍的打擊之下,大同的外圍城市皆被我軍攻占,已成為孤城。因此聶榮臻認為,晉察冀軍區理應與晉綏軍區聯合作戰,用15天到20天的時間攻占大同,使兩區連成一片。這樣一來,就可以投入更多兵力在平漢線作戰之上。

唯一要考慮的,就是傅作義的支援。但經過討論,大家覺得這是不可能的。這是因為大同屬於閻錫山管轄,不是傅作義的地盤。如果我軍迅速攻占大同,傅作義一定會作壁上觀;我軍攻擊時間拖長,傅作義也不可能「空國而來」。畢竟傅作義本錢不大,手中的機動兵力不過3萬人。而圍攻大同的八路軍,則有20萬之多,諒他也不敢來。

最終,毛澤東被聶榮臻說服了,同意了晉察冀軍區攻打大同的方案。即使睿智如主席也認為,傅作義不大可能全軍來援,畢竟這太不「軍閥」了。

然而我軍萬萬沒想到的是,蔣介石在我軍攻打大同之時,做了個順水人情,竟將大同劃在了傅作義的地盤。蔣介石許諾,只要能守住大同,這裏就歸傅作義所有了。

眾所周知,閻錫山極其小氣。換做平時,這一決定必然會讓他勃然大怒。但令人想不到的是,閻老西不但一口答應了下來,還主動要求配合作戰。

其後傅作義馬上召集親信將領,嚴密策劃解圍路線;同時所有軍官一律待在軍營不準回家,部隊聯絡不得用國軍共有的密碼,以防泄密。傅作義很清楚,國民黨早就被中國共產黨特工人員滲透得像篩子一樣。傅作義如此操作,讓我軍完全被蒙在了鼓裏。

不得不說,傅作義確實是國軍之中相當傑出的將領。援救大同最快的路,是順著公路下涼城、豐鎮。但傅作義沒有選擇這條路,這是因為聶榮臻早就照著毛澤東的指示,在此地埋伏了4個旅,就等著傅作義上鉤。

於是傅作義玩出個圍魏救趙的方法,他將三個軍的兵力分成三路,北路進攻集寧,南路進攻涼城,中路進攻卓資山。其中卓資山方向是主力,南路則是佯攻,但整個計劃的關鍵,則是集寧。

為何這麽說,這是因為集寧是晉察冀軍區首府——張家口的門戶。集寧一旦失守,賀龍、聶榮臻必然回援。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傅作義的胃口可不止大同那麽簡單,他甚至還想將張家口也收入囊中。

9月5日,傅作義的35軍突襲卓資山。我軍一開始認為,傅作義即使來,也不會來得那麽快,即使出動少數兵力進攻卓資山,王尚榮帶領的獨立第1旅最少也能守三天,救援完全來得及。

哪知道傅作義傾巢而出,來得還是火力極其強大的35軍。僅僅幾個小時後,獨一旅就狼狽地撤出了戰場,而我軍援軍還在半路。

傅作義占領卓資山無疑是一招妙棋,其嚴重地誤導了的行動。聶榮臻和賀龍分析,傅作義攻占卓資山後,有三種可能:

一是在卓資山按兵不動,靜觀我軍動向;二是由涼城推進,向大同進發;三是進攻集寧,威脅我張家口。

由於傅作義集團嚴格保密,我軍情報部門得不到可靠情報,因此無法確定敵軍的動向。最後,軍委做出決定:

「主力集中於南線的涼城,防範傅作義直取大同。」

這是一個致命的誤判。

9月7日,傅作義集中暫11師、暫17師和新編31師,趁著夜色從平綏鐵路北側繞經火石壩秘密東進,悄無聲息地到達了集寧地區。

第二天清晨,炮聲突然響起,傅作義開始攻城了。聽聞集寧告急,聶榮臻和賀龍大驚失色,於是立即調轉兵力,向集寧馳援而去。

從兵力上看,我軍在集寧還是占有優勢的。因此毛澤東給集寧守軍發電:集寧部隊務必死守,任何情況不得放棄,否則執行軍紀。

11日夜晚,兩晉軍區主力已經到達集寧城下,第358旅、獨1旅和陳正湘縱隊包圍了攻城敵軍,並進行了猛攻。經過一天兩夜的激戰,敵軍挫敗,損失5000多人。與此同時,敵人西退的道路還被我軍切斷,陷入了走投無路、求救無門的境地。

就在這時,楊成武、蘇振華縱隊也趕到了戰場,將傅作義的三個師團團圍住。在這種情況下,只要我軍再猛攻一下,就能全殲這股敵人。這樣一來,不僅能重創傅作義,同時還能回師攻占大同。就像當年李世民在虎牢關大敗竇建德,洛陽的王世充便立即納土稱降一樣。

然而可惜的是,我軍指揮部距離戰場太遠,不太明了戰場的情況。在一天的時間裏,我軍未能組織連續進攻,給了敵人喘息和整頓的機會。

到了12月下午,我軍再次對集寧城下之敵發動了進攻,戰鬥異常激烈。而就在這時,敵31師和11師又在空軍的配合下,又對集寧發動了攻勢。我軍包圍著31師和11師,31師和11師又包圍著集寧。此時鹿死誰手,還不得而知。

傅作義見戰場如此焦灼,於是當機立斷,將作為預備隊的101師和32師派上了戰場,將我解圍部隊包圍了起來。戰場上形成大圈套小圈的局勢。

就在這時,前敵指揮張宗遜犯下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他沒有集中兵力對攻城的傅軍進行圍殲,而是抽調主力去與101師纏鬥。

毛澤東曾一再給晉察冀軍區發電,強調集中兵力於一點的重要性。對於敵人需要集

中六倍、五倍或四倍於敵人的兵力。這樣一來就能全殲、速殲敵軍。而我軍最忌諱的,那就是分兵。這是因為我軍在戰術素質上以及武器裝備上,相當於敵軍還有短板。如果與敵人一對一地硬拼,恐怕要吃敗仗。

然而在集寧戰役中,張宗遜卻掉了鏈子,犯下了分兵的大忌,也最終導致了這場戰役的失敗。

張宗遜抽調了增援主力,攻城敵軍的壓力驟減,而我軍守城部隊就「壓力山大」了。經過一天的激戰,敵軍成功攻入了集寧城,我軍被迫結束城外。

而在外圍,我軍打得同樣不順。就在我軍集中兵力,準備和101師短兵相接時。敵軍的炮兵不小心打偏了,炮彈越過商定,陰差陽錯地打在了後面集結的主力部隊中。前線指揮以為傅作義主力到達,於是緊急下令撤退,錯過了大好時機。

9月13日,兩晉軍區兵敗如山倒,遭到了敵軍兩面夾擊,沿途甚至連傷員都無法收容,傷亡數萬人。後來傅作義還吹噓,說我軍「遺屍兩萬」。我軍犧牲人數雖然沒那麽誇張,但也確實傷了元氣。集寧失敗後,我軍被迫從大同撤離。這樣一來,我軍沒能攻占大同,還丟了集寧。

這是一場不折不扣的敗仗。在戰役的很多環節,我軍都有機會反敗為勝,但我們都沒有抓住機會,致使傅作義僥幸獲勝。

傅作義後來也承認:

「集寧會戰,按當時的情形,我們是相當的危險,很有失敗的可能。最後能得到勝利,我認為是一個僥幸。」

「第101師參加戰鬥後,共產黨犯了一個錯誤,就是12日晚上,他沒有去攻擊新編31師,而去全力打敵101師,這是共產黨失敗的原因。如果哪天晚上,去攻新編31師,我們的情況就相當危險了。」

但即便如此,傅作義的尾巴還是翹上了天。他授意手下在【奮鬥日報】上發文:

「被包圍、被擊潰、被消滅的不是國軍,而是你們自誇的所謂參加二萬五千裏長征的賀龍所部、聶榮臻所部的全部主力」

後來傅作義還特意致電延安:

「擊敗聶榮臻、賀龍兩部十萬之眾是人民意誌的勝利。」

大同、集寧戰役失利後,我軍在華北的局勢急轉直下。孫連仲部趁火打劫,將晉察冀與東北地區保持陸路往來的唯一通道承德占領了。接著冀東地區又連丟15個縣。這樣一來,張家口便陷入傅軍與中央軍的夾擊之中。

9月15日,聶榮臻忍痛做出決定,放棄了張家口。此戰之後,晉察冀軍區幾乎丟掉了所有的大城市。

作為抗戰時期最強大的根據地之一,晉察冀軍區為何會輸得如此之慘?

首先,大同戰役戰役本身就是值得商榷的。聶榮臻後來回憶:

「發起大同戰役,有考慮不當之處。因為大同敵人的兵力雖不雄厚,而城防設施是頗為堅固的。當時,我軍既沒有重武器,又缺乏攻堅戰經驗,哪裏有把握攻打大同?」

其次,攻打大同,造成了打草驚蛇的效果,將傅作義也牽動了過來。我軍作戰一向主張孤立敵人,先殲敵一部。而攻打大同,卻引來了傅作義的幹涉,導致我軍功敗垂成、損失慘重。

再次,晉察冀軍區的兵力原本就不占優勢。1946年2月1日,中央下達了裁軍令。抗戰勝利時,晉察冀軍區有32萬大軍,其中野戰軍就有九個縱隊二十六個旅,20多萬人;地方部隊11萬人。

結果晉察冀裁軍過度,只留下四個野戰軍縱隊五萬人,26旅裁撤了17個,10萬野戰軍解甲歸田。對於這種過度的裁軍措施,晉察冀眾將都很有意見。軍區作戰處長唐永健憂心忡忡地說:

「北平的國民黨在四處抓兵擴軍,路上卻看到我軍成批復員,這樣合算嗎?」

因此可以說,在攻打大同之前,晉察冀部隊已經傷筋動骨了。野戰部隊被大量裁撤,卻留下了一個極其臃腫的地方部隊。致使我軍既沒有兵力優勢,也缺乏機動性。因此我軍人數雖眾,但戰場的主動權卻在傅作義手中,我軍防線處處漏風、顧此失彼。沒有兵力和機動性,又談什麽集中優勢兵力殲敵呢?

最後,在大同、集寧戰役中,我軍屢次犯下錯誤。特別是在集寧城下,沒有集中兵力攻打攻城部隊,導致集寧遺失。這都是非常值得反思的失誤。

大同、集寧之戰後,晉察冀軍區仍遲遲打不開局面,殲敵數量一直上不去。部隊甚至對傅作義部產生了畏懼心理。

對於晉察冀的局勢,毛主席憂心如焚,多次用電報指導聶榮臻等人作戰。其要點就是集中優勢兵力,不計一城一地地得失,大踏步前進、大踏步後退。

1946年9月25日,毛澤東再次向聶榮臻發來電報,希望他能學習陳賡的打法:

「我陳賡中隊已將胡宗南之天下第一師全部殲滅,其一六七旅亦傷亡慘重,其一部正被我軍圍殲中,胡軍侵占之浮山城已被我收復。查我陳賡縱隊僅三個旅,七月間殲滅胡軍一個旅後,胡軍……故陳縱此次回師再殲胡軍主力(第一旅及一六七師均老一軍)。由此可見,只要指揮上既靈活又勇敢,敵人的進攻是能打破的!」

在電報中,毛澤東曾兩次在全軍通電表揚了陳賡的打法。陳賡之所以能以3個旅的部隊,去與胡宗南的十多個旅對壘。一是因為陳賡善於集中兵力殲敵一部,二是因為陳賡指揮靈活,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性;三是因為陳賡親自監聽電報,將敵軍的動向掌握得一清二楚。

而陳賡所擅長的,正是晉察冀軍區所缺乏的。聶榮臻後來也在回憶錄中心悅誠服地總結:

「那時候,我們的一些作戰行動,往往為敵人的行動所吸引,費力氣不小,殲敵卻不多……根本問題就在於沒有掌握主動權。」

1947年4月,朱德從陜北到達晉察冀,朱老總一出手果然不同凡響。他雖然年事已高,卻親力親為地主持軍事工作,改革了部隊整合到戰略,直到幾乎每個具體作戰部署、後勤保障、幹部家屬供應等諸多環節。

最終,晉察冀軍區成功進行改編,野戰軍人數到達了27萬人,重新恢復了晉察冀軍區往日的雄風。後來這批野戰軍又改編為華北野戰軍,終於有了向傅作義報仇雪恨的本錢。

到了6月,華北野戰軍向傅作義發動反攻,在清風店戰役中大破35軍,其軍長被迫自殺。其後在石家莊戰役中,我軍再次擊潰敵人,創造了解放戰爭期間我軍第一次攻克大型城市的記錄。由此華北的戰爭主動權徹底轉向了我軍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