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唐朝公主的屈辱人生:被殺、綁架、殉葬、亂倫,她們經歷了什麽

2024-01-07歷史

眾所周知,唐朝的公主以其驕橫放肆而聞名於天下。究竟有多驕橫呢?

據「朝野僉載」記載, 裴駙馬在外邊有個小三兒,原配宜城公主盛怒之下,派太監去把小三兒的耳朵和鼻子割掉了,又切掉駙馬爺的頭發,讓他以這種形象出去工作,並叫人來圍觀,使其顏面掃地。 因為這件事,宜城公主被降級為郡主,裴巽也被降職。

書中有不便說出的情節,大家還是看原文吧:

唐宜城公主駙馬裴巽有外寵一人,公主遣閹人執之,截其耳鼻,剝其陰皮漫駙馬面上,並截其髮,令廳上判事,集僚吏共觀之。駙馬、公主一時皆被奏降,公主為郡主,駙馬左遷也。

由此,唐朝公主目無法紀、肆意妄為的情況可見一斑。不過我們今天的主角不是刁蠻公主,而是那些有著悲慘遭遇的公主。

同為唐朝公主,她們有的被丈夫殺害,有的被劫為人質,有的面臨著殉葬、隨嫁、亂倫的處境,可謂驚世駭俗。她們就是唐朝的「和親公主」。

接下來,就以她們出嫁的時間為順序,盤點一下唐朝和親公主所受的折磨和屈辱。

靜樂公主、宜芳公主

靜樂、宜芳兩名公主的身世有待考證,普遍認為兩人都是唐宗室之女,史料記載她倆都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外孫女,不管是哪種說法,肯定是皇室無疑了。

745年三月,靜樂、宜芳兩位公主分別嫁給了契丹可汗和奚族部落首領。 嫁過去剛半年,兩人的丈夫就像商量好了一樣,分別殺了公主,然後起兵反叛。

苦命的兩姐妹落得如此下場,全因為一個人,而且這個人在不久的將來,還把大唐霍霍的夠嗆,他就是安祿山。

據「資治通鑒」記載:

安祿山欲以邊功市寵,數侵掠奚、契丹;奚、契丹各殺公主以叛,祿山討破之。

安祿山為了軍功,故意制造事端,屢次侵擾契丹和奚族邊境,這才把對方逼反。可憐兩位公主成了祭旗的犧牲品。

在和親策略上,唐朝皇室雖然做出了很大犧牲,但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問題和民族關系,寄希望於和親公主的斡旋,想來是不靠譜的。此後的和親公主們,每每想起此事,一定也是惶惶不可終日吧。

寧國公主

寧國公主是唐肅宗李亨的女兒,先後嫁了兩任丈夫,寡居在家。之後又作為和親公主嫁給了回鶻英武可汗。

嫁過去第二年,英武可汗也死了。不得不說,寧國公主這般命硬,可惜了她的好才貌。

然而這並不算完, 因為寧國公主沒有生下一兒、養下一女,依照回鶻的風俗,她應該給英武可汗殉葬。

這時,寧國公主表現出了大唐女子的勇敢和決斷,據「舊唐書」記載:

毗伽闕可汗初死,其牙官、都督等欲以寧國公主殉葬,公主曰:"我中國法,婿死,即持喪,朝夕哭臨,三年行服。今回鶻娶婦,須慕中國禮。若今依本國法,何須萬裏結婚。"然公主亦依回鶻法,剺面大哭,竟以無子得歸。秋八月,寧國公主自回鶻還。

寧國公主此番不但言之有物,而且擲地有聲。既然回鶻千裏迢迢來大唐結親,說明仰慕上邦文化,為什麽又要依照回鶻風俗?

當然,寧國公主也明白自己的處境,身在他國,她還沒有傻到跟對方「硬剛」到底。自己也做出了讓步,按照回鶻風俗,用刀劃破了自己的臉,最終回到了大唐。

此處不得不佩服寧國公主,雖然毀容能換得活命,但對自己下手,尋常女子恐怕沒有這個膽量和決心。

小寧國公主

小寧國公主是榮王李琬的女兒, 是跟著她堂姐(寧國公主)「媵」過去的和親公主。

「媵」(yìng)就是隨嫁的意思,相當於「妾」,但是比「妾」的身份地位高,是正室妻子的附屬品。

可以理解為與她堂姐一起嫁給了英武可汗,這場景應該就像「達阪城的姑娘」唱的那樣:帶著你的嫁妝,領著你的妹妹,趕上那馬車來。

在堂姐回到大唐之後,依照風俗她又嫁給了已故可汗的兒子——牟羽可汗。生下兩個兒子後,本以為可以母憑子貴,卻不想自己的男人野心頗大,想趁大唐亂作一團的時候,舉兵入侵中原。

牟羽可汗的堂兄兼宰相「頓莫賀達幹」勸他不要與大唐為敵,可他固執己見,再加上身旁有人慫恿,終於招致殺身之禍。

「頓莫賀達幹」殺掉牟羽可汗後,自立為可汗,一同被殺的還有小寧國公主的兩個兒子。據「舊唐書」記載:

肅宗以寧國公主降回鶻,又以榮王女媵之;及寧國來歸,榮王女為可敦,回鶻號為小寧國公主,歷配英武、英義二可汗。及天親可汗立,出居於外,生英武二子,為天親可汗所殺。無幾薨。

按照風俗,小寧國公主應該嫁給新上任的可汗「頓莫賀達幹」,也就是天親可汗。但她無論如何也無法直面殺害自己兒子的仇人,更別說與他同床共枕了,於是小寧國公主「出居於外」。

萬念俱灰的她,最終在異國他鄉郁郁而終。小寧國公主的悲慘遭遇,跟開頭宜城公主的驕橫比起來,真可謂旱的旱死,澇的澇死。

鹹安公主

鹹安公主是唐德宗李適的女兒, 她的4次和親經歷中,有3次是連續嫁給了祖孫3代人,妥妥的不倫戀。

第一個與她和親的人,就是小寧國公主的殺子仇人——天親可汗。

起初,德宗是不願意和親的,因為上文提到的牟羽可汗曾經得罪過他。德宗還是太子的時候,兩人有過一面之緣。

當時牟羽可汗認為德宗是自己的晚輩,應該向自己行「舞蹈」禮,德宗的屬官替主子很委婉的回絕了。堂堂一國儲君,怎能向外邦行如此禮數。但對方不依不饒,雙方唇槍舌劍,你來我往,結果把對方說急眼了,把德宗的4名屬官各打了100杖,甚至有兩人在第二天傷重而亡。

這樣的羞辱任誰也不能輕易翻篇兒,多虧宰相李泌在一旁規勸,再加上 天親可汗本身就「親唐」,他將牟羽可汗一脈斬草除根後,又向大唐稱臣而且認德宗作爹,這才作罷。

據「唐會要」記載:

至貞元四年。回鶻武義成功可汗。始遣使獻方物。仍求結親。德宗與群臣議。許之。遂以公主降焉。命使冊可汗為勇猛分相智惠長壽天親可汗。冊公主為孝順端正智惠長壽可敦。禦制詩送之。事具德宗實錄。天親可汗卒。子忠貞可汗立。忠貞可汗卒。子奉誠可汗立。奉誠可汗卒。國人立其相。是為懷相可汗。皆從故法尚公主。在蕃二十一年卒。

鹹安公主的遭遇,簡直就是狗不理的包子——一屜頂一屜。

嫁過去的第二年,天親可汗就死了,按照風俗她再嫁已故可汗的兒子忠貞可汗。

過了僅僅4個月,忠貞可汗被自己的從堂姐毒死。鹹安公主又嫁給了忠貞可汗的兒子,自己孫子輩的奉誠可汗。

沒過幾年,奉誠可汗也死了,擁立宰相「骨咄祿」的呼聲很高,「骨咄祿」被大唐封為懷信可汗,也順理成章的成為鹹安公主的第4任丈夫。

她在回鶻生活了21年,最終客死他鄉。縱觀鹹安公主的和親生涯,回鶻的文化與大唐有著雲泥之別,置身這樣的境遇裏,她既要適應當地割腥啖膻的生活習慣,又要忍受與中原相沖突的人倫觀念。

她順應當地烝(zhēng)母報嫂的風俗,對自己和親的使命恪盡職守。 皇帝的親生女兒中,鹹安公主是唯一沒能回到故土的和親公主。

太和公主

太和公主是唐憲宗李純的女兒。在她之後雖然也有和親公主,但還沒到目的地,唐朝就停止了和親,所以實際上 太和公主是最後一個去到回鶻的和親公主。

太和公主的和親經歷可謂是跌宕起伏。先是為了阻撓和親,吐蕃發兵大舉進犯。在太和公主連嫁三任可汗之後,發生內亂的回鶻分成了三部份,一部份去了吐蕃,一部份去了安西,剩下的烏介可汗一部,開始朝大唐方向南遷。

趁此機會,活動在葉尼塞河上遊的古老民族「黠嘎斯」攻破了回鶻,因為西漢降將李陵曾統領該國,「黠嘎斯」自稱是李陵的後人,遂向大唐稱臣。太和公主被奉為上賓,並差使者將其送回大唐。

誰知路上遭遇了南遷的回鶻烏介可汗一部,他們殺掉使者並擄走了太和公主作為人質,多次侵犯大唐邊境。 這段很精彩,一定要看原文, 據「資治通鑒」記載:

回鶻烏介可汗帥眾侵逼振武,劉沔遣麟州刺史石雄……襲其牙帳,沔自以大軍繼之。雄至振武,登城望回鶻之眾寡,見氈車數十乘,從者皆衣朱碧,類華人。使諜問之,曰:"公主帳也。"雄使諜告之曰:"公主至此,家也,當求歸路!今將出兵擊可汗,請公主潛與侍從相保,駐車勿動!"雄乃鑿城為十餘穴,引兵夜出,直攻可汗牙帳。至其帳下,虜乃覺之。可汗大驚,不知所為,棄輜重走,雄追擊之。庚子,大破回鶻於殺胡山,可汗被瘡,與數百騎遁去,雄迎太和公主以歸。斬首萬級,降其部落二萬餘人。

劉沔派石雄等人前去襲擊烏介可汗的營地,大軍緊隨其後。石雄登高遠眺,想看清敵軍的虛實,望見營地中有很多人的衣著打扮很像中原人士,遂派細作前去打探。

得知對方是太和公主後,又讓細作把唐軍的進攻計劃告訴了公主,並囑咐她在侍從的保護下潛伏起來,不要輕舉妄動。

為了避開正面的眼線,石雄命人在城墻上鑿出窟窿,從這裏鉆出去施展夜襲,直奔烏介可汗的帥營。待到唐軍已近在咫尺,對方才發覺,於是陣腳大亂,慌亂中更是來不及帶走太和公主,撇下軍械糧草逃之夭夭,公主這才得以脫身。

但事情到這裏還沒有結束,太和公主回到大唐還有一段小插曲。據「新唐書「記載:

定安公主,始封太和。下嫁回鶻崇德可汗。會昌三年來歸……至京師,詔百官迎謁再拜……自言和親無狀。帝使中人勞慰……明日,主謁太皇太後。進封長公主……主始至,宣城以下七主不出迎,武宗怒。差奪封絹贖罪。

太和公主到達京師後, 唐武宗李炎命令皇親國戚、文武百官出迎,但陽安、宣城等7位公主拒不從命。陽安公主是太和的姑母,輩分高也就算了,但剩下的幾位公主都是太和的姐妹,身在回鶻二十余載,自己的姐妹甚至都不來接一下,實在是令人心寒。

武宗震怒,自己這幫養尊處優的姑母們實在是太傲慢了,於是下令對她們進行罰款,以儆效尤。

被擄走的那兩年,她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那時候也沒有日「內瓦公約」,作為俘虜,她有沒有受到非人的待遇,我們不得而知。 太和公主回到大唐後,改封為「定安大長公主「。對她來說,這個封號再合適不過了,她真的太需要」定安「了。

結語

縱觀這些和親公主的遭遇,壽終正寢已是她們難得的福報。即使最終回到大唐,和親經歷也是她們難以抹去的夢魘。

午夜夢回,眼前浮現出的大漠孤煙、刀光劍影,總令她們輾轉反側,難以安眠。恍惚間從夢中驚醒,看著眼前既熟悉又陌生的一切,心中難免泛起一絲酸楚。

有人問為什麽非要和親?不和親不行嗎?

「冊府元龜」中說:戎狄之國, 世為邊患, 禮儀不能革其貪, 幹戈不能絕其類。

唐太宗李世民也說:「朕為蒼生父母,茍可以利之,豈惜一女?」

回鶻馳援平定安史之亂,聯合回鶻對抗吐蕃,每一段和親背後,都隱藏著更深的意義。

再看看和親公主自己是怎麽說的。

寧國公主出嫁時哭著對唐肅宗說:「國家事重,死且無恨!」

太和公主歸來後「自言和親無狀(沒有功績)」之罪。

這些和親公主,無論是自願還是被迫,都稱得上是為國獻身的偉大女性。

最後,用唐代詩人戎昱的一首五言律詩來作為結束吧,昏庸的的唐王和窩囊的文武百官聽了,也應感到汗顏。

詠史

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

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

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

如果你對唐朝公主的故事感興趣,可以點選看我之前的文章「1個人收入占全國10%,唐朝財政危機背後竟是她們,皆因皇帝溺愛」。

螢幕前的你有什麽想說的,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感謝大家閱讀。碼字不易,如果覺得文章還不錯的話,看完記得點贊、評論、關註三連走一個~

文中觀點僅代表個人,圖片及資料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