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回顧:從清末到新中國成立,中國軍隊制服的變遷史!

2024-02-02歷史

從1910年清末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在這四十年的時間裏歷了多次戰爭,而且在不同階段的戰爭中,軍隊所采用的制服也在跟隨變化,那這期文章就來說說,從清末到新中國成立,在這期間我軍制服的變遷史。

一、晚清時期新軍制服

晚清時期,清政府開始組建「新式」軍隊,並被稱為「新軍」,無論是武器裝備、士兵的用品等,全部都效仿國外,官兵所用的制服也是大變樣,當時的新軍統一穿著1910年式軍服,此版式效仿德式軍服設計,尤其是衣領、肩章還有衣服上的勾線,都有著很濃的普魯士色彩,包括軍帽、上衣還有褲子,主體也都是灰色,這相比之前清軍的傳統制服,變化可不是一星半點,穿上這件軍服的清軍,有了一個嶄新的面貌。

二、民國時期北洋軍閥/北伐軍制服

進入民國時代,尤其是二十年代左右,北洋的各路軍閥正處於混戰階段,不過各路勢力官兵穿的軍服基本都是一樣的,為民國元年式,這個版式效仿當時的日本軍服設計,同樣采用立式衣領,兩側帶有「標簽」形兵科章,肩膀處可佩戴豎版長條狀軍銜章,制服主體為藍色,其中軍官款式的顏色更深,並且口袋更大,且帶有裝飾線條。

至於普通士兵的款式顏色就比較淺,版式也更普通,雖然也是四個口袋,但整體都比較小,上面也沒有任何裝飾,最主要的是材料也比較差,帽子、衣服和褲子用的是棉線布料,厚度不如軍官的毛呢布料。

在軍閥混戰後期,二十年代末期左右,東北地區的北洋奉系軍閥,在之前民國元年式軍服的基礎之上,改進出了一套新式軍服,不過相比原始款式,上衣的大體版式變化並不大,只是將部份細節修改,比如將衣服上的四個口袋整體縮小一圈,並將胸前的兩個口袋改為傾斜狀態,還有每個扣子之間的距離調整更密集,但仍是七枚扣子,也可能是環境的原因,制服整體采用卡其色,除此之外,與該款式軍服配套的大檐帽也進行了修改,將帽子輪廓整體縮小,類似日俄戰爭期間的日式軍帽。

北伐軍方面的制服,大體樣式看似與北洋的類似,但本質上並非是一種,而北伐軍的制服是模仿蘇聯設計,采用折式領衣領,並且角度偏大,有些蘇式軍服的特點,與此同時,這款軍服還融入了中山裝的設計,樣式中規中矩,比較簡潔,衣服只使用五枚黃銅扣子,官兵在穿戴的時候,軍銜章一般不會放置在衣領上,則會是以臂章的形式放在袖子上方。

三、內戰期間國/共製服

當時大部份的國軍官兵,還在穿著早先的中山式軍服,只不過進行了微改,就比如將領子角度縮小,去除了蘇式衣領的特點,而使其更像中山裝,同時軍銜章也改為衣領部位佩戴,不再是以臂章的形式,至於這套制服的口袋、扣子和版式,幾乎沒有變動,其他地方部隊的服裝主要是藍色,中央軍嫡系部隊則是土黃色,並且當時的中央軍方面已經開始小規模取消大檐帽,改為仿德式的山地帽。

同時期的中國工農紅軍制服也是仿蘇式設計,最大特點就是那八角帽和紅色的領章,這標誌著「革命的未來」,但由於紅軍條件艱苦,再加上缺乏物資,所以制作軍服的布料很差,表面很粗糙,也不太堅固,因為紅軍中一直都有著官兵統一的理念,所以幹部和士兵的軍服款式沒有區別,都是同樣的質素和設計,不過對於不同部份的紅軍制服顏色存在差異,正常的都是灰藍色或者灰色,而紅四方面軍的部份官兵,一般身著的制服都是黑色款式。

四、抗日戰爭國/共軍服

在抗日戰爭階段,國軍嫡系部隊的制服改為了「黃埔式」,是以黃埔軍校學員制服的基礎,修改出的一套制式軍服,不過基本樣式依舊保留中山裝的特點,如最有標誌的折領、四個口袋和五枚扣子,其實這套軍服變化最大的地方,就是在胸部左側增加了資訊章,上面標註了官兵的姓名、兵種、軍銜和職位,上圖就是尉級軍官款式,服裝面料比士兵的更厚實。

上圖為高級軍官款式,只有校官以上級別才能配發,相比尉級款式材質更好,主要使用類似西裝的面料制成,並且顏色更深,有些偏向墨綠色。

上圖為國軍嫡系部隊普通士兵的制服,這相比軍官款式布料更差,帽子、衣服和褲子使用的是棉線布料,材質比較薄軟,同時顏色偏向土黃色。

除了中央軍嫡系部隊外,其他地方部隊,如滇軍、西北軍和晉綏軍等官兵,同樣身穿這款「黃埔」式制服,但由於地方軍的後勤都是自給自足,所以制作軍服的布料大多都與中央軍的不同,在做工質素上都存在差異,而且地方軍制服的顏色很少有土黃色的,就以閻錫山的晉綏軍為例,官兵所采用的制服基本上都是藍灰色,上圖為軍官款式,顏色較深,布料相對厚實。

上圖為晉綏軍的士兵款制服,顏色相比軍官的淺很多,采用棉線布料,做工質素相對一般,不過要比大部份地方部隊的士兵制服好一些,可以達到中央軍制服的水平。

進入全面抗戰後,之前的紅軍正規部隊和部份紅軍遊擊隊,被改編成八路軍和新四軍,其中八路軍方面的制服也開始參照國軍樣式設計,不過由於缺乏布料,使得不少的八路軍戰士還在穿之前紅軍的制服,只是不再佩戴八角帽,改為與國軍相同的德式山地帽。

到了抗戰後期,隨著抗日根據地的不斷壯大,有更多的八路軍和新四軍戰士穿上了後期制作的國軍樣式制服,並配發德式帽,由於根據地被服廠缺乏機器,軍服幾乎都是手工趕制,所以做工和質素就很粗糙,甚至都比不上地方軍制服的質素。

進入四十年代抗戰末期,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並分為遠征軍和駐印軍兩部份,雖然是得到了英美軍服和武器裝備的援助,不過只有駐印軍的士兵穿上了英制軍服和美制軍服,而前線與日軍戰鬥的大部份遠征軍戰士,依舊身穿國軍制服,後期才根據環境,改進出了熱帶版制服,大體版式與英軍的類似,上衣是T恤,下面則是短褲。

五、解放戰爭國/共軍服

進入解放戰爭後,國軍部隊開始換裝新式制服,為46式軍服,在1946年開始逐漸替換早期的黃埔式,46式軍服在設計上沿用了美式制服的特點,采用美式軍銜領章和肩章,胸前也放有資歷章,軍服的上衣褲子都是呢絨布料,大體版式既有一種美式軍服的感覺,也又有一點中山裝的影子。

解放軍方面的制服早期種類五花八門,有藍灰色的,草綠色的,土黃色的,而且大部份都是繼續沿用八路軍的制服,只是將臂章和帽徽拆除,直到解放戰爭末期,才開始逐漸配發統一的49式軍服,這個款式參考了之前的紅軍制服設計,不過相比前者還要更加樸素簡潔,沒有領章也沒有肩章,衣口采用四顆塑膠扣子,服裝整體也顯得寬松。

六、新中國成立後解放軍制服

在新中國成立後,解放軍開始制服統一化,根據解放戰爭末期裝備的49式軍服進行完善,在1950年推出了50式軍服,不過本質上的設計和49式基本相同,也是五枚扣子,兩者相比50式的面料要更厚實,最重要的是50式軍服覆蓋了全兵種,包括陸、海、空三種款式,還有女兵款式和幹部款式等等。

而且男幹部款式,在日常情況下還會配備仿蘇聯M43的50式大檐帽,在訓練或者上前線的時候則會佩戴之前原始的「解放帽」。